首页 -> 2005年第8期

古典诗词的音乐美探幽

作者:李建英 谢泽滔




  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中东辙)
  ——李清照《绝句》
  昔人已乘黄鹤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由求辙)
  ——崔颢《黄鹤楼》
  这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初唐以后兴起的近体诗(即格律诗),它诗有定调,调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拘平仄,而且特别讲究押韵,最能体现稳定和谐的音乐美,因而广为传诵,历世不衰。格律诗兴于唐代,盛于唐代,这与唐朝政治上的安定,经济上的繁荣不无关系。所谓“人来人往唱歌行”(刘禹锡诗),“行人南北尽歌谣”(敦煌曲子词),便足以想象唐代诗歌的盛况了。同时,诗句中所说的“唱诗”,“歌诗”,也很好地说明了诗歌具有的音乐性的特点,是它被人民群众所接受并流传的重要原因。
  
  3、句式的长短错落美
  一首乐曲中,节奏要稳定,主音要贯穿始终,而乐句却是相对自由的。它根据内容表达的需要,或整或散,或长或短。一般来说,短乐句简洁明快,间歇频率回旋短,宜于表现急促、紧张、热烈、激昂等情感;长乐句悠扬婉转,音速慢长,宜于表现舒缓、从容、赞颂、沉重等内容。长短相间,能表达丰富的音乐情感。古典诗歌的句式结构,除了格律诗外,也如音乐作品一样,一般都较灵活。所谓四言诗、五言诗、六言诗、七言诗等不是绝对的。比如《诗经》,以四言诗为主,但有时也突破四言一句的格式,出现其它句式。如《伐檀》就是一首杂言诗,但并不拗口,反而觉得错落有致,读起来有自然的节奏。再如《黍离》中,在连续的四言句后,出现一个七言句和一个八言句:“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抒发了诗人不为人知、忧心如焚的沉重心情。
  唐诗中有很多整散结合的诗篇,比如李白的《蜀道难》、《将进酒》,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其艺术魅力绝不亚于格律诗。到了宋词元曲,不同的词牌曲牌,其句式结构都不一样,长短参差的特点更为明显,特别是还出现了衬字,更使句式结构显得摇曳多姿,表达的思想感情也更为具体丰富。诵读时长短错落,张弛有度,心随句动,一唱三叹。如: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饷贪欢。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落花流水春去也,天上人间。
  ——李煜《浪淘沙》
  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哎,只落得两泪涟涟。
  ——关汉卿《窦娥冤》
  
  三、古典诗词的音乐修饰美
  
  音乐作品在旋律的扩展上有很多手法,这些手法在古典诗词里都有相同或相似的体现。
  
  1、回旋反复
  回旋反复是音乐作品里经常出现的旋律扩展手法,有很强的抒情作用。诗歌中也有相同的手法,通过重章叠句,反复吟唱,增加诗歌的音乐性,传达诗人的感情和诗的韵味。这在《诗经》里表现得最有代表性。如:
  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诗经《王风·采葛》
  全诗三章九句,中间只换了六个名词,但它却表达了对友谊的热情歌颂,对恋人的深挚思念,这都是反复叠唱造成的艺术效果。
  
  2、不稳定音程
  音程不稳定,听起来就不顺耳;但正因为不稳定,就同时具有向稳定音程进行的倾向性。旋律运动中的这一手法,会对人的听觉和心理产生刺激,从而更好地表达一种音乐情绪。诗歌中对押韵的要求就体现了这一特点。绝句中一般是1、2、4句押韵,第3句不押韵;律诗中一般是双句押韵,单句不押韵;古体诗的押韵也不规则。诗歌中这些“不稳定诗句”的应用,增添了诗歌的灵动性,更好地促成了诗歌的稳定性。
  
  3、转调
  因为音乐内容和性格塑造的需要,音乐作品中常常会出现转调的情况。这一特点表现在诗词中,就是多韵相协,即诗歌中按一定规律不断换韵。
  古典诗词非常讲究诗韵的运用,要求“声务铿锵”,做到“下字贵响,造语贵圆”,“诵之行云流水,听之金声玉振”。做到这一点,自然离不开在用韵方面的新颖构思和高超技巧。如李白《将进酒》一诗,感情的跳跃很大,时而欢乐,时而愁苦,时而自信,时而低沉,所以诗的韵脚也换得很频繁,如“来、回”押韵,“雪、月”押韵,“来、杯”押韵,“停、听、醒、名”押韵,“乐、谑”押韵,“裘、酒、愁”押韵,韵辙的变换很好的表达了诗人情感的流变,读来激情奔放,气势恢弘。
  走进古典诗词,就是走进了一座艺术的殿堂,它的节奏旋律、行腔修饰,就是一个个灵动鲜活的音符,让人美不胜收。本文试图从音乐的角度发掘古典诗词的独特魅力,但感悟实在肤浅,只有留待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地学习充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