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11期
如何转变语文学习方式
作者:喻天望
新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要让学生的学习方式产生实质性的变化,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什么是学习方式?为什么要提倡学习方式的转变?如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实现转变呢?
一、学习方式的内涵
学习方式,又称学习风格,是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时所表现出来的基本的行为和认知的取向。学习方式不是指具体的学习策略和方法,而是指学生持续一贯表现出来的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的总和。学习策略指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或实现学习目标而采用的一系列步骤,其中某一特定步骤称为学习方法;学习倾向包括学习情绪、态度、动机、坚持性以及对学习环境、学习内容等方面的偏爱。所以学习方式可以看成一个组合概念,是行为、情感和认知的有机结合,其中行为方式是载体,认知和情感因素是学习方式的实质内涵。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意味着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意识和学习习惯。
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是学习方式的三个基本维度,可以依此对学生的学习特征作出判断。自主学习(意义学习)是相对于被动学习、机械学习、他主学习而言的,而合作学习是就教学条件下学习的组织形式而言的,相对的是独立学习、个体学习与竞争学习,探究学习(发现学习)则是相对于接受学习而言的。所有的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的学习,都一定是自主学习,但并不是所有的学习领域和学习主题都需要用合作学习的组织形式,个别学习、独立思考也是很重要的;也不是所有的学习领域和学习主题都需要用探究学习的方式来进行,接受学习对一些学习内容来说也是必要的。真正的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一定是自主学习,而只有自主学习才能帮助学生确立自主的尊严和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二、为什么要转变学习方式
传统的语文学习方式使学生讨厌或轻视语文学习,学习的效率低,效果差。传统的语文学习方式主要是接受式学习和仓储式储备,它是几千年语文教育长期驯化的结果。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后受升学教育、应试教育的影响,并由传统方法与现代考试相结合,又产生出“机械训练”这一怪胎。以教师单向传授简单灌输为主的教学方式及由此产生的学生被动接受机械训练为主的语文学习方式,由于其被动性、单一性和机械性的特点,正逐渐丧失其应有的活力,越来越难以适应现代语文学习的需要。在有关专家“学生对学科课程的具体感受”一项调查中,语文是初中学生最不喜欢的学科之一,排在第二位;而到了高中阶段,语文在学生眼里则成了可有可无、无足轻重的学科,被严重的边缘化——学生最喜欢的、最不喜欢的、压力很大的、实用性最差的、内容偏多的、内容太难的学科,排在前4位的都没有语文,这样的情况对于语文教学而言比学生讨厌隐藏着更严重的危机。造成学生讨厌或轻视语文学习的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是学生的语文学习方式被动、他主、单一、机械,学生不能主动参与,独立地、个性化地解读文本和表达自我的权利被取消,只能消极被动地接受对文本的标准化解读或对某一命题的模式化诠释,学习的效益不高,感觉不到有明显的收获,没有学习成就感。教师为了对付学生的消极被动,获取考试的高分,就只有用题海战术来加大训练的强度,强迫学生去学,结果又反过来加重了学生的厌学情绪。
学习方式和学习结果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是决定学习质量的重要一环。学习方式不同,即学生对学习的元认知不同,学习方法、习惯不同,学习的态度、兴趣、动机不同,因而思维和情感的参与程度不同,学习的效果和质量肯定不同。在一些学生中间,死记硬背的方法盛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低下,创新精神不足,也很少能主动提出自己的问题。抱着功利性的态度,为了应考,传统的学习方式也可以让部分学生通过考试甚至获取高分,但却不可能让学生真正喜欢语文学习,获得自主阅读和写作的愿望和能力,在可贵的高分下隐含着危机,出现了高分低能即课程目标的表面达成现象。表面上学习任务完成了,实际上课程要求并没有达成。学生学了十二年的语文,却不爱读书,不会读书,不愿写作,不能写作,语文素养并没有真正提高。学生学习方式的单一、被动和陈旧显然是和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联系在一起的。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角度看,语文阅读教学应该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为根本目的,但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一篇篇有机统一的文章被划分成若干知识点或考点,肢解为语言知识的拼盘,忽略了对文本的个性化感知和人文内涵的领悟,削弱了文章的情感熏陶和思想启迪的功能,破坏了阅读应该产生的审美感受。学生可能学会了答题,却没有形成课外阅读、独立阅读的兴趣,也没有形成自主阅读的能力,培养出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方法。有的学生按照老师的要求“一个排比、两处引用、三个比喻、四个成语”或“凤头、猪肚、豹尾”的模式反复操练,仿照别人的作文鹦鹉学舌制造文章,在应试中作文也能拿到不错的分数,但就是不能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真实的思想感情。不能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就是没有真正获得语言表达能力、语言创新能力。
学习方式决定了一个人的思维方式,最后成为一个人的存在方式。学习方式的转变意味着存在方式的转变。如果一个学生在学习中整天处于被动应付、机械训练、死记硬背、简单重复之中,对于所学的内容难免生吞活剥、一知半解、似懂非懂,我们很难想象,在他的一生中,他能具有创新的精神和实践的能力,他能成为幸福生活的创造者和美好社会的建设者。学生能成为自主学习、善于合作、勇于探究的人,能成为独立思考不断创新的人,就可以成为学习的主人,继而成为生活的主人,成为自己命运的主人。
三、如何转变学习方式
在新课程改革中强调学习方式的转变并不是要一概否定传统的、学生过去所采用的学习方式。每一种方式既有其长处即有利于学习的一面,又存在不足或不利于学习的一面。《语文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这样的倡导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但是立足于学习的规律,我们更应该倡导自主学习和教师指导下的学习相结合,合作学习和独立学习相结合,探究学习和接受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在课改实践中,有人片面理解自主学习,一味地宣扬学习内容由学生自己确定,学习方式由学生自己挑选,学习伙伴由学生自己选择,结果课堂活动沦落到放任自流的地步。教学是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师生交往活动,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学校教育存在的基本前提。在教学活动开始之前,教师完全应该预设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当然这些预设不是僵化的固定的,而是开放的动态的,是可以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调整生成的。语文学习本身的客观性又不如其他学科(如数理化)那样明显,它的学习内容、评价标准、活动过程更多的是一种主观的把握,更需要语文教师的指导和及时评价。独立学习对培养独立思考、自主思考的能力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任何时候都是需要的。当然独立学习的作用也是有限的,过去我们对独立学习强调得多,在合作学习方面则注意得不够。强调合作学习,最主要的是师生合作和生生合作,即教师和学生之间以及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对话。它要求教学的过程不是教师传递现成结论学生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教师学生各自带着自己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进行平等对话的过程,是一个师生共同学习、成长的过程。在相互的激发、引导、帮助和促进下,学生由不知到知,由不会到会,由没有感受到有一定体验,有比较肤浅的认识到有比较深入的思考,教师也从中获得感悟,加深体验。生生互动是合作式学习的主要方式。相同的年龄层次,差不多的知识背景使学生间很容易沟通。要鼓励学生走出自我封闭的狭小圈子,在语文学习中和同学和谐相处,学会资源共享,信息互通,情感共鸣,方法互鉴,以达到共同促进提高的目的。语文阅读活动中,要善于交流阅读感受,探讨作品的思想内涵,共赏艺术技巧和交流语言感悟;写作中通过互批互改、欣赏评价同学习作等形式相互借鉴以取长补短;借助学习小组的组织形式,讨论就可以成为课堂教学的常规,既形成宽松融洽的课堂气氛,活跃个体思维,提高学习效果,又能在学习中增进了解,增长见识,增强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探究性学习通过学生质疑发问、分析研究、不懈钻研和探讨来解决问题,并进而增加知识、增长技能、开启智力,最终培养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但是探究性学习也不能滥用。语文学习是有很多接受性成分,语文学习不可回避接受性学习,甚至可以说,与其他课程相比,它的接受性更强一些。如果无论什么都拿来探究一番,只能导致探究的表面化和庸俗化。如近年来熟读背诵被人诟病为死记硬背,其实它的存在有合理性、必要性。有些保留课文、经典语句、精美语言、知识结论,就是必须让学生记下来背下来,当然可以理解了再背,但是一概否定记忆和背诵就不对,没有这样的记忆背诵就没有真正的积累。当然,语文学习有很多探究性成分,探究性学习也非常必要,非常重要。理想的语文学习,是接受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相结合。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