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2期

我教《杜十娘怒沉百宝箱》

作者:潘文富




  生:杜十娘投江不是脆弱,而是以死表示对命运的反抗,是性格刚烈的反映。就像刘兰芝一样。
  师:两个同学说得非常好,有理有据,有比较,令人信服。
  师小结:根据上述的分析可以确认杜十娘选择死亡的理由:即十娘追求自由、真爱和要求过“人”的生活的理想在残酷的现实面前破灭,又不愿意回到被侮辱被损害的生活中去,她对真挚的爱情,对生命质量的纯度过于偏执。性情刚烈的十娘在绝望之中,悲愤之时,只有选择一死。如果不选择死,那她只有放弃她的生活理想,委曲求全,她的命运可能更悲惨。那样的杜十娘决不能像本文的杜十娘那样个性鲜明,既让人深深地同情,又让人肃然起敬。也不会有本文这样的悲剧效果和悲剧意义。
  
  四、悲剧探源——仙葩凋零因霜落
  
  师:杜十娘悲剧的根源是什么?悲剧意义又是什么呢?
  生:是孙富贪图美色,挑唆利诱,破人姻缘造成的。
  生:还有李甲懦弱自私、背信弃义是主要原因。
  师:还有其他的因素吗?
  生:李甲懦弱是怕他父亲,而他父亲李布政“拘于礼法”。
  生:李甲的亲友也都反对。
  师:说说依据(引导同学阅读下面的语段,加深理解)。
  生读:(老父)拘于礼法,素性方严,必加黜逐。若为妾而触父,因妓而弃家,海内必以兄为浮浪不经之人。异日妻不以为夫,弟不以为兄,同袍不以为友,兄何以立于天地之间?
  师点评与小结:几个同学说得都很好,可见杜十娘或被当作玩偶,或被抛弃,或为封建礼教和世俗所不容。仙葩凋零因霜落,她的爱情悲剧是她的刚烈的性格、执着的追求与卑鄙的灵魂和丑恶的社会矛盾冲突的结果。可以说她的悲剧既是人性悲剧,又是社会悲剧。而这个悲剧的意义就在于它使读者在同情杜十娘的不幸遭遇,赞叹她的反抗精神的同时,也深刻地认识和憎恶那个丑恶的社会以及那些卑鄙的灵魂。小说的主题是把矛头针对封建礼教及世俗社会金钱和门第观念的。
  
  五、读后评说——任尔随心论短长
  
  师:《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成就很高,对后世影响也很大,现在杜十娘的形象已被搬上舞台和银幕,下面看京剧《杜十娘》选段的唱词和一首律诗(教者学写的),对照课前播放的歌词,请任选其中的一首,结合课文,加以点评,说说诗词中杜十娘的形象是否与原著一致?
  播放京剧《杜十娘》选段和律诗:误落风尘杜十娘,
  [唱二黄慢板]
  月暗星稀二更后,
  真个地惨与天愁。
  想当初在院中百般赌咒,
  说什么天长地久到白头。
  到如今夫妻们难久守,
  谁知恩爱反成仇。
  律诗:
  有志从良配一双。
  豪门岂纳痴情女,
  世间只容负心郎。
  百般恩爱成虚幻,
  一腔悲怨断寸肠。
  怒持宝匣沉江去,
  遗恨绵绵万古长。
  (学生兴趣颇高,纷纷点评,比较一致的意见归纳如下:)
  1、课前播放歌词充满柔情蜜意,缠绵悱恻,没有哀怨,不符合原著的人物性格。
  2、京剧唱词运用景物烘托和对比的方法表现了杜十娘的不幸遭遇,情境和人物形象都符合原著。
  3、律诗运用白描的手法,概括了杜十娘一生的遭遇,突出了她的哀怨和反抗性格,给人一个完整的印象和深深的思考,符合原著的人物性格。
  
  六、课后作业——百宝箱中意蕴丰
  
  教师布置课后作业:
  1、请根据你的理解,用你最喜欢的方式,概括杜十娘形象。也可以用诗词概括。
  2、分析百宝箱在文中有怎样的意蕴。(探究性作业)
  师:下课。
  [案例反思]
  要在一节课的时间里学完这样长的小说,没有充分的预习是不可能的。所以笔者在课前把作者介绍、写作背景及相关的资料印发给学生,并要求他们熟读课文的情节,了解人物性格,整理疑难问题和读后感受,准备在课堂上集体探究和讨论。这堂课是我在外校借班上的一节公开课,上课的前一天晚上,我把预习提纲和背景资料发给学生,课堂上学生思维活跃,争相讨论,高潮迭起,效率颇高。这节课赢得了听课同学的热烈掌声,也赢得了听课的专家的充分肯定。总结成功之处,主要有两点:
  一、这是一节大容量、高效率的课。主要采取了以点带面、长文短教的方式。即从小说的高潮切入,以分析人物性格为重点,带出与之密切相关的情节,也带出作者刻画人物的艺术手法。同时在具体研读的过程中又教给学生正确的鉴赏方法,可谓一举多得。(“重点研读”部分就是切入点。)“难点探究”部分,既是难点,也是兴趣点,同时也是把人物性格的探究引向深入的关键点。几乎所有的学生对杜十娘怀宝投江的做法都不理解,都想解读人物的心理。这一点突破了,就可以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准确地把握人物形象,就可以更好地理解主题了。“悲剧探源”这个环节就是由此带出的。事实上,无论是“难点探究”、“悲剧探源”,还是“读后评说”都是围绕人物性格这一中心点展开的。
  二、这堂课,体现了自主与探究的教学理念。“难点探究”这个环节,是由学生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自主地提出问题,再通过探究与讨论解决问题的。研讨过程形成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教师与课文之间、学生与课文之间的对话、碰撞与交流。在对话、碰撞与交流中,学生思想的火花不断闪现,思维的广度不断拓宽,思维的深度不断加深。学生的主体精神和探究意识得到了有效的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和鉴赏水平也会因此有所提高。“读后评说”这个环节也同样具有自主性和探究性。事实证明,在这两个环节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兴趣最高,思维最活跃,课堂气氛和学习效果最好。许多见解超出了老师预设的范围和深度。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