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7期
构建科学文本的阅读图式
作者:陈红军 董水龙
在科学文本中,不外乎有两种叙述方法,即是通过推理来阐释主张,还是用实验来证实主张,在科学文本作品的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分别清楚是十分重要的,这关系到对学生阅读和写作时的思维习惯的训练培养的问题,实际上就是要让学生分辨思维的演绎和归纳的不同。下面笔者仍以陈从周的《说“屏”》为例加以论述。
《说“屏”》是通过演绎来阐释自己的主张。文本一开头就说“屏”是“很富有诗意的名词”,这是由于作者在童年夏夜纳凉时总要听到母亲背诵唐人的诗句,而且给了作者一个“令人消魂”的情境,以至后来每次读到咏屏的诗句,就“不禁心向往之”。因为作者在童年时就有了对古代“屏”的诗情画意的体悟,到他在研究了古代建筑以后才终于明白了,这种美感来自我们先人巧妙地将“屏”的“功能和美感结合的文章”,因为结合得太“巧”了,以至不懂东方文化的“外国人还都齐声称道”。这是作者在先向读者讲述自己对“屏”的美感体悟的一个人生历程。那么,为什么作者要讲述这一段人生历程呢?读完后文,我们就会明白,原来作者是在为后文的论述作铺垫,如果没有作者对“屏”的美感的几乎是本能的直觉,那么他就不可能发现现在建筑中的“屏”的“造型不够轻巧,色彩又觉伧俗,绘画尚少诗意”、“制作者和使用者没有认识到屏在建筑美中应起的作用,仅仅把它当作活动门板来用的缘故”的缺陷,并且为提升现代“屏”的美感出谋策划:“其实,屏的设置,在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置与作用、曲屏的折度、视线的远近诸方面,均要做到得体才是”。由于时代的不同,作者认为,屏在现在应该和古代屏有了美感上的不同,“‘闲倚画屏’‘抱膝看屏山’,也够得上一些闲滋味,未始不能起一点文化休憩的作用”,而这就是要求“建筑师、家具师们”运用智慧“创造出超越前人的创作”。当然中间三段中,作者论述古代人如何在“功能和美感结合”得“巧”字上做文章也是少不了的,否则读者便没有了对古代人在“屏”上做到“巧”的具体体会,也就不能有后文的批评和建议。所以,这论说“巧”的文字,也是在为后文的“发”张本。这就是《说“屏”》的行文思路,即追求逻辑的自恰,以及从中透露出来的写作此文的目的。
我们通过这样的分析,学生才能明白作者的行文思路,从而学会自己如何思想行文。这才是我们科学文本的阅读教学的终极目的。《恐龙无处不在》《被压扁的沙子》《向沙漠进军》等科学普及作品也是通过演绎来阐释主张的,而《泡桐——一个好树种》、《人类的出现》则属于通过归纳来证实自己主张的科学作品。只有学生学习并学会了这样阅读,我们的科学文本的阅读教学目标才算达成。
除了要教会学生“识文辨体”,要教给学生科学思维方法,还应该教会学生在科学文本的阅读中质疑问难。任何科学都是在证伪中发展而来的,科学教学的终极目的不是为了只学习科学知识,而是为了发展、推动科学事业前进,这就是科学创新。科学的传承都是由语言来完成,但对任何科学的描述,不论是来自归纳还是演绎,都会不同程度地存在漏洞,这不是由于科学规律出现了漏洞,而是人们对科学规律的描述出现了漏洞,因为科学总要追求事实和逻辑的自恰,这就为我们阅读科学文本留下质疑问难的余地。由此可见,质疑问难是科学思维极其重要的品质。当然并不是所有的科学文本都存在这样的问题,但无疑有一部分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这就为我们开启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留下了无尽的余地。比如在学生阅读完《中国石拱桥》以后,在正常的阅读情况下,针对文本,学生会产生这样的疑问:只有中国劳动人民有高度的智慧,外国劳动人民没有,所以我国才有在石拱桥方面的光辉成就。但中国劳动人民没有发明电脑,是不是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就不如美国劳动人民呢?通过质疑思考讨论交流,学生发现我国的石拱桥会取得这样的光辉成就,不仅仅是“在于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而是在于我国大地上水系的发达,河网密布,为了交通便利,不得不造桥这一真正的主要因素。还有,新中国成立以后,桥梁事业的飞速发展体现了社会制度的优越性,那么是否美国人发明了电脑,就证明美国资本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呢?显然,在《中国石拱桥》一文中,作为科学文本存在严重的违反科学逻辑的错误,我们必须加以取舍。在这样的阅读模式下,学生就能自己通过类比发现“我国桥梁事业的飞跃发展,表明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无比优越”的荒谬,因为学生就可以由我国古代石拱桥的辉煌成就推导出我国封建社会制度的无比优越。还有阅读《被压扁的沙子》《向沙漠进军》这类文本,为何不可以让学生从反面加以论证,论证我们学习的文本的错误,从而打破迷信专家权威的思维定势,给学生一个善于创新的头脑呢?这样既教会了学生阅读的科学阅读图式,也让学生得到了正确的思维习惯的训练。
在这样的阅读模式下,学生就能进入文本中,认同或反对作者得出的结论,提升学生科学思维,科学语言和具有创新精神的素养。这样的课堂教学,就既始终围绕着文本进行,又能让学生在教师设计的阅读科学文本的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中,习得阅读科学文本的图式,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科学思维的逻辑性和严密性,以及在此基础上构建起来的质疑能力和创新能力。
注释:
①《语文》八年级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12月第1版,页100。
②孙芳铭《试谈科技说明文的阅读训练》,《语文之友》1996年第14、15期。
③董水龙《“说明文”阅读——一种必须推倒重来的阅读教学观》,《中学语文教学》2005年第10期。
④徐江《语文问题说——三续“另一种声音”》,《语文学习》2004年第9期。
⑤余彤辉《也谈“创造性阅读”》,《中学语文教学》2005年第5期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