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9期

诗歌美育的因素及实施途径

作者:唐晓军




  4、想象联想,澎湃美的诗情
  想象联想在审美的各种心理因素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是审美升华的翅膀,失去想象,审美感受只能停留在感知的初级阶段上,审美情感,审美理解都无从发生。叶圣陶说过,诗歌的讲授,重在陶冶性情,扩展想象。在诗歌教学中如果仅仅只满足于教科书上的分析,其结果只能造成学生思维的僵化。作为教师完全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已知形象去再造新形象,实现这一目的,只要借助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即可完成。我们可以让学生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想象与联想,把诗中有、无、隐、显的空间填补起来,在脑中形成一幅与诗歌内容相符的图画。让诗中的意境通过理解、想象、联想,得到充分的还原、再现。比如教授《蒹葭》一诗,让学生在解读完诗歌的基础之上,选择诗中最喜欢的一个词或某一章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当时的情景和人物的心情。同学们参与意识积极而强烈,思维活动敏捷而深刻,写出了许多优美而丰富的语言。如有同学通过想象后这样改写“溯洄从之,宛在水中央”:“我顺流而下,追寻你的身影,终于,我看到你像出水芙蓉一般站在水中央,你仿佛站在遥远的时光背后,眼波潋艳,与我相望。那灵动的眼神,那沉思的神态,似在娓娓诉说着什么。回眸一笑,仿如嫣然花开,胜过传说的倾国倾城。终于,我离你只有几步之遥,我伸出手,似乎可以触及你恬淡的容颜……”只要通过正确的引导、联想、想象,学生便会从诗歌中发现美、体验美、辨别美,并为表达美和创造美提供坚实的基础。
  休谟说:“美并不是事物本身的一种属性,它只存在于观照事物者的心灵里。”⑤这就是说,审美的情感不会自发形成,必须进行目标明确的工作来培养学生的感情,要培养学生的美感能力,教师应首先致力于自己的美学修养和认识水平,利用教学这块阵地,充分挖掘和运用教材中丰富多彩的美感,借助大自然和周围环境所提供的一切手段,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加强审美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唤起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之情,进而去感受美、创造美。
  
  参考文献: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2002年7月版 《审美心理的总体特征》贾明强(《语文学刊》1994年第6期)
  注释:①陆机《文赋》
  ②鲁迅《摩罗诗力说》(《鲁迅全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③陈鸿祥《人间词话注评》 江苏古籍出版社 2002年版18页
  ④《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 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0版
  ⑤《西方美学史》上卷[M] 第226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