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2期

高中文学作品教育的现状与对策

作者:俞建江




  首先,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这是完成阅读目标的根本保证。我们要千方百计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既能做到课内自觉地读,又能于课外积极地扩大阅读面,并能“得法于课内,收益于课外”,把课内取得的读文的经验应用于课外阅读中。同时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循序渐进,不放松任何细节,从而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其次,要培养学生阅读文本时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培养学生阅读文本时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不是阅读教学的附加任务,而是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是贯穿于阅读教学始终的。《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对作品思想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要培养学生在阅读时的正确价值取向,不能靠一味地灌输,只能根据语文课程的本质特点,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这样,学生才能逐渐形成对文本的正确价值取向。
  再次,要尊重学生阅读的独特感受,这是新课标关于阅读的基本要求,是促使学生进行多角度探究学习的根本途径。作为阅读主体的学生,他们的阅读感受是存在差异性的,就如“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一样。对于同一篇文章,由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思考力各不相同,对于教师提出的一系列问题,学生的分析可能是五花八门、相互矛盾的,我们要鼓励学生对文学作品文本有自己独特的反应和感受,引导学生对文本中喜欢的内容作出个性化的反应,对文本的内容、表达提出自己的看法、疑问和评价,教师通过设疑问难,就可以不断把学生思维引向纵深,使他们阅读自主性得以充分发挥。
  
  3.拓展教学内容,成就厚积薄发
  要达成文学教育的目的,教育内容的确立和有效处理是重要的保证。笔者认为,文学教育的教学内容要以教材的文学文本为核心、为示例,深入挖掘并拓展。俗语说“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文学作品的阅读欣赏是一个潜移默化的渐染过程,没有一定量的积累,就很难达到一定的质。著名作家毛志成教授从自己的创作和教学实践出发,认为“多读富有文采的佳作是培养文学兴趣的重要途径”。那么,如何有效地拓展呢?笔者认为,可立足于课文的纵深拓展,围绕主题、题材、作家和作品,渗透课外阅读,提高课外阅读的感知能力,借助延伸的阅读,丰富课内知识的感知。
  ①围绕主题的拓展。如学习白居易的《琵琶行》“大珠小珠落玉盘”一段,领略语言文字如何把无形的声音有形化,感受文学描写的形象性和文学联想的丰富性。据此拓展刘鹗小说《老残游记》中《明湖居听书》一段,让学生尽情领略古今摹声之妙思妙语。而《明湖居听书》又和《大明湖》两相渗透,使学生较为具体地感知《老残游记》“写景状物,时有可观”(鲁迅语)的特点。
  ②围绕题材的拓展。如学习了朱自清的《春》后,又大量诵读了关于春的诗篇,早春的如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白居易《钱塘湖春行》、苏轼《惠崇春江晚景》,晚春的如杜甫的《绝句·迟日江山丽》、《江畔独步寻花》、孟浩然的《春晓》、张志和的《渔歌子》、朱熹的《春日》、叶绍翁的《游园不值》、白朴的《越调·天净沙·秋思》等等,这些诗文各显异彩,带给学生的是绚烂多彩的熏染,摇曳多姿的笔法的浸淫,春也不再如我们小时候那样只有朱自清笔下的形象了。
  ③围绕作家的拓展。如学习了冰心的《小桔灯》后,复习小学所学的课文《再寄小读者》,补充阅读《繁星》、《春水》中的几首诗和《谈生命》等散文,介绍冰心的生平经历,对冰心形成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从而能更好地把握她作品中“爱”的主题和淡雅隽永的语言。
  ④围绕作品的拓展。如学习了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后,补充学习《论〈阿Q正传〉》、《鲁迅“丑化”了阿Q吗?》、《闲话阿Q的无赖与霸道》等几篇评论文章,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理解、观点,读要整体把握,细处涵咏,对阅读品质的培养极其有益。
  总之,文学教育必须遵循文学的特性,正确把握教育目的;文学教育任重而道远,需要我们更多的人关心参与上下求索。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