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2期
妙手偶得与小题大做
作者:张琴儿
《语文课程标准》第三部分“实施建议”特别提出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要求语文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的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是母语教育,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这个资源首先就指教科书所包含的丰富资源:除了课文,还有封面、扉页彩图、卷首语、单元前言、课文提示语、课文插图、跋、读一读写一写、综合性学习、课外古诗词背诵、名著导读、附录等。这些编排充分体现了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的理念,体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课程基本特点。如何充分挖掘、合理利用这些宝贵的资源,从而多方面丰富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颇值得语文教师思量的。
对这些课程资源的积极开发和创造性利用,主要可采用两种形式:随机穿插的妙手偶得式,持续进行的小题大做式。
妙手偶得式
书画作品 一册新书在手,即会有一股浓浓的书卷气扑面而来,最醒目的就是它的图文并茂,从自然、科学、人文角度涵盖了丰富的内容。一方面渗透出浓郁的传统民族文化气息,一方面放眼世界、关注当代生活,充分体现了语文与书画的渊源关系。教学中适时欣赏、评说这些作品,不仅有利于课文的理解,而且能开阔眼界,锻炼能力,提高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1)封面、附录:人教版教科书的封面装饰为书法与绘画作品,其中,七年级上下册画的分别是徐悲鸿的奔马和杜牧的《清明》诗意境,八、九年级的皆为山水画,七、八年级附录内容之一为书法临摹与欣赏。据此,七、八年级宜适当开展硬笔和软笔书法的练习,与古诗词的诵读积累活动相结合,便能相得益彰。国画可谓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粹,体现了古人的哲学思想、生命意识,尤其注重“因心造境”,追求宁静和谐、含蓄冲淡的境界。绘画与作文更有互通之处,国画讲究意韵情趣,所谓“一丘一壑一宇宙”“一花一叶一世界”,作文也重在立意高远,托物言志,小中见大。六册封面同中有异,可先分后总,设计相应的活动课,将艺术欣赏与语文练习巧妙结合。如九年级上下册封面分别为清代石涛的《淮扬洁秋图》和王翚的《山庄雪霁图》。可以搜集山水名画,制成幻灯片,请学生边欣赏边题名、拟出对联名句来相配。
(2)扉页彩图、文中插图:这些图片均可称得上精美,又极富文化含量,因此教学中应该加以充分利用。欣赏彩图,有的用于复述训练,如七年级下册《丑小鸭》,请学生复述三幅彩图的相关情节;八年级下册《晚年的列夫·托尔斯泰》,请学生看图复述课文中的外貌描写。有的用于抒情言志,如九年级下册《大河》《老树》《激流》,请学生展开想象,各写一段话或一首诗等。有的用于拓展延伸,如七年级上册《孔子讲学》,让学生图文结合,说说古代的教学方式和师生关系与今天有什么不同,你喜欢哪一种。启发学生了解新颖的教学理念:以教师传道授业解惑为主的教学方式和尊卑森严的师生关系已经过时,取而代之的是在教师组织引导下的自主、合作、交流和师生平等对话、共同成长。“弟子不必不如师”,要敢于超越老师。
关注和利用插图,目的是更好的理解课文,培养质疑评判能力。一是引导学生体会它的恰到好处,如童话、神话、诗歌类的插图意在增加趣味、再现意境,如《女娲造人》、温庭筠《望江南》等;记人叙事类的插图意在展示风采、展现情境、渲染气氛,如《荒岛余生》《热爱生命》等。二是评说插图的精彩或失误,如《故乡》中的闰土形象,失误多多,请学生评头论足,能更好的理解闰土形象的悲剧特征和小说主题。
跋与附录(一) 教科书中的“跋”,指附在课文后框内的短文,内容涉及很多方面,重在介绍语文知识,每册又各有侧重。七年级上册篇幅最多,以课文的延伸拓展为主,补充、评价、考释等;七年级下册最少,主要是对朗读的指导;八年级上册包括听话与说话、记叙文与说明文、阅读与写作三块内容;八年级下册继续有说话、阅读、写作的知识,加上分析句子结构的知识;九年级上下册分别主要是复句、议论文和病句的知识。
以课文的延伸拓展为主的“跋”,应巧妙的结合到课文教学之中去。以七年级上册为例,有的可作为导入语,如《蝈蝈》文后的跋,介绍了法布尔建荒石园进行独特的昆虫学研究的材料,以引起学生的兴趣。有的可作为相应的练习,如“王家新解读《在山的那一边》”一则,可帮助学生了解作者的创作缘由,启发学生联系自身,有没有类似的“隐秘的想望”——对未知世界的遥望、幻想等,借机引导学生进行仿写。有的带给学生更多启迪,如《人生寓言》后原野的《人生》一诗、《散步》后臧克家的《三代》一诗等。还有更多的可作为诵记材料,以增加积累。
以介绍语文知识为主的“跋”与“附录”,首先要明确“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的课程基本理念,其次注意知识点拨与语文实践的紧密结合,使语文知识消化于语文实践中。其中一类是语法和文体知识的学习,一可结合课文中规范、精辟、新颖的语言材料,二可结合学生作文中生动或错误的文字表达,三可补充教学报刊中的有关资料。适当进行专题式的活动课,如九年级上下册关于诗歌、小说、散文、戏剧文学的知识,教师要指导学生抓住关键点,如诗歌中的“意象”“象征”、散文中的“感悟”“形散神不散”等,并搜集材料进行必要的细化和深化,使学生对不同的文体有明确的认识,有利于阅读和写作方面能力的提高。
小题大做式
卷首语 教科书中的卷首语也就是《写在前面》,每册内容大同小异。“大同”是指都把语文学习比作旅行,都在强调语文内涵的丰富与外延的广阔、与其他学科的紧密联系、与信息社会的互通以及语文学习的新方式。“小异”是指第二段中对每册课文的诗意概括。《写在前面》以全新的面貌替代原来的《说明》,改掉的是教材权威的姿态、生硬的说教、偏重知识与能力的教学指向,代之以平等的态度、亲切的引导、立体的教学指向。后者更多是给教师看的,前者却更多是给学生看的(浙江版只有第一册有卷首语)。新的教学理念理应武装在师生双方的头脑里,《写在前面》也无疑可作为教与学的纲领,长期贯彻在教学实践中。没有先进的科学的纲领作导向,教与学往往是盲目的、被动的、低效的。因此,对第一篇要指导学生细读理解,第二篇进一步强化,以后几篇就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语文实践,畅谈或抒写学习语文的感受、收获、困惑、建议等,《语文——美妙的旅行》这篇作文,不妨要求写三次,检点自己旅途中的成长足迹,一路采撷的美花鲜果,目的就是要让学生以一个真正主人翁的姿态,行进在风光旖旎的语文之旅中,在浩瀚的语文海洋里畅泳。
跋与附录(二) 以介绍语文知识为主的“跋”与“附录”,还有一类是听说读写的方法指导,集中安排在七年级下册、八年级上下册。语文能力的培养是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这些短文的集中编排,本身就强调了这一点,因此必须是贯穿始终的,不能拘泥于这样的编排,“跋”可以起到点化的作用,用来更有效的指导语文实践。因此,宁可教师少讲点,也要安排时间,结合课文,开展长期的扎扎实实的训练。至于“读一读写一写”,则应力避机械的抄写,对七年级学生,可结合“附录”中的“硬笔书法”进行一定的写字训练,此外还应设计难度逐次提高的语言运用题,如一词、一景、一物、一人、一情、一理、一诗,还有联词成段等。不仅写,还可说,并适当以竞赛的形式激发兴趣、增添乐趣,增加学生的词汇量,提高语言的运用能力,领略语言的魅力,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