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2期
把握阅读教学的支撑点
作者:刘金龙
三、以训练为根本
阅读教学的载体是课文,文本是由语言文字组成的。因此,“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这些课标建议与要求,应在教学中得到有效落实。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以文本为载体,根据不同类型的课文和不同的侧重点,引导学生进行知识、思维能力方面的阅读训练。因为“语文课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语言文字这种工具,培养他们的接受能力和发表能力”。鉴于入选中学课程的课文篇幅较长,教学时量极为有限,课堂训练时间不多的实际,如何根据课文和学生实际进行有效训练呢?窃以为,字词句的基本训练利用课外作业形式完成,课堂教学宜一课一得,重点突出文本重点、难点的感悟思维训练。
例如,《故乡》一课中“老爷!……”这一称呼后面连用了感叹号和省略号,表达的是怎样的思想感情和心理活动?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揣摩、感悟,对于理解“我”与“闰土”间因世事沧桑而产生的那层可悲的厚壁障,进而更好地把握小说的主题思想与人物形象很有帮助。于是我设计了这样一道训练题让学生当堂练习:这句中的感叹号表达的是“闰土”()的思想感情;省略号表达的则是()已被森严的等级制度所取代的那种()情态。学生通过仔细揣摩,感悟到可这样理解填空:凄凉的自卑的,少年时代纯洁友情,欲言又止、词不达意的心理活动。
由此可见,“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形成阅读能力,惟有通过训练才有可能实现。
四、以运用为归宿
“语文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巧。”叶圣陶先生的这一精辟论述启迪我们:阅读教学的终极目标或最后归宿,在于通过阅读方法、技巧的传授,使学生“自能读书”、“自能作文”。阅读教学就是要在读、议、练的基础上,形成语言的积累、章法的习得,最终能熟练地运用和表达,从而提高阅读能力。心理研究表明:感悟语言和运用语言是儿童学习语文的两次飞跃,感悟了而不会运用,不是真正的感悟;感悟且会运用了,才是真正的感悟。在积累和感悟的基础上,加大语言运用表达的训练力度,才能促进积累,深刻感悟,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语文素养。
例如,《最后一课》中,写韩麦尔先生讲完最后一课的情形是这样结束的:“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放学了——你们走吧。’”作者在这里没有大段的抒情和描写,也没有大段的议论,却含不尽之意于言外。这是可以尽情发挥想象的空白点。教学至此,老师可引导学生大胆联想和想象,从韩麦尔先生那无言的手势中去体会他难以言状的复杂心态。如韩麦尔先生如果开口说话,还会说些什么呢?小弗朗士心里会想些什么呢?下课后的情景又会怎样呢?组织学生互动交际,进行口头表达训练,课后再书写出来。经过这样口头或书面的表达训练,不仅使学生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对人物性格的认识,而且使得文章内容得到丰富多彩的生成,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和创造性思维。
综上所述,把握好上述阅读教学的支撑点,才能全面、准确地把阅读教学的课标理念与要求落到实处,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全面提高。
刘金龙,男,中学语文教师,现居湖南江华。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