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2期

从2006高考命题看2007作文备考

作者:狄永兴




  
  四、我对2007年备考的三点思考
  
  明确了2006年江苏高考作文命题对考生提出的普遍性和实质性的要求,接下来便是如何达到这些要求。特提出以下三点对策供参考。
  1、在广泛积累与自我审视中发掘题材。有“的”可写且内容充实,依然是考生的最大心愿。解决这个问题,需要考生踏踏实实地做好一些积累工作。如对语文教材中的人、事、情是否吃透了;对历史、政治、艺术等其他学科的教材内容能否灵活调用;对平日读书看报中所接触的热点问题或有价值的材料是否处处留心……作为成熟的考生,除了广泛积累外,还须自我审视,珍视自己的特长、爱好,经营好自己的精神家园,为考场作文蕴蓄一池活水:考生喜欢音乐、美术、影视,他的所有作文都不妨以此为题材;考生熟悉沈从文、史铁生、海子、王小波、姚明,他的所有作文就都有了延展的可能。高考作文,写来写去最终都是写自己——自己对生活的拥有、对生活的感受。鼓励考生发现自己、享受自己,对考场作文的取材、文意是大有意义的。
  2、在广阔联想与深入思考中提高自己。清代学者章学诚在《文史通义》中打了个有趣的比喻,意义是说:“文辞(包括材料),就像物品,思想见解好比使用物品的工匠、医生。橘子、山楂等果品,厨师拿它做拼盘待客,医生拿它来入药治病。懂得这个道理的人,相同的文字(材料)可有不同的用途,在不同的人的笔下,它们的样子不是死板不变的。”这个比喻对考场作文的写作很有启发意义。一般来说,考生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一篇考场作文,常常是有备而来的。我们的生活积累、素材准备能否灵活化用,能否与突如其来的题目巧妙相融,是对考生临场应变能力的考验。
  从理论上说,这样一种通融是符合写作规律的,因为任何一个材料,其属性都不是单一的、固定的。这就如同一块泥,在不同雕塑家的手中会呈现不同的指向、不同的风貌。一个多义性的材料从哪个角度去用,受制于文章的立意;而对这个材料进行必要的分析、加工,才能使相同的材料趋向于不同的立意。因此,在作文训练中,如能展开广阔的联想,深入地思考材料的内涵,一材多作,往往会看到考场作文神奇的一面。
  3、在细致观察与反复锤炼中强化表达。鲁迅先生说过这样的话,去看那些有定评的大作家的作品,那里面全都说明着应该怎样写。这句话同样适用于高考作文备考。作文训练离不开对优秀作文的观摩与效仿,而很多时候,我们并没有很好的咀嚼那些典范的作品——像学书法者临帖那样一笔一画一招一式地品读它们。作为一篇考场优秀作文,除了内容恰切之外,在写法上也定有过人之处、可学之处:就文体写作而言,议论文有议论文的常见范式,如并列式、层进式、正反式、辩证式等;记叙文有记叙文的常见技法,如深化法、点睛法、闪回法、悬念法等,这些考场作文的方式方法对原作者来说,也许是自然挥洒、无意而为的,但对后学者来说又不得不细心揣摩,自觉实践。这些有效的写法,也唯在反复的锤炼中才能演变成考生的实际写作能力——包括驾驭文体的能力以及随之而来的结构文章、运用语言的能力。
  我认为高考作文备战只有在求真、求实、求理、求新中才能变得更加科学,更加扎实,更加有效,才能在高考中立于不败之地。
  
  狄永兴,中学语文教师,现居江苏溧阳。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