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2期

从2006高考命题看2007作文备考

作者:狄永兴




  “珠帘卷尽檐花落,滴雨到晚情未了”。2006高考虽已拉上了帷幕,但是作为一名阅卷老师,何永康院长在培训会上的讲话犹在耳边,“2006高考绝对不能打保险分”,他说,世上有两件事不能做:一是卖假药,它会害一批人;二是打保险分,何教授把它提高到断子绝孙的严肃程度。难怪高考这块净土令国外人士非常羡慕了。但我们从中也悟出了一个道理,那就是“得作文者得天下”,作文阵地决不能放松!“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作为一个一直战斗在教学一线的教师,我想就高考阅卷谈一谈自己的肤浅体会,以飨各位同仁。
  
  一、关于命题形式和用意的思考
  
  2006年江苏高考作文《人与路》是一道有人情味的题目,也是一道很传统的命题,通常情况下不太容易走题。
  新闻学院骆冬青教授作为命题组成员谈了自己的命题思考。命题的用意用一句话概括就是,话题作文的模式再也不能延续下去了。多年来,话题作文一统天下的局面将不复存在,回归命题作文势在必行。
  作文的提示语共两句半话。第一句话“有人说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出自鲁迅,但鲁迅笔下的“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有一种悲凉、悲怆之感,作为《故乡》的结束语,读后给人一种感伤、沉沦、又不甘心的感觉,有一种梦醒了无路可走之味,而提示语却无道家所言之深奥。关键是第二句话“有人说地上本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没了路”这是对日常惯性的思路的突然切断。半句话是“还有人说……”点明还有很多种思维,点明以上两句话并非终结之语,以体现“立意自定”的宗旨。设计两个警句是为了提示你“跳一跳”,写出智慧之文。
  仔细思考,你会发现:2004、2005年江苏高考作文还停留在比喻式的诗性思维层面上,不足之处是造成成篇的比喻及平面式的铺开;而2006年的提示语之间是因果关系的思维,思维方式高于诗性思维,能体现出文章的深度。
  作文阅卷组组长张中元教授对于今年作文命题的用意谈了两点看法。一、应像话题作文打破材料作文一样,一定要打破统治了高考11年的话题作文。二、作文题目要朴实、明白,不能一味地体现出命题者的水平,显得花里胡哨的。今年的作文每个考生不需要花太多的时间加以审题,这样可以腾出时间写出自己应有的水平。我想这一点上每个高三教师在复习中更应深思吧!
  
  二、重视审题,审出命题中蕴含的广阔天地
  
  2006年江苏高考的作文审题的确不难,但并不意味着不要审题。既是考试,就一定有题目,有要求,以利于公平选拔。试题表面固然各有限定,但本质上是开放的,无一例外的为考生搭建了一个施展个人才华的舞台,换句话说,无论是什么样的命题,一定要让绝大多数考生有东西可写,否则命题便是失败的。尽管命题者为此煞费苦心,但考生却常常为写什么而神伤。因此,我们强调审题,重点不在于怎样不犯规,而是怎样审出命题中蕴含的广阔天地。
  2006年的材料,我们可以用三种思维方法去解读。1、求同法。前一句从正面强调开拓,后一句从侧面强调创新,其共同点是:不能墨守成规,固步自封,要敢于开拓,敢于闯新路。2、求异法。前两句相同处是“走得人多了”,不同处:前者强调从无到有,后者强调从有到无,由此推及到这是各种事物发展的一种变化规律,一种循环往复的规律,当然要想改变这种宿命和循环,唯一的出路就是变化,就是革新。3、重心法。有三种理解:一把重心放在“说”的思考上,无论别人怎么“说”,我坚持我的主张;无论别人怎么“说”,我走我的路。突出个性,不为左右,强调自我。二把落脚点放在“走得人多了”去思考,前者之所以“有了路”,是因为大家人心齐泰山移;后者“没了路”,是因为盲目跟随,一窝蜂的结果。启迪:遇事冷静,开动脑筋,正确抉择,才是明智之举。三把中心放在“问”路的思考上,到底“本有路”还是“本无路”?是正路还是歧路、险路、小路?于是,“敢问路在何方”“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等皆可入文。
  对于题目的理解也非常重要。“人与路”,“路”既可以是实化,也可以虚化;“人”可以实指,也可以泛指。“路”实化后,可指大路小路、老路新路、乡间小路、柏油马路甚至高速公路、泥路、石子路;“路”虚化后,可指人生之路、工作之路、交友之路、学习取经之路、开拓创新之路,也可以是死胡同、不归之路、浪迹天涯等等。“人”,可指单个具体的人、某一类人,现代人、古代人,中国人、外国人,自己、父母、朋友;伟人、名人、凡夫俗子等。排列组合后,就可以演变出无数种复杂情形,题目的选择范围与立意取舍远远大于提供的材料。
  对于写作要求也不能等闲视之。1、“自定立意”。一旦考生陷进了材料,再想出新的空间就比较小了。2、“除诗歌外,文体不限”(文体要求)。写成诗歌,上限只有10分;议论文章,议论文字必须超过2/3,记叙类文章,记叙的文字必须超过2/3,否则,视为文体不明。3、不少于800字。凡明显未完篇的文章,最高分不超过35分;完篇而字数不足的,正常打分之后,再扣字数分,每少50字扣1分,扣满3分为止。4、另立题目扣1分,抄袭不超过20分。
  我认为高考作文的审题,关键在于怎样审出命题中蕴含的广阔天地。从“题是题,我是我”到“题是我,我是题”,标志着一个考生的成熟。考生惟有让题目与自己产生这样或那样的联系,才能写得顺畅,真正做到我笔写我心。达到这个境界则需要考生有一种“翻译”能力,即准确破译题目中话题或材料的实质,使作文试题由陌生到熟悉,由远在天边到近在咫尺。也惟有看清试题的真面目,才能够恰当且充分地调动个人储备,做到考场作文“人题合一”。
  
  三、强调“三基本”,同时突出个性,重视发展等级的追求
  
  关于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的和谐追求,确实令人头疼。如何处理好高考作文中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的关系,一直是大家思考的问题。现将我在阅卷中的体会概括如下。
  (一)强调“三基本”。1、关于议论类文章,在评分标准中严格规定:在切合题意的前提下,凡说理表达基本过关,观点基本突出,材料基本充实的议论文,可以按42-45分档次赋分(切入分)。并且评分标准还作了两点说明:①凡在“三基本”的某一个方面达到较好级别的,赋分可以提高一个档次(3分),以此类推;②凡思想苍白,议论平淡,缺乏层次的文章,不能误判高分。2、关于记叙类文章,在评分标准中严格规定:在切合题意的前提下,凡叙述表达基本过关,主题基本突出,情节基本完整的记叙类文章,可以按42-45分档次赋分。还作了三点说明:①凡在表达或主题或故事情节等某一个方面达到较好级别的,赋分可以提高一个档次,以此类推。②凡“三基本”水准向下的文章,也依据其表达主题、情节某一个或几个方面属于较差的级别的,依次向下浮动,凡在某一个方面属于很差级别的,则应该向36分下浮动。如立意为“小静的选择”一文,因为主题不明,情感消极,仅得了32分。③凡通篇记叙人事或编述故事,找不到实写之路和虚写之路的文章,视为不着边际的跑题文章,赋分在20分以下。
  (二)突出个性,重视发展等级。1、关于议论类文章,阅卷中充分强调了三点:①对于借助随笔、杂感甚至杂文样式表达思想阐发主张的议论类文章,要反复审读,凡是那些能做到思想深刻、议论风生、纵横捭阖的特别优秀的文章,要敢于打高分,直至满分。②由于多数议论类文章偏于简单举例且用例较多,因此,凡有如下情景的即可视为有亮点,可以在54分向上判:选例比较新颖、生动,有有个性的材料作论据,而不是尽人皆知的“通常事例”;所用事例材料能够有论证层次,并不平面展开,不机械重复,每一例都能显示一个小论点或层层递进的。③考虑到议论类文章的立意,多为解释提示语的文章,因此凡能采取比较新颖的角度切入“材料”,解说提示语的内涵与精神的,便可视为亮点,提高两个档次向上给分。由此可见精彩的开头的重要性。2、关于记叙类文章,阅卷时充分强调了两点:①凡在三基本某一个方面达到优秀级别的,或构思精巧,或形象丰满,或意境深远,或很有个性,或语言很见功力,可以按54分向上赋分,最优秀的可以达到60分。如以“小张在财政科工作”为内容的满分卷就是以构思精巧而取胜的。②考虑到多数记叙文章故事情节简单,缺少内涵,应将考察重点放在如下方面:有机智的构思,有生动的入物,有引入注目的故事,有比较浓郁的生活气息,有令人思考的余味。这样的文章,可以从54分向上给分。如江南小镇“青石板路的演变”,某山村大学生投资修路的反思等都得了高分。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