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6期
写景训练要讲究三个层次
作者:冯晨辰
第一层次:境中之景
境中之景是独立存在于我们的生活环境中,纯粹客观的,如四季轮回、春华秋实,日月星辰、风雨雷电,宇宙之大、昆虫之微等,它们不以人的意志和情感而转移或改变。如果学生不自觉地对此关闭各种感知器官,听而不闻,视而不见,在习作中就常会出现言之无物、闭门造车等现象。
例如习作片段(1):
午 后
在一个温暖的午后,我坐在窗前做作业。一阵凉爽的夏风拂面而来,在风中夹杂着淡淡的桂花香,似有似无,窗台像笼上了轻纱的梦,使人浮想联翩。在这个无“丝竹之乱耳”却有桂花飘香的环境中读书,岂不快哉!
这位同学犯了一个常识性锗误,让桂花开放提前了一个季节。类似错误,常在学生习作中出现,这说明不会看景的学生为数不少。目前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现状是:完全忽视或只讲授一些观察知识,学生的整体观察能力比较薄弱,写景常处于失真状态。
为此,在写景训练时必须让学生首先达到第一层次,即要求学生打开各种感知器官,用眼观之,用耳闻之,用鼻嗅之,用舌品之,用体触之,用心思之,从而达到写景的第一要求:求真。如朱光潜在《谈美》中所说对古松的第二种科学态度那样,“把自己的成见和情感完全丢开,专以无所为而为的精神去探求真理”。训练方式是写观察小日记,用科学素描法,真实客观地合乎逻辑地记录下来。观察方法:静态观察、动态观察、比较观察、多侧面观察、细节观察、点面观察。观察角度:定点观景、移步换景、时变景换。在多次实践中自觉运用观察的知识和方法,逐渐养成习惯。
例如习作(2):
法国梧桐
一种植物,原产法国,适应性强,耐修剪整形,能吸收有害气体,是世界著名的优良庭荫树和行道树。春天抽芽,秋天落叶,叶呈枫叶状但是较大一些,绿色,嫩叶背面有白毛,树质韧性很强,树干每年蜕皮一次,果可入药。
这个片段用科学素描法记录了法国梧桐的原产地、习性、特征、用途,如实保留了景象的原始状态。要想写好景物,就必须认真观察,注意发现它们的美,发现它们的特征。在这个训练阶段,学生的观察力和查阅资料的能力同步提高。一个阶段后,收编成风景册,像不断积累像册里的照片一样,不断积累“风景册”里的内容。“观察是智慧的最重要的能源”(苏霍姆林斯基语),这为后两个层次的写景提供了真实丰富的素材。
第二层次:眼中之景
在第一层次写景训练的基础上,逐步进入第二层次写眼中之景。“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王国维语)以我观景,景皆着我之色彩,色彩即我的情,在景中注入“我”的情绪,凸现“我”的情趣,沉淀“我”的思考:简言之则为“有我”。新课标也指出,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当景入了我们的眼后,景已经不是纯粹的客观之景,景是自我情感的触发点,景是自我生命的体验,景是自我个性的体现。向学生特别强调:要写出由眼中之景而触发的自我的独特感悟。贾平凹说:“好的语言不在于你描写的多么华丽,用词多么丰富,比喻多么恰贴。啥都不是。只是准确地传达特殊环境的真实情绪。”他还说,不要用人们已经说滥的词语,陈词滥调使人厌倦。而我们学生写出来的景,以及由景触发的情,常常是何其的相似:晴空万里,春光明媚,那是心情一片大好;秋风飒飒,黄叶翻飞,总是情绪低落。
其实,同一景,可以因看景人不同而情异。如面对落花之景,“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江南逢李龟年》),杜甫与当年名满京城的音乐家在江南落花中黯然相逢的场面,暗示着对于繁华盛世一去不返的深沉慨叹;“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欧阳修《蝶恋花》)暮春花落,佳人落泪,醉翁抒发的是迟暮伤感之情。清末龚自珍翻出“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己亥杂诗》)的异调,明朗嘹亮,乐观奋进。
同一景,同一看景人,也可以因时空不同而情异。同是一条长江水,李太白在不同时空触发了不同的情。二十五岁那年,初出三峡,“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抒发的是少年游子情;在黄鹤楼送别孟浩然,“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表现的是故友离别情;759年的春天,在流放途中溯江西行,差不多已走了整整一年,到了白帝城喜从天降,天下大赦!“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抒写的是遇赦后的喜悦之情。
随着写景进入第二层次,观察小日记的写作训练也进入第二个阶段,改用艺术素描法,即用生动的语言,把观察到的景物的主要特征描述出来,并融入观察者触景而生的情,发挥想象,要注意形象性。例如:
失落的梧桐
这两天走在家附近的塔山路上,突然觉得有点变化,马路变宽了。我正在纳闷呢!旁边同学提醒道,路旁的法国梧桐树被砍掉了!原来如此,原来马路拓宽了,郁郁葱葱的大树不见了,却取而代之的是柏油马路!马路变宽容易,而大树长成却不容易,陪伴我们风风雨雨许多年的树就这样被砍掉了!
这位同学在看到梧桐被砍的景象后触发了惋惜之情。我们先不去说他写景是否细腻,抒情是否含蓄,就第二个层次的训练要求而言,他已经基本达到“有我”。而以下这个片段写梧桐落叶则更有趣味。习作片段(4):
落叶轻舞
梧桐的落叶铺满了道路两旁,有车驰过,落叶便和尘土一起随风轻舞。它们沙沙地欢唱着,窃窃地低语着,像许多蝴蝶在空中开舞会,热闹极了。没多久,舞会结束了,卷边的那片大叶子静静地躺在马路中央,在美美地回味那场舞会的乐趣,又似乎在嗔怪刚才那辆车没带走它。
很显然,习作片段(4)比片段(3)添了几多童趣,细读文字,习作片段(4)在写景中渗入自我的情感和想象,用了“沙沙地欢唱着”、“窃窃地低语”、“回味”“舞会”等词语,给人美感和遐想。
第二层次的写作是基于第一层次的如实客观的记录,写出由看景而触动的微妙情愫。至于要写出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文字,那是第三层次所要努力的任务。
第三层次:心中之景
写景的第三个层次是写心中之景,首先作者要心中“动情”,即情动于衷,然后再根据情感的表达需要去选择相感应的具体形象之景。情为主,景为客,景是情的依托物,情是景的主心骨。这以情驭景有别于第二层次的触景生情。
例如对于“秋”,古往今来,或讴歌,或诅咒;或因它而寓之于意,或借它而寄之以情。时有古今,地有南北,意有厚薄,于是“秋”也就有了不同的姿、色、声、味。郁达夫在《故都的秋》里这样描绘他的“秋”:“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这“清”“静”“悲凉”,便是故都北平的秋在郁达夫意念上的总投影,它构成了文章的基调和底色。正因为如此,作者所观察到的富有暖色的香山红叶,他不写;游人如织的颐和园,他也不写。由于情的驱使,他选择了最能表现自己感受的载体:清晨院子所见景物、槐树的落蕊、秋蝉的残声、秋风秋雨等等。郁达夫用他的情感绘出了一幅细腻深沉的主观意境图,表现了一个富有才情的知识分子在动乱社会里的苦闷心境,正如郁达夫自己所说,在散文中“总要把热情渗入,不能不达到忘情忘我的境地”。
清代著名画家、文学家郑板桥在谈到画竹时,曾用“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来描述自己的创作过程,“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总之,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此机也。独画云乎哉!”
艺术是相通的,写景也是如此。情在笔先,以情驭景,借景传情,丰富的情感体验是文章丰满生动的土壤,即使最常见的景也能成为情的涌发点。例如习作片段(5):
阳光蹦进来
拉开布帘,推开窗,阳光立刻像小精灵挥着翅,扑腾进来。它在防盗窗上绕了一个弯,一蹦,轻轻地落在书桌上,站定,对着我裂嘴一笑。笑得很不自然,原来被防盗窗硬生生地割成一块块,一片片。窗外的阳光,一团团,在草坪上打滚,时有笑声入耳。
在文字中我们读到了什么?是灵性的不自由,还是什么?文字极有张力,迫使你透过文字去捕捉小作者微妙的情绪。而这些景物之所以着上了作者的情感色彩,那完全是作者以情为文,因情设景所致。
在第三层次的写景训练中,最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用心去体验多彩生活,在生活中孕育丰富情感。只有这样,才能在情感的枝头结出丰美的写景之果。同时,也在写景中细化学生的情感,梳理学生的情感,升华学生的情感,蓄积学生的情感。
冯晨辰,中学语文教师,现居浙江象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