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8期

课堂教学互动中的心理效应

作者:顾志裕




  新课程改革把教学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和互动,就不存在或不发生教学。因此,交往是课堂活动的主要形式,也是解决教学改革问题的突破口。当教学互动呈良性反应时,“课堂里出现生命的涌动”(于漪语)。这是何等让人神往的境界啊!事实上,从无数成功的课堂教学互动案例中,可以发现教师往往有意无意巧妙地应用了心理效应,从而确保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
  心理效应是社会生活当中较常见的心理现象和规律:是某种人物(事物)的行为或作用,引起了其他人物产生相应的因果反应或者连锁反应。同任何事物一样,它具有积极与消极两方面的意义。因此,教师要正确掌握和利用心理效应以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互动,使心理效应嬗变为教师最有效的激励智慧。
  课堂教学互动的模式可以依据不同的指标来划分。从互动主体的心理与行为的相容性上,可以将其分为合作性互动、对抗性互动、竞争——合作性互动三种基本模式。
  
  一、合作性互动中的心理效应
  
  合作性互动是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彼此配合、相互合作时所产生的互动。它是以互动双方有共同的目标,彼此认识接近,行为配合为基础的。
  例:天津市小学特级教师靳家彦在执教《有这样一个小村庄》时,故意在板书题目时漏写“这样”两字,回身看同学反应。一个学生敏锐地发现后,靳老师添上这两字并表扬了该学生,然后问大家:“少了‘这样’两个字有什么不同?”有学生思考后答道:“这两个字起强调作用,能引起人们的好奇心理。”又有学生说:“读了这题目,人们就会想:这是怎样的一个小村庄呢?”靳老师说:“好!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完成的第一个目标。小村庄原来到底是什么样子呢?请认真读第一段。”以板书的漏写把学生的思维引导到这节课的第一个教学目标上,这个小“伎俩”不露痕迹,却正是暗示效应的巧妙应用。
  心理学中,在无对抗条件下,用间接诱导的方法对人们的心理和行为施以影响,从而使人们按照暗示者的期望去行动或接受一定的意见,这种现象称为“暗示效应”。除用诱导语之外,暗示也可以使用手势、眼色、击桌、停顿、提高音量或放低音量等等。一般说来,儿童比成人更容易接受暗示。
  靳家彦老师在课堂上的暗示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了刺激作用,学生接受刺激后产生了一定的反应,发生了符合老师所要求的行为。暗示是互动双方一种有条件的行为方式,靳老师的暗示使学生明确了学习的方向,注意力高度集中,产生了共同学习的愿望。
  例:《泪珠与珍珠》是台湾女作家琦君的一篇散文。这篇文章中,浓缩着作者对生活真谛的感悟——要心存仁爱,心存感恩(文章的主旨)。而在写法上,琦君又不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而是用细腻柔婉的笔致和典型的生活细节来表现。这对没有多少生活阅历的学生来说,理解上存在很大的困难,特别是对文章的题目产生了质疑。嘉兴市优秀教师冯晴先后提出了3个问题,组织学生讨论。①饱尝忧患的老年作者感悟已走过的人生之路后提到了哪些泪?这些泪因何而流?哪一段中泪珠变成了珍珠?②天使是善良、快乐的象征,她的眼泪为什么变成了珍珠呢?③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眼睛里流的泪与心有没有关系呢?最后,冯老师总结道:每个人都想流珍珠般的泪,对生活很有体验的琦君告诉了我们题目的含义。这样,冯老师把一个很大很难的问题分解为三个有梯度的小问题,通过学生的合作学习明白了文章的主旨。这种教学艺术其实应用了门坎效应。
  所谓门坎效应,是指一个人接受了较低层次的要求后,适当引导,往往会逐步接受更高层次的要求。该效应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弗里德曼与弗雷瑟于1966年在做无压力屈从:登门坎技术的现场实验中提出的。
  合作学习是合作性互动模式的典型表现。合作学习就是通过小组或团队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形式,其关键在于成员之间相互依赖、相互沟通、相互支持。因此,共同的学习目标成为合作学习的本质特征之一。冯老师选用了门坎效应,有效地组织了合作学习,三个问题成为三个阶段的学习目标,成为学生的共同话题,层层推进,从而促进了学习者的意义建构。
  
  二、对抗互动模式中的心理效应
  
  对抗性互动是与合作性互动性质相反的互动。竞争与冲突是对抗性互动的两种主要形式,而冲突是对抗性互动最显著的表现,是不相容的期望导致的矛盾冲突。
  例如靳家彦老师教学《有这样一个小村庄》,其中有这么一段师生对话:
  师:句子里有两个关系密切的词,能找出来吗?
  生:“减少”和“扩大”。
  师:它们是什么关系?
  生:反义词。
  师:再说一遍。
  生:反义词。
  师:大声点。
  生:(大声地)反义词。
  师:同意的举手。(生一齐举手)
  师:好。那如果我不砍树,一直种树,树木会怎样呢?
  生:树木会增加。
  师:如果老砍树呢?
  生:树木会减少。
  师:那“减少”的反义词是——
  生:(不好意思地笑)“增加”。
  师:由于我种树,那裸露的土地会——
  生:会“缩小”。
  师:把这两组反义词说一遍。
  生:“减少”的反义词是“增加”,“扩大”的反义词是“缩小”。
  师:(微笑)我设置了一个温柔的圈套,你们全掉下去了。但今后,你们永远都不会再搞错了。
  笔者于是想起法国作家拉·封丹曾写过的一则寓言,说的是北风和南风比威力,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北风大发威力,寒气逼人,结果行人把大衣裹得更紧;南风徐徐吹拂,春暖花开,行人脱下大衣。
  这就是“南风效应”的出处。
  “南风效应”给人们的启示是:在处理人际关系时,要特别注意讲究方法。方法不一样,结果大相径庭。其实我们完全可以把“南风效应”应用到教学工作中去。
  靳老师引导学生把握反义词时,师生之间在认知上存在着明显的冲突。在师生互动中如何妥善地处理这个认知冲突呢?可以直截了当地给学生纠错,告之正确答案;这种简单的教学方式只能使学生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只能使学生思维的“大衣裹得更紧”。靳老师则采用和风细雨“南风”式的教育方法,他故意推导出错误,引起学生的疑问,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学生在互动中通过反省,对“反义词”有了更为深刻的思考。靳老师轻而易举地使这两组反义词深深地嵌入了学生的大脑。老师讲得轻松,学生听得明白。这样的教学,决不是妙手偶得,而是教师匠心独运心理效应的体现!
  
  三、竞争——合作性互动模式中的心理效应
  
  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纯粹的合作性互动和纯粹的对抗性互动都较少,交叉型较多。因此课堂教学宜提倡竞争——合作性互动。
  例如某老师教学《石壕吏》,大部分同学对“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两句表示毫无疑问。老师正准备一带而过时,有一个同学提了个问题:“我觉得这是老妇自己要去的,好像不能算‘捉人’”。教师及时抓住课堂上生成的问题组织讨论。起初同学们也觉得有道理,在老师的指点下,学生才明白,老妇的“请”和“急”,是因为要掩护“逾墙走”的老翁,尤其是要掩护“有乳下孙”的年轻媳妇而不得已的自我牺牲,从而使学生对诗歌加深了理解。这“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蕴藏着鲶鱼效应。
  从前,挪威人在海上捕得沙丁鱼后,千方百计让它们活着抵港,因为活鱼卖价会比死鱼高好几倍,但是只有一条渔船能做到带活鱼回港。什么原因呢?后来,人们才发现这条船的鱼槽内不过是多了一条鲶鱼而已。原来当鲶鱼放入鱼槽后,由于环境陌生,就会四处游动,而沙丁鱼发现这一“异类”后,也会因紧张而加速游动。如此一来,沙丁鱼便延长了寿命。这就是“鲶鱼效应”。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