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8期

农村中学作文教学如何创新

作者:杨建军




  笔者从事农村中学语文教学与研究三十余年,近日下校调研,看了一些学生作文,听了一些语文课,参加了一些座谈会。调研中我目睹作文教学尤其是农村中学的作文教学,正日渐走向枯竭的境地,暮气沉沉。作文教学虽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但是我觉得还有重提的必要。特别是从目前农村中学作文教学的现状来看,我深感创新农村中学作文教学刻不容缓。
  农村中学生作文水平比城市学生低,原因是多方面的。农村学校相对偏远,相对落后闭塞,学校硬件设施相对欠缺,图书馆、阅览室尚不健全,信息传媒相对滞后,学生课外阅读面狭窄,接触社会少等是主要原因。
  怎样改变农村中学作文教学落后的现状,创新农村中学作文教学呢?笔者谈三点意见,与农村中学语文教师共同商讨。
  
  一、面向社会 引导观察 强化感悟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谈到观察,师生们一定会说,那就是写观察“蓝天白云、落日晚霞、青山绿水、村落炊烟、花草野果……”的日记,这些我们都尝试过,然而老一套效果不明显。是的,随着经济的发展,特别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不仅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农村更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业的现代化,农村的城镇化,这些都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了新的空间。我们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更要引导学生体验生活。成群的鸡鸭鹅,又肥又壮的牛和羊;高楼一幢幢,水泥公路一条条;房前花果香,屋后树成行……这天然的动物园、植物园,不正是写景状物的好材料吗?养鸡喂鸭、种菜锄草、钓鱼捕蝉,这生趣盎然的生活体验,只是看看而不亲自实践哪能获得?你帮我割稻,我为你插秧,你尝我的糕点,我品你家的芝麻豆子茶……这些农家的淳朴善良,只走马观花地“观察”,而不深入体验能写得出什么?为致富,村干部群众集思广益,四处奔走,招商引资,使改革春风吹遍乡村,社会主义新农村焕然一新;还有那些多姿多彩的乡俗民情、婚丧喜事,我们老师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细心体验过吗?没有,绝大多数没有,仅有的是布置学生写写观察日记,至于是否观察就没有检查,体验生活更是无人过问了。农村是一个丰富多彩的大课堂,更是一部永远读不完的百科全书。农村社会生活丰富多彩,生活中处处有写作的源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只要我们老师能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充分利用,就能写出无数鲜活、漂亮的文章出来。尽管现在农村学生学习负担很重,很少有机会参加劳动,但星期天和寒暑假,还是有相当一部分时间可供自由支配。一到农忙时节,老师要建议家长们让他们的孩子参加力所能及的农业劳动,体会田间劳作的甘苦。当然,老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注意观察事物,细心体会万事万物丰富而细致的情感,启发学生善于站在一草一木、一石一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感悟生活的真谛。
  生活只是素材,当它进入文章时,总是要经过作者的分析、认识、提炼才凝聚到文章中去的,感悟正是对生活的这一消化过程。感悟是一种思想情感活动,鉴于其自身特点,其中的着眼点是开发思维,增强感悟能力,提高人文素养。要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教师应注意指导学生观察此人与彼人、此事与彼事、此物与彼物的不同之处。观察生活,重在体验;体验生活,重在感悟。
  
  二、加强阅读 增加积累 引导模仿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我们应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学生加强课外阅读指导,鼓励学生在不加重负担的前提下自愿订阅或借阅各种有益的课外读物。教师应向学生推荐较好的课外读物,让学生自愿订阅,争取每人拥有一种有益的书刊,同时,还应解决好阅读课外读物的方法和时间问题,一般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自读。教师根据需要可以每周安排一节阅读课,学生或在课堂上阅读,或去图书馆阅读,或网上读书;也可以在征得学校许可的情况下,每周用一至二个晚自习让学生进行“文艺快餐”。“快餐”时,语文教师将自筹的或通过图书馆借阅的报刊书籍搬到教室,或是让学生带回家,让学生自由选阅。这时候,同学们就会各行其事:有的看报,有的读书,有的摘抄优美词句,有的写心得体会……“快餐”就会十分丰富、活跃。古人认为:“为学之道在厚积而薄发。”
  自古以来,背诵就是人们读书的一种传统方法,也是最古老的积累方法,如果对一些好的文章或段落、片断进行精读、背诵,日后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对文章多看精思,熟读成诵,才能进入文章的美妙意境之中,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立体感,进而对作者的构思、立意、情感,有逐层深入的理解和体会,沟通与作者的感情,引发大量的联想,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染和陶冶。
  鲁迅、巴金等名家行文时之所以能挥洒自如,就是因为他们在精读、背诵方面下了许多苦功的缘故。青少年时期,精力充沛、记忆力强,应不失时机地让学生抓紧背诵一些名篇佳作,吸收大量的词汇聚于脑中,把许多布局谋篇的章法储存脑际,逐步形成各种各样的优秀写作范例。下笔时,一旦触发灵感,就会意到笔随,妙语连珠。
  教师也应充分利用文中生动的语言、精彩的情节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和自己身边所见的人物对照,然后激发学生的模仿创作,可以达到较好的效果。不会模仿的入,是瞎子;只有懂得模仿的人,才是智者。仿写就是对文章的立意构思、谋篇布局、遣词造句和表现手法进行模拟训练。要多仿形式少仿内容,力求仿中有创,创中有新。
  如何通过阅读指导学生模仿呢?找读写结合之训练点,具体细化写作技巧,有重点地、有计划地进行仿写教学是非常重要的。一篇文章涉及到许多方面的内容和知识点,若面面俱到都想指导,实际上很可能什么也指导不好。为此我们要针对一些在某方面写法典型的课文,找准其中一两个细处作为读写结合之训练点,迁移延伸,具体细化,引导模仿。如记叙文开头结尾一般写法的指导。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从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萧乾的《枣核》,还有《一件珍贵的衬衫》中认识到记叙文的开头一般可点题、总领全文、设置悬念、自然启下;结尾一般要议论抒情,揭示或深化中心,呼应开头,总结全文,使首尾圆合,浑然一体。通过课文的示范和老师的指导,学生一定会克服记叙文开篇离题、收尾放任的毛病。
  三、尊重自主 强化创新 写出特色
  创新作文首要的是尊重自主。让学生说自己的话,抒自己的情,写自己独特的见解。因此,创新作文应还学生作文的自主权。学生喜欢写什么就写什么,喜欢用什么方式写就用什么方式写。如学生可选择喜欢的话题,可选择灵活多样的形式,或记叙,或说明,或议论,或抒情等。同时,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创新。
  我们翻一翻近几年来的高考满分作文,不难发现,这些文章写作总在力求凸现一个“新”字。
  首先是标题新。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我们常规做法是教师命题,写“我的老师”、“校园一角”、“桥”等等,这些老掉牙的题目,学生写烦了,很大程度上难以达到练好笔的目的。那么创新题目的第一步,就是要把命题权还给学生,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写作的需要,根据自己对众多创新类作文的借鉴,拟出凝练、新颖,既能画龙点睛,又让人耳目一新的题目来。
  其次是角度新。有一个全新的题目,仅仅是创新作文的第一步。接下来,是要确定写作的新角度。怎样指导学生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构思作文呢?一是多向发散,寻找可写角度。二是捕捉生活、情感、理性等诸方面的瞬间感受,从各个角度深入挖掘。三是集中选择,确定最佳角度。
  再则是材料新。材料是写作的基础。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话用来说明材料在写作中的意义和作用是再恰当不过的了。人们常常把文章的主题比作人的灵魂,把结构比作人的骨骼,而把材料比作人的血肉。歌德说:“材料选得不好,一切艺术才能都会被浪费掉。”我们要让学生懂得:新颖的观点要靠材料来支撑,动人的感情要靠材料来表现,深刻的道理要靠材料来说明。我们要让学生懂得“处处留心皆学问”的深刻道理,关注现实生活这个巨大的写作“故事库”,写出让人久读不衰的文章来。
  最后是语言新。近几年的满分作文都在语言上占据了先天优势。文章是语言的艺术。古人云:“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这就是说好的内容要靠好的语言表达出来。这就要求我们平时写作文的时候,注意不断地从个人的文字库存中采撷闪亮的“贝壳”来点缀文章的主题,使其生动、鲜明,富有吸引读者的魅力。让学生学会旁征博引诗句、名言、歌词、谚语等,概括有典型意义的成语、典故,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趣味性。另外,巧妙的运用修辞方法,也是使作文语言富有魅力的有效途径。
  总之,改变学生讨厌作文,使农村中学作文教学走出困境,并非一蹴而就的事,它需要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老师们应从实际出发,尊重农村中学学生作文实际,在此基础上大胆创新,力求让农村中学生的作文有话可写,写出新意,写出特色。
  
  杨建军,湖南省语文特级教师,现居湖南望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