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8期

对《想北平》中一处比喻的解读

作者:张正耀




  苏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一》中选入了老舍先生的《想北平》一文,这是一篇语言质朴、情感真挚的思念故乡的优美散文。在初始备课时,我为解读文本所设计的思路是:想北平——为何想北平——想了北平的什么——怎样想北平,试图通过引导学生对文章思路的分析而达到全面解读文本、准确理解情感的目的。但在布置学生预习时,不少学生却对文中的一处比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提出了不少疑问。这个比喻在原文的第二自然段中,老舍先生为了形象地说明自己对北平的“爱”,用了自己爱母亲来打比方。他这样说:“我爱我的母亲,怎样爱?我说不出。在我想做一件事讨她老人家喜欢的时候,我独自微微地笑着;在我想到她的健康而不放心的时候,我欲落泪。言语是不够表现我的心情的,只有独自微笑或落泪才足以把内心表达出来。我爱北平也近乎这个。”很显然,老舍先生把对北平的“爱”,上升到对母亲的爱的高度,可见他对北平爱得真切,爱得醇厚,爱得深沉。
  学生的需求,是教学设计的依据。我进一步思考:这处比喻,仅仅表达了一种情感吗?它在全文的内容展现上和行文的结构上有没有让人意想不到的作用呢?很快,我就有了新的发现与收获。于是,我舍弃了已准备好的教学设计,而以文中的这处比喻作为教学的新的基点和切入点。于是,课堂教学中,便有了这样的对话。
  我先告诉学生,我们不妨把老舍先生的“微笑”理解为北平给他带来的喜悦和他对北平的赞美。紧接着,我就让学生围绕“微笑”来找文章的相关语段,我问了学生这样的一个问题:
  文章中有哪些地方是写“我”的“独自微笑”的?
  在经过阅读与思考后,学生纷纷举手发言。
  生1:“我”的“独自微笑”首先体现在课文的第四自然段。作者把北平与伦敦、巴黎、罗马、堪司坦丁堡等四大欧洲历史都城相比较,写出了北平城“既复杂而又有个边际”和“动中有静”的环境幽静的特点。
  生2:还表现在课文的第五自然段中。作者认为北平城“在人为之中显出自然,既不挤得慌,又不太僻静”,“北平的好处不在处处设备得完全,而在它处处有空儿,可以使人自由地喘气;不在有许多美丽的建筑,而在建筑的四围都有空闲的地方,使它们成为美景”。它们都写出了北平城的布局匀调的特点。
  师:类似的内容还有吗?
  生3:有。在课文的第六和第七自然段中,作者列举了北平自己产生的花、菜、水果,“这就使人更接近了自然”。
  师:作者为了表达自己对北平城的这一特点的热爱,还用了一句感叹的话来抒发这种感情,是哪一句?
  生(齐声):“像我这样的一个贫寒的人,或许只有在北平才能享受一点清福吧。”
  师:这些让我“微笑”的景和物,具有怎样的共同特点?
  生4:北平是个大都市,但她的环境、布局和特产,却保持了乡野的幽静和风味,让人和大自然保持着亲近的关系,在这样的自然美景中,“我”充分享受着生活,这让“我”对她喜爱不已。
  师:通过对文本的阅读,我们已经了解了作者“微笑”的具体内容,理解了北平给老舍先生带来的美好的一切。那么,“我落泪”不妨理解为“我”对北平的愧疚、不安、担心、忧虑。在文中,这一点又是怎样表现出来的呢?
  学生阅读思考,同学间还展开了自由讨论。学生举手发言。
  生5:在课文的前三段中,作者说自己“真爱北平”,但这种“爱”,自己却“说不出来”。作者“爱北平”,但他却不能把这种“爱”用自己的语言说出来。在作者心中,总有一点愧对北平的歉疚似的。
  生6:在第一自然段中,作者说“北平的地方那么大,事情那么多,我知道的真是太少了”,所知道的那点只是“我的北平”,北平的许多地方“我”还没有去过,感到对不起她。
  生7:在课文的一至三自然段中,作者反复说北平是与“我”的心灵“相黏合的一段历史”,“每一个细小的事情中有个我,我的每一个思念中有个北平”,“我的最初知识与印象都得自北平,它在我的血里,我的性格与脾气里有许多地方是这个古城所赐给的”。而所有这些,“我”却“说不出来”,因为“我”找不到更合适的语言来表达“我”对北平的爱。
  生8:在第三自然段中,作者还明确说“真愿成为诗人,把一切好听好看的字都浸在自己的心血里,像杜鹃似的啼出北平的俊伟。但我不是诗人,我将永远道不出我的爱,一种像由音乐与图画所引起的爱”。所以他说:“这不但是辜负了北平,也对不住我自己。”
  师:那大家看,课文中的哪一句话强烈地表现了作者对北平的思念之情?
  生9:课文的最后一段,作者说:“好,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
  师:这是作者的深情呼唤。那么,作者为何“要落泪”呢?
  生10:因为北平在作者心目中位置太重要了。作者曾在北平生活到27岁才离开,他对北平充满了感情。他一想到北平,就忍不住“要落泪”。
  生11:作者这时不在北平。我看了一些资料,这篇文章写于1936年,当时作者在山东济南,在异地他乡,人最容易想念自己的家乡。而他现在又暂时不能回去。
  师:这是为什么?当时的中国发生了什么事情吗?
  生12:资料上说,那时日本帝国主义正在加紧对中国的侵略。当时的国民党反动政府执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实行不抵抗主义,竟然与日本帝国主义签定了丧权辱国的《何梅协定》;而在华北,一些民族败类竟成立了适应日本侵略需要的“冀察政务委员会”,国家特别是北平面临被日本帝国主义完全侵占的危险。华北危急,北平危急。
  师:这正是作者在文中所说的“在我想到她的健康而不放心的时候”啊!身处异地的老舍,在战乱的岁月里,更加思念他挚爱的北平。看到家乡和祖国所面临的艰难处境,作为一个热爱北平的爱国知识分子,忧心如焚,思念家乡之情,较平日更为强烈。这一声呼唤,充满了民族忧患意识,震撼人心。让我们来对这一句反复读几遍,仔细体味老舍先生的感情吧!
  学生的态度都变得严肃了起来,他们的朗读中,分明带有几分哭腔。朗读的声音显得低沉,朗读的速度显得缓慢,朗读的语调也显得饱含深情了。
  师总结:老舍先生巧妙地借助于“微笑”与“落泪”的比喻形式,把文章所要表现的内容和要表达的情感,用“微笑”与“落泪”的形象比喻串联了起来,强烈抒发了对北平的挚爱眷念之情,渗透出刻骨铭心的一缕深情。正如他在文中所说的:“把一切好听好看的字都浸在自己的心血里,像杜鹃似的啼出北平的俊伟。”正是这种眷念故土的热情,深深地打动了我们,感染了我们,激起了我们的情感共鸣。
  学生面色凝重,情绪激动,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之中。
  这次课堂教学设计变更的经历让我再次明白,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充分了解学生的阅读需求,根据学生的实际阅读状态来随时调整教学思路,一切教学行为都应围绕学生的“学”来展开。其次,更让我清楚的是,教师的备课不仅要备“教什么”,还要备“怎样教”,虽说“教无定法”,但教不可无“法”,在明确了“教什么”的重要地位后,“怎样教”在课堂教学的效果上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这对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是一个挑战,但也正是这一点,才能显示出一个教师的教学智慧和教学艺术。明乎此,教师就必须在深入研读文本的基础上,抓住基准点,选准切入点,寻找突破点,精巧地进行教学构思,艺术地进行课堂设计,努力形成具有自我特色的教学个性和风格。
  
  张正耀,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现居江苏兴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