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8期
简论语文教师的“下水”程序
作者:冯殿元
一、“下水”过程中的各项要求及准则
1、【文题点拨】要求进行全面、正确而又简明扼要地审题指导(包括根据材料而拟的文题)。要写清本题作文范围和重点,点明文题是属于何文体,接着逐词分析题目,找出中心词和修、限成分,并从整体上概括题目要求。
2、【写法导引】要求尽可能从教材等范文中吸取精神,获得借鉴,这是提高作文能力的必由之路。考虑学生的学习实际,指导学生可行的最少两种以上的结构安排、表达手法的运用等写法;并提示注意哪些该详写,哪些该略写,用教师自己写作和指导学生作文的经验,点拨、引导、启迪学生思维。
3、【示范作文】要求严格扣准“写法导引”中列出的某一写法,“下水”垂范。
4、【作者后记】要求就上面的“示范作文”概括笔者在构思和行文中的感受和得失,启示学生注意克服易犯的毛病,提醒学生如何冲出作文狭区。
二、“下水”过程例示
【文章题目】
机遇真能出人才吗?
【作文要求】
阅读材料,请以“客观条件并非成才的主要因素,主要因素是自己的主观努力”为中心论点,自己命题写一篇议论文,至少要用两种论证方法。
教室里,同学们正在讨论怎样成才的问题。有的说顺境出人才;有的说逆境出人才;有的说社会制度优越出人才;有的说机遇出人才;有的说勤奋读书出人才;还有的说:“没有爱国心,书读得再多也成不了才。”
【文题点拨】
《机遇真能出人才吗?》是根据材料中的“有的同学说机遇出人才”这一观点而拟定的文题。这种肯定形式的特指问,修辞学上称为“问中有答”,简称“反问”。它比直陈语气要重得多,感情要强烈得多,意思都是否定的。采用这种反问形式的文题,就点明了该文应写成驳论性文章。其中“机遇”是文题中的关键词语,又是“真能出人才”的陈述对象,即全句主语。所以,全文的写作重点,应放在“机遇”这个中心词上,并要围绕“机遇”来选材,以正确对待“机遇”为立足点,从而驳倒错误的观点。
【写法导引】
写法一:比证式。在论证中,把两种事物或者一种事物的两个方面加以对比就是比证式。可参考课文《拿来主义》一文的结构安排。第一步,由阐释机遇引出反面论点:“有的同学说机遇出人才”。然后通过正反事例来论证该观点的偏激和不能成立的理由。第二步,承接上文,重点论述如何正确对待机遇这一问题,从而提出正面观点:必须有持之以恒的求知精神,必须有抓住或凭借机遇的能力,才能有所造就。运用比证式,目的就是通过两个方面的对比或一个方面烘托另一个方面,来突出说明其中一个方面的正确性。
写法二:层进式。文章各层次之间是层层深入、步步推进的关系,就是层进式。可参考课文《谈谈虚和实的关系》一文的结构安排。首先由释析机遇引出论题和看法,然后深入分析,最后得出结论,并揭示中心论点,即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层层深入地安排论证结构。
写法三:驳论式。文章就某一事物或者问题发表议论,揭露和反驳别人错误的或反动的言论,就是驳论式。本文可在反驳别人的错误言论时,从中表达自己正确的见解和主张,这也就是破中有立的方法。
【示范作文】
机遇真能出人才吗?
所谓机遇,就是人们说的偶然的机会。同学们在讨论怎样才能成才的问题时,有的同学说成才靠偶然的机会。这种看法对不对呢?我们不否认机遇在人才成长过程中有时会起着一定作用。比如遇知音、遇伯乐、遇良师等,都会对其事业有所帮助,有所推进。但是,有了机遇就能成才吗?
众所周知,苹果掉下来,砸在了牛顿头上,牛顿从这一现象思索开去,发现了万有引力;凯库勒在晃荡的马车里睡着了,梦见(发现)了苯环结构式。怎样解释这些问题呢?我们应该仔细地想一想:园丁挨苹果砸的次数恐怕远比牛顿多吧,无所事事的“纨绔者”乘车的次数恐怕也远比凯库勒多得多吧!然而,他们到底发现或发明了什么呢?由此可见,机遇未必出人才。
既然机遇未必出人才,那么,怎样来正确对待机遇呢?法国巴斯坦说的好:“偶然不会帮助准备不周的人。”我们来套用一下,机遇也不会甚至不会帮助消积等待的“守株待兔”者。等着天降良机,恐怕一辈子也等不到。就拿美国的亚历山大·弗莱明来说吧,人们说那一天是因为他的窗户开着,植物菌的孢子落进了他培养细菌的盆子,所以绿色霉菌开始出现,并吃掉了周围的细菌。于是,伟大的抗菌素诞生了。有人说,这是等着的机遇。这难道真是坐等的机遇吗?不是,还是弗莱明说的好:“孢子不会站在盆子里,等着来告诉你,‘喂,我是抗菌素。’……我只是一个好的观察者。”从弗莱明的话中可以看出,机遇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有抓住或凭借机遇的能力,如善于观察,肯动脑筋,掌握方法等。否则,机遇就是在你的眼皮底下,也会“溜之大吉”,更谈不上抓住了。因此,那些感慨“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以致“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他们所犯的错误,就是用眼睛死盯着机遇及其客观条件,反而忽视了主观努力这一关键因素。这样的人,若想成为“千里马”,那又谈何容易呢?
从数学角度上看,人的机率都应该是一样的,也就是说机遇对于每个人都是一视同仁的。机遇是一种偶然性,但偶然性背后却隐藏着规律,即历史的必然性。这种历史的必然性,就是不失时机的牛顿、凯库勒、弗莱明等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之所在。所以说,不能过分强调或夸大机遇在人才成长过程中的作用。若要成才,必须有持之以恒的求知精神,必须有抓住或凭借机遇的能力,才能有所造就。这也正像鲁迅先生说的:“不满是向上的车轮。”有理想作为动力,就能积极主动地抓住每一个有利的时机,一步步向理想的境界攀登。
【范文简说】
这是一篇根据材料而作的驳论性文章。所以,在动笔之前,就要对已提供的材料作全方位地分析与研究,悟其含意,再根据附加的写作要求,找准批驳的“耙子”。依据批驳的“耙子”,来拟定文题和论述提纲,然后搜集有关的材料,来明确自己的观点。但在驳斥对方观点(因不是反动观点)时,一定要讲究“度”。
【心香一瓣】
要想写出好文章,单凭灵感是办不到的,只有具备抓住灵感的能力,才能取得成功。
总之,“下水”程序是教师进行作文指导的有效措施和方法。正如朱绍禹先生说的:“只有教师自己也下水作文,他才能真正了解作文的思维过程,进而理解学生写作中的困难,体验到学生不愿写作甚至逃避写作的自然心理。这样,他就会以自己的体验、心得去指导学生,不是仅仅以学生作文的评判者去工作,而是能够根据学生写作心理进行的教学,必是最能增进学生作文能力的教学。”
冯殿元,男,中学校长,现居内蒙古突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