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8期

小说鉴赏要找准切入点

作者:赵国卿




  鉴赏小说,关键是抓小说的三要素,即情节、人物、环境。而教学过程中又不可能面面俱到,平均使用力量,这就需要根据小说本身的特点找一个最佳突破口,从而达到以点带面,完成小说的鉴赏。因此,教师教给学生鉴赏的方法时,学会寻找最佳切入点,是培养学生鉴赏能力的关键。笔者在高中语文第二册“小说”单元教学中,选择了不同的切入法。
  
  一、从故事情节切入
  鲁迅的小说《祝福》是一篇传统篇目,文章采用倒叙的手法,开篇设置悬念,渲染了悲剧气氛,具有强烈的艺术效果。所以,从故事情节入手,作为鉴赏的最佳突破口,一下子就调动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在鉴赏这篇小说时,先给学生出示了“祥林嫂年谱”:
  二十六七岁以前与祥林结婚。
  二十六七岁春上死了丈夫。冬初逃出家中,经卫老婆子介绍,到鲁镇做工。
  二十七八岁春上改嫁。年底生阿毛。阿毛一岁。
  二十八九岁阿毛两岁。丈夫患伤寒死去。
  二十九或三十岁阿毛三岁。
  三十或三十一岁四岁的阿毛春上被狼衔去。秋天经卫老婆子介绍,回到鲁镇做工。祭祀时很闲,只烧火。年底柳妈建议她去土地庙捐门槛。
  三十一二岁近秋到土地庙捐门槛。秋季祭祖时节,仍不让她拿酒杯和筷子。
  三十二三岁头发花白,记忆尤其的坏。
  三十三四岁可能被赶出鲁四老爷家。
  三十四五岁
  三十五六岁沦落为乞丐。
  三十六七岁
  三十七八岁腊月二十四夜里或二十五凌晨离开了人世。
  让学生按“序幕、结局、开端、发展、高潮、尾声”的顺序,自己编写情节提纲。
  学生写好后,教师全面归纳总结,出示“结构提纲”:
  
  最后,根据两个材料,让学生编写“祥林嫂的故事”。在激起学生对祥林嫂深切同情后,引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体味鲁迅先生刻绘人物形象时“画眼睛”的绝妙手法,从而揭示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理解小说主旨。当然,在分析人物形象时,应把“祥林嫂”置于“鲁镇”这个特定的环境中,理解环境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契诃夫的《装在套子里的人》从情节结构上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写别里科夫不但从身体、思想、生活等方面给自己设置了“套子”,钻进去,而且辖制全城十五年。第二部分,写别里科夫的恋爱。第三部分,写别里科夫的死。就小说结构的完整性看,第一部分与第三部分合并,足以揭露像别里科夫这样的沙皇鹰犬的丑恶嘴脸,结构可谓完整,衔接也可谓天衣无缝。为什么还要穿插他的恋爱经过呢?抓住这一点切入,学生自然兴趣很浓。《装在套子里的人》恋爱经过的描写,是为了给读者展示不同状态下的别里克夫,从而让读者全面的、多角度的了解别里克夫。恋爱前的别里克夫,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常态中”的套中人,恋爱后的别里克夫展现的是“非常态中”的套中人,前者让我们看到了套子的无所不在和无往不胜,后者让我们发现套子的外强中干和不堪一击。这样切入,一下子就能让学生理解《装在套子里的人》所揭示的深刻主题。
  
  二、从人物关系切入
  沈从文的小说《边城》(节选)描写的是湘西少数民族的一出爱情悲剧,故事里人物之间呈现出“三角恋爱”关系。古今中外,一提到这种恋爱关系,要么就是情敌间反目成仇,呈现给读者的是决斗和仇杀后的一幅幅剑拔弩张、血淋淋的画面;要么就是“慷慨”相让,须知:姑娘不是财物,爱情没有价格。爱情是自私的,是容不得“慷慨”的。而沈先生恰恰是借这种“三角恋爱”关系,展示湘西特有的富有乡土气息的,原生态的,带有野性的人性美,人情美。人物如何处理这种关系,便成了关键。为了理清这一关系,笔者设计了这样的板书:
  
  三角恋爱:体现人性美,人情美。
  在弄清人物关系后,分析人与人之间的感情:(1)翠翠与外公的亲情;(2)翠翠与天保、傩送兄弟的爱情;(3)天保和傩送之间的手足之情。理清人物关系,透析人性美和人情美后,归纳概括人物性格特点:
  
  从对人物的塑造上,揭示小说的主旨:“愚夫俗子”的哀乐,“人类之爱”的说明。其实,《边城》就创作意图看,要寄寓沈从文先生“美”与“爱”的美学理想,通过这一出爱情悲剧,反映出人在“自然”“人事”面前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一代又一代重复着悲凉的人生,寄托了作者民族的和个人的隐痛。这部小说可能反映着他对重建人与自然和谐关系、恢复人与人之间的善意和坦诚的思考与愿望,他把这些美好的愿望交给了家乡湘西的乡亲,所谓“礼教求诸野”。而小说在揭示这一主旨时,除了一般小说常用的描写手法,还注意了“误会”的运用,“梦境”的穿插,“母亲”影象的隐现,促进了情节的发展,充分展示了原生态的、野性的自然之美。
  
  三、从描写语言切入
  孙犁的《荷花淀》是用散文化的笔法描写战争题材的小说,充满了诗情画意。现实主义小说通常以塑造形象实现其创作意图。《荷花淀》塑造了以水生嫂为代表的妇女群像,她们有着勤劳、善良、温顺多情、深明大义的共同品质,又具独特的个性差异。刻绘人物形象时,作者着力运用对话描写的手法,因此,分析人物语言是鉴赏这篇小说的最佳切入点。
  小说中人物语言主要采用“对话”形式,对话有三个场面:(1)夫妻话别(2)商议探夫(3)舟中畅谈。对话描写的鉴赏紧扣这三个场面,采用不同的方式切入。
  (1)“夫妻话别”可先分角色朗读,然后改写水生与水生嫂对话。改写前,可将洪镇涛老师改写的两段对话出示给学生:
  第一段:
  女人:你走我不拦你,小华和爹你也带走。
  水生:我又不是走亲戚。
  女人:我在家还要干活,也不是走亲戚。
  水生:等打走了鬼子我谢你。
  女人:哼,说得轻巧。
  第二段:
  女人:你走我不拦你,我跟你一起去。
  水生:我是去打仗。
  女人:古有花木兰,女人能打仗,我也跟你打仗去。
  水生:等打走了鬼子我谢你。
  女人:(嗲声)不嘛!
  学生改写后,朗读,展示佳作,分析水生嫂的性格特征:温柔、贤淑、羞怯、善良、体贴丈夫、深明大义。
  (2)“商议探夫”一场,鉴赏时,先让学生界定每句话的对象,分角色朗读后,分析人物个性。她们有的含蓄、伶俐;有的直爽、开朗;有的羞涩、忸怩;有的急切、真挚;有的稳重、谨慎。她们对丈夫的爱是通过不同的借口和方式表达的,言虽假,情却真,充分展示了白洋淀妇女此时此景的复杂而又细腻的感情。她们是在革命根据地的环境中生活,在党的教育下成长的,都积极上进,自尊心也很强,对丈夫的思念,她们要明白说出,感到难为情,但她们的矜持和害羞,终于抵不过对丈夫的思念,因此,要设法给自己找一个借口。
  (3)“舟中畅谈”这个片断的对话,展示出白洋淀妇女性格中豪迈、乐观、自信的一面,这都是配合子弟兵的基础。她们成立队伍的动机是不愿被敌人困死在家里,不愿被丈夫看作落后分子。有了这个对话片断,使小说的主题得到升华,反映了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在战斗中成长与壮大,生动地再现了抗日根据地军民的爱国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
  总之,《荷花淀》的对话描写简洁朴素,生动传神,刻绘人物栩栩如生,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而且能形象地展示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展示白洋淀女人们的成长历程,展示白洋淀地区人民的人性美和人情美,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综上所述,找准切入点,是鉴赏小说的关键,也是突破口。掌握了其中的方法,就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阅读和鉴赏的任务,是高考阅读和鉴赏训练的重要方法。
  
  赵国卿,中学语文教师,现居甘肃古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