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8期

语文作业开放性探究

作者:徐高龙




  积极投身于新课改实践,进行语文作业的策略探究,尝试开放性的作业设计之路,让语文教学走出底谷,这是当务之急。
  开放性,即作业设计做到:①学生自主选择作业题;②完成作业形式多样;③作业答案开放;④评价方式多样化。目的是较好地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有效地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发展个性,提高语文的创造力。
  美国著名教育家华特·B·特勒涅斯说过:“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相等。”刘国正先生特别强调语文教学与生活的结合,把语文教学同生活密切联系起来是刘国正先生语文教育思想的核心。
  80年代初,河北省特级教师张孝纯就提出了语文教育应以课堂教育为轴心,由此向社会扩展,主张建立一种全方位多渠道的语文教学系统,实现语文教学的高效率。并付之实践,取得良好教学效果。90年代湖北省特级教师余蕾创意的“课内外衔接语文教学实践”以生活观点统领教 学,让教学过程贴近生活为新骨髓,并创造了“开源”、“导源”的大语文教育的系统工程,取得了“双翼开举”的成绩。
  在理论指导下进行开放性作业设计,由实践来验证理论,开放性作业设计并不是凭空想象,它是建立在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基础之上的。除了理论的指导我们还需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计划、有步骤、有目的进行,本文就语文作业的开放性,发表自己的拙见。
  
  一、阅读作业的开放性
  
  苏霍姆林斯基说:“当儿童跨进大门以后,不要把他们的思维套进黑板和识字课本的框架里,不要让教室内的四堵墙壁,把他们跟气象万千的世界隔绝开来,因为世界的奥妙中包含着思维和创造的取之不竭的源泉。”(韦志成《语文教学艺术论》)阅读作业,尤其是课外阅读是学生成长中不可缺的一个主要因素。许许多多决定未来的素质都会在中学时代形成,就目前来看,中学生的课外阅读,存在许多可值得探讨的问题。我们认为,要想阅读走向更广阔的空间要注意以下两个结合:
  
  (一)定向阅读与自主选择相结合
  定向阅读即现在常见的“必读书目”或“推荐书目”的做法,使学生在纷繁的读物面前有了明确的方向,而且这些书目的选择往往充分考虑到了读物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突破课堂教学时空的局限性,又能对课堂教学内容加以延伸和补充,和课堂教学殊途同归,并形成一种合力,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
  但仅止于此,则没有顾及阅读主体的差异性。没有正视学生自由选择的现实存在。无疑地,整体划一的课外阅读已被套上了形式主义的枷锁,这会扼杀学生阅读的兴趣。
  课外阅读的自主选择即在无害的范围内(除去鼓吹暴力、淫秽、反动)让学生作自由的选择。天文、地理、军事、医药、化工,只要是兴之所至,均可涉足。提倡读有所得不急功近利。指导运用速读、跳读、圈点勾画、点评批注、寻章摘句、制作卡片,撰写心得,熟读成诵的基本阅读方法,而不作硬性规定。意在培养阅读的兴趣,养成阅读的良好习惯。允许阅读时“不求甚解”,“模糊意会”,允许学生在读物的选择、内容的理解上保持最大限度的自由,打消短期目标观念。
  我们不同意某些人所说的“阅读必须有明确的目的性和针对性”。阅读应该是从“读而有趣”,“读而有闲”开始的。很难说,哪一本名著就对学生会有终身的影响,老师的哪一个推荐书目就会对学生有智慧的启迪,如果真能这么准确无误,我们的语文教育倒很快会进入“大同”的境界。实际上阅读中“种瓜得瓜”的现象比比皆是。
  鲁迅先生说过“大可看看各样的书,即使和专业毫不相干,也要浏览。”因为没有广博深厚的基础是难以建起科学的大厦。更何况,现在中学生尚未定型,可塑性大,广泛的阅读能激发起兴趣点可以相对较多。这些可持续发展点,一旦受外界适宜条件的崔化,将可能开花结果。
  总之,在阅读上将定向阅读与自主选择有机的结合,既能照顾到群体又能最大限度地保护学生阅读兴趣,有利于学生的阅读个性得到充分而生动的发展。
  
  (二)文学阅读与文章阅读相结合
  学生喜爱看书是好事,但在内容选择上存在着严重失衡。不能不令人忧虑。因为我们知道文学作品和文章在对培养人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上各有侧重。
  就读物本身而言,文学作品的特性在于艺术地反映社会人生。文学作品阅读中,读者必须依靠创造性想象,要准确理解作者的意图,就必须采取“逆动转”的方式,融入个人的经验和情感,进行第二次创造,进入当初作者创造的情境之中,体会人物,深入理解作品。因此有人认为:“阅读是理解生活的过程”。“生活是阅读成功的前提条件和阅读最终归宿。”“阅读过程是不断与生活相沟通的过程”。(洪世昌《阅读教学中强化助读环节》)这就要求读者在文学作品阅读过程中有一定的阅读背景,有一定的生活积累。而事实上,中学生因为诸多原因,生活面狭窄,思想相对幼稚,这就严重影响作品意义的建构,阅读也大多偏向娱乐消谴性。往往越是经典含蓄的读物越难达到真正意义上的理解,产生真正意义上的共鸣。
  文章往往“以介绍知识,表达观点,真实客观世界为目的,具有鲜明的外指性,故读者可以自由驰骋于诱导空间,要么追索原意,要么对文本所反映事实的验证。无论是文本空间,还是再造空间,读者只需以知识、经验的参与和科学地把握便可达到阅读的目的。其想象活动多表现为再造想象。”(曾祥芹《阅读学新论》)文章的阅读过程基本上是一个理性接受的过程,它与读者背景所产生的差异,并不像文学作品阅读那么强烈,文章的未定义点没有文学作品那样多,无须在补习上下太多的功夫。思路比较平直,只需弄清语言结构,便可理解文间的思想内容,进而通过实践明白其社会效用,使文章向实践迁移。语文学习的心理程序是“语言——文章——文学”。
  在中学阶段,加强课外阅读也是社会大环境决定的。信息时代向我们走来,社会的发展也给我们的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但提倡中学阶段重视文章阅读,并不是排斥人文熏陶,因为任何文章都是作者生活经历,人生态度,学识经验文化素养的综合,总是闪烁着人文的光辉的。提倡文章阅读,也并不是一概否定文学教育,而是希望认识到阅读是多元化的应该有着广阔的天地。
  
  二、写作作业的开放性
  
  据笔者了解,目前的作文教学还是比较原始比较呆板的,大多教师在作文教学时采用条条框框的模式,开头有几种方法,结尾有几种方法。文章一般分为几个部分,中心思想要求健康,突出等。甚至有的老师为了应付考试,让学生背几篇范文,以便学生考试时用。尽管老师良苦用心,但因为他们失去了“自我”,变成人云亦云的木偶。
  
  (一)倾吐自我的心声
  我们认为:写作是生命活动的一种形式、是灵魂的舞蹈、是艺术的创造。这就要摆脱那种禁锢学生思维发展,恢复学生固有的个性,发展他们的创造力,必须走作文教学生活化的这条路。中学生好奇、好动、好胜。教师应该引导他们走进自己的生活,认识自己的生活,鼓励他们去说去做,并把他们自己想说的话写出来,或把自己的事记下来。教师应给他们所写的东西给予肯定或指出其不当之处,帮助他们的心理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这样学生就有不吐不快的感觉,那么写文章不但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了。正如巴金所说的那样,如果不是拿起笔把它写下来,就会感到一颗心无处放。如果这样,那么写作也成了写作者本身生活的需要。其实古今中外不朽巨著大多是作者自己的写照。大多是作者自我心声的倾诉。正如:“屈原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曹雪芹“家业凋零”,“金银散尽”也就有了《红楼梦》;歌德如果不是经历过失恋想自杀生活,也就写不出《少年维特之烦恼》。可见写作是倾吐自我心声,张扬个性需要。
  
  (二)开放性习作撷英
  开放性习作就是让学生走出课堂体验生活、想说就说、想写就写,我们学校处临海历史名城——桃渚边沿,这里有上盘棋乡文化、上盘花鼓文化、国家级地质公园,武坑、南门坑旅游圣地。让学生去品味,学生伸手拈来硕果累累。如学生李林福《抗倭古城——桃渚》、王胜男的《上盘棋乡文化》、陈利芳的《海山公园旅游前景》、王俊的《武坑旅游资源开发》等作品既生动、活泼,又饶有情趣。
  有的同学在实地考察过程中,心有感触,诗兴大起:如:游“仙人担”时赋诗:“一石从天降,千年不卷移。赞叹自然功,惊呼造化奇。”游《天柱峰》时赋诗“灵斧何年削得成,摩空一柱自孤掌。总教山岳渺无际,却信乾坤赖不倾。盘矗江头迟日上,高标岩际碍云外。此身原有摩天力,拔翠千寻壮海城”。游《桃江》时赋诗“江岸桃花带雨浓,山城鸡犬闻村春。野桥流水渔郎远,一缕山云抹半峰”。
  有的同学涉足民俗文化,搜集台州方言俚语:如“宠子不孝,宠狗爬灶”,“毛竹无上下节”,“死货大田客,一千不卖卖八百”,“大麦不割割小麦”,“黄百万借雨伞”,“好愁不愁,愁六月没日头”,“死抱笠帽头,冲走大水牛”。
  有的同学搜集民间春联:如:“花灯招展迎盛世,锣鼓喧天颂华年”。横批:“春满人间”。“春苗逢雨露年丰物胜,国策暖城乡政通人和。”横批:“春满大地”。“福旺财旺运气旺,家兴人兴事业兴,”横批:“一帆风顺”。
  本文就语文作业的开放性发表笔者拙见,以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是极不成熟的。但是笔者想,语文作业的设计是一个复杂的工程,需要我们语文教育者不断实践、不断探索。根据新课标,以学生为本,最大限度地激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使语文作业改革之路越走越广阔。
  
  徐高龙,中学语文教师,现居浙江临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