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8期

语文教学中的情感互动

作者:张建兵




  情感是人对现实世界各种事物所抱的不同态度和不同体验。“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真理的追求(列宁语)”,“只有情感,而且只有伟大的情感,才能使灵魂达到伟大的成就(狄德罗语)”。情感对个性心理特征和行为动机都有着较大影响,是影响学习者行为和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一个具有生命力的课堂总是在动态中生成的, 那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现有效的师生情感互动,让语文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呢?
  
  一、营造情感氛围策略
  
  师生关系所具有的情感基础是以特定的方式渲染着互动过程,从而形成特定的心理氛围的。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也就是说,情感互动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具体的情境可以唤起人们相应的情感。在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的情感,教师应当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设置相应的情境,以引起师生情感的共鸣。下面是我在教《失街亭》中的一个教学片段:
  师:请同学们跳读课文,从“失街亭”看马谡是个怎样的人?
  生:第一段马谡开口就说“某自幼熟读兵书,颇知兵法。岂一街亭不能守耶?”,可以看出,马谡是一个比较骄傲、狂妄自大的人。
  师:哦,自恃很高,狂妄自大——这是你的观点。谁还能补充?
  生:我觉得他是一个死读兵书的人。因为只是纸上谈兵,不知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师:不错,你的意思,他是一个死守教条的人。谁还有不同意见?
  生:我觉得马谡也不完全像他们所说的那样。失街亭后,他自己绑了,负荆请罪,说明他是一个敢于承担责任的人。
  师:说得好!兵败之后不投降,不逃匿,这是一个言而有信、勇担责任的马谡。我觉得大家读书越细致,观点就越个性化。从前面的文字里能否读出马谡性格的其他内涵?
  生:他很勇敢,对来犯之敌毫不畏惧,而且以全家性命作担保,心中只有国家,没有自己。
  师:简单地说,他是一个勇敢负责,无私无畏的人。
  在这个教学设计中,我始终把温馨的微笑送给学生,始终把尊重的语言送给学生,始终把中肯的评价送给学生,从而创造出轻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情境,完成了对马谡人物性格的探讨。由此可见,相融、合作的师生关系为教学互动提供了充裕的前提条件,让师生共同置身于爱意融融的心理环境,在尊重、理解、友好、关爱的学习心理场之中,师生更易于相互激励、默契配合,从而促进其学习情感的发展。
  
  二、促进情感交融策略
  
  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的实验证明:在良好的情感下,人的记忆力,思维能力较强,有利于智力的发展与发挥,而情感的产生则依赖于教师的“以情育情”。师生之间的互动,不仅是信息交流的过程,更是情感态度、价值观交融互动的过程。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轻松的时候,大脑皮层的神经单元才会形成兴奋中心,思维才会敏捷;而压抑的时候,大脑皮层的神经细胞就会受到抑制。只有在轻松的环境下,学生才能加快思维进程,所学知识才能得以巩固并转化为能力。因此教师只有热爱学生,才能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高尚情感的人,才能使学生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学习。我觉得跟学生交往也是一种乐趣,他们是那样的纯真、可爱。教师跟他们做朋友,关心他们的快乐和悲伤,这样才会把埋藏在学生心灵深处的善良、同情、愉快、乐观等情感“激发”起来。我们知道情感是相互的,如果我们能够平时注重对学生情感的注入,学生就会回报予你丰富的情感,亲其师方能信其道。平时教师要尽可能深入地了解学生的精神世界,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经常采取“观点开放”和“教学对话”,甚至采用“角色对换”,以此缩短师生间的距离,促进情感交融。这样在师生“对话”和“互动”中形成思想与情感的交流,并彼此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我常常在教学中采用与学生聊天、游戏、讲故事、猜谜等活动来创设一个自由、宽松的教学氛围,以放松学生绷紧的神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把教学变成一种动态的、生动的、发展的、富有个性的创造过程,最终取得语文教学的丰硕成果。
  
  三、创设情感认知策略
  
  教育中的师生互动实际上是师生双方借助各种中介而进行的认知、情感、态度、价值观念等多方面的人际交往和相互作用的过程。由于现行的课堂教学以知识掌握为主要目标,把情感态度的形成等目标视为促进认知的辅助性目标,忽视了让学生交换意见、发出和体验彼此的心声,淡化了让学生展示个性的学习方式,以及借鉴和研究彼此的长处,因而课堂上缺乏与学生真诚的内心沟通,缺乏与学生真挚的情感交流。于是,课堂互动主要体现在认知的矛盾发生和解决的过程上,而严重缺乏心灵的美化、情感的升华、人格的提升等过程。例如很多老师在教《守财奴》一文时,往往都是干巴巴地说巴尔扎克所要揭示的是资产阶级家庭和夫妻间冷酷无情的关系,这一枯燥乏味的表述可说是为广大学生所头疼的。而我是这样设计的:通过葛朗台太太的“老爷”称呼来联系学生以前学过的《故乡》和《雷雨》。闰土唤“老爷”,突出主题:“悲哀那人与人之间的不了解、隔膜”,作者对冷峻现实的理性思索和对隔膜深重的人际关系的无限凄怆全都化成了中年闰土那声声“老爷”的呼唤;侍萍唤“老爷”,展示矛盾:“我姓鲁,老爷”、“我是这儿四凤的妈,老爷”、“我是以前伺候过老爷的下人”,三声“老爷”,一字一顿,泣血饮泪,将侍萍此时此境感情与理智的激烈冲突,渴望被对方认出又惧怕被认出的微妙心理,谴责周朴园的不义和无奈命运摆弄的内心矛盾淋漓尽致却又不温不火地表达出来;葛朗台太太唤“老爷”,流露倾向:处在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成功背景下的葛朗台太太在家中颤颤地称呼丈夫葛朗台为“老爷”,通过这一既不合“国情”,也不合“时势”的怪异称呼,从一个角度揭示了葛朗台夫妇貌合神离、同床异梦的畸形婚姻关系,从而流露出作者对人物的道德批判意识。这样,经我的教学引导,将这三声“老爷”一一联系,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师生互动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
  
  四、推动情感互动策略
  
  师生互动作为一种特殊的人际互动,其内容也应是多种多样的,而教学中的师生情感互动是最实在、最自然和最有效的。因为在课堂上,学生有着最多的“未知”,对新知识的获得有着热切的渴望,教师要用自己的真情去感染学生,这样就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也才会乐于学习。以我教《孔乙己》一文中的一个小片段教学实践为例:“长衫主顾踱进隔壁的房间里要酒要菜”一句,若用传统的教学讲授方法,我们教师只要讲出它“表现了长衫主顾的阔绰,反衬出短衣帮的贫苦与窘迫,点出孔乙己的处境尴尬”即可。但这种抽象而模糊的语言概念,对于一般学生是难以真正理解这句话中的内涵的,即使是领悟能力较强的学生,因为时代的隔阂,对这句话的理解也是比较肤浅的。而我首先运用多媒体的教学方法,展示了旧社会的饭馆内的场景,给学生一个整体的印象,接着让学生表演小品,我在一旁作提示:“如果你是一个由贫穷而暴富的大款,走进饭店时,你要表现自己的富有,将如何点菜?”经过这些教学方法的组合,就能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悟到孔乙己之所以“要”两碗酒、一碟茴香豆的内涵所在了。
  
  五、拓宽情感多向策略
  
  情感虽是在认识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但由于人们的认识不同,对同一事物会持有不同的态度,从而产生不同的情感,单纯的传授知识,不能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培养。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一定要用自身的情感多层次、全方位地引导、激励学生的情感,启发学生的思维,诱发他们的潜能,自觉地接受知识并得出自己的结论。
  在一次教学古诗的课堂上,我在指导学生读完叶绍翁的《游园不值》后,让学生再读读,体会诗意、诗境。这时一位学生举手问:“老师,万枝红杏不是更能代表满园春色吗?”他的问题引起学生的一片议论声。我干脆把问题交给学生一起讨论,学生很快分成正反两方。正方学生认为“一枝”好;反方学生则认为“万枝”好。“园子的墙那么高,不可能有那么多枝红杏伸出来。”正方一位学生从实际出发先声夺人。“万枝可以是虚指,可以是夸张,不一定非得有一万枝。但是万枝红杏更能展现出春意盎然的景色,更容易让作者从失望的情绪中转移出来。”反方的一位学生针锋相对。“一枝更能表现出作者豁达的心态。”正方一位学生说道。“哦?为什么?”我紧追一句。“嗯……因为作者本来是到朋友家赏花的,主人没有开门,他很失望,但是从伸出墙外的一枝红杏就让他感到了春天的气息,这说明他是一个能把闪光点放大的人,是一个豁达的人。不是每一个人都能从一枝红杏想象到春天万花盛开的。如果是万枝,那……那就没意思了,因为几乎每一个人都可以从万枝红杏想象到春天到了。”这位学生的发言赢得了全班的掌声。这时我发现最初提出问题的学生似乎有些失落,于是我满怀激情地说道:“一枝红杏表春色,从刚才那位同学的大胆质疑,我也看出了我们祖国的春天充满了希望,因为你们就是春天的花朵。”掌声再度响起,这掌声不仅是给老师的,更是给那位学生的,因为那位学生笑了。在这样的互动中,教师、学生,走向了融合。
  总之,现代的语文课堂教学是一个浓缩的微观社会,它既是师生之间一种人际关系的相互影响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崭新的“自我”发展和形成过程。语文教学应该是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语文教学中就是要让师生在交流与互动中焕发出生命的活力。相信师生情感互动之源一旦涓涓,终有一天会成就“月涌大江流”的气势,使语文教学收获未曾预约的精彩。
  
  张建兵,中学语文教师,现居江苏通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