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9期

白描及其美学特征

作者:李锡林




  再看小说中的人物描写。南北朝时期的小说特别是志人小说,虽然篇幅简短,片言只语,但由于有着自觉地表现人物内在精神的意识,因而很多段落的白描手法运用得相当精彩。如:“桓宣武(即桓温)平蜀,以李势妹为妾,甚有宠,常著斋后。主(即桓妻南康长公主)始不知,既闻,与数十婢拔白刃袭之。正值李梳头,发委藉地,肤色玉曜,不为动容。徐曰:‘国破家亡,无心至此。今日若能见杀,乃是本怀。’主惭而退。”这段文字,对李势妹的外形只写了委地的长发和像白玉一样闪耀着光泽的肤色,对她在生死关头的神态描写只有“不为动容”四字,写她说话时的语态只一个“徐”字,完全是抓住特征以粗线条进行的白描。但却能以少总多,耐人想象,不仅画出了李势之妹的天生丽质,而且写出了痛苦得麻木而又从容的高贵气质。可谓用白描写人物的典范。
  我们再来欣赏《红楼梦·泄机关颦儿迷本性》一回中对林黛玉的心理描写。黛玉从傻大姐那里获悉宝玉即将同宝钗完婚的消息,如同晴天霹雳,她内心的悲伤和痛苦已到了极点。但作家在这个人物情感的高潮位置上并没有用一大段心理描写来倾诉她的悲痛和怨恨,而只粗笔勾勒了人物这样的外在动作:“ 说着,自己移身要回潇湘馆去。那身子竟有千百斤重的,两只脚却像踩着棉花一般,早已软了,只得一步一步慢慢的走过来。走了半天,还没有到沁芳桥畔,原来脚下软了。走的慢,且又迷迷痴痴,信着脚儿从那边绕过来,更添了两箭地的路。这时刚到沁芳桥畔,却又不知不觉的顺着堤往回里走起来。”这是一段用白描手法刻画人物心理的典范。作家没有写黛玉痛苦至极的内心感觉,只是细细地写她有千斤般的“身”重的细节和踩着棉花般的“脚”软的细节。作家没有直写黛玉神情迷乱的内心状态,却只细细写了她身心离异、神情错乱的动态过程(说要回潇湘馆,却偏走沁芳桥,既走沁芳桥,却又顺堤折回)。透过这些动态性和动作化的细节描写,我们仿佛听到了黛玉胸中的狂涛,触感到了她五脏俱焚的烈焰。高明的作家就是这样,从人物有形的外观细节中开掘人物的灵魂,从人物动态的连贯细节中透析人物的深层情感。
  
  3
  
  白描堪称具有民族特色的艺术创作手法,深受我国艺术大家的喜爱。有人称它为“审美的描写”,因为它“最能表现事物的生命和内在性格的动态特征”,“来引发和规定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活动”,“感受和把握事物内部的性格和神韵,从而获得美感享受”。
  那么,白描有着怎样的美学特征呢?鲁迅先生曾对此有过精要的评价:“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就我的理解,可以从四个方面来看白描的美学特征:
   1、思想——犀利传神
   王国维讲过:“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辞脱口而出,无矫揉妆束之态,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也就是说,凡是感人心的作品,必须达到“见真”、“知深”的境地。“见真”,就是真正地洞察事物的本来面目;“知深”,就是深悉事物的本质,抓住它的精髓。一言以蔽之,对被描写的事物见真知深,就是要求作品的深度犀利传神。
   我们来看鲁迅先生在短篇小说《孔乙己》中的一句白描:“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虽然就朴朴实实的一句,但其内涵却极其丰富。它把孔乙己的身份、社会地位以及性格一针见血的展现了出来。站着喝酒,是短衣帮的人,他们的生活贫困,而生活穷愁潦倒的孔乙己只得和他们为伍,已经挤不进长衫客的房间了。然而,他又不肯脱掉长衫,仍要维持那读书人的架子,以显示他在精神上还是比短衣帮略高一筹,足见他的迂腐和虚荣心。孔乙己这种拮据的经济状况和迂腐的精神生活之间难以调和的矛盾,使他成了咸亨酒店唯一的上不接天、下不着地的特殊人物。一处简单的白描手法,就这样洞穿人物骨髓,由外貌触及本质、灵魂,可谓深刻之至。
   2、内容——词约意丰
   孔子善用“春秋笔法”,强调“微言大义”;庄子重视“得意忘言”,认为“大美而不言”。可见儒道两家均崇尚简约淡泊的审美理念,表现在文学创作上,就形成了“词约意丰”的传统风格。白描这种有着高度的艺术概括作用的手法正具备“词约意丰”的功能。它以劲简的笔触,单刀直入,虽是寥寥数语,却能形意翩翩,引人遐思,产生“以少总多,情貌无遗”的艺术效果。
  唐人宋之问有首《渡汉江》:“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前两句追叙贬居岭南的情况,后两句简笔勾勒归家路上的心情和神态。怯什么呢?长时间与家乡隔绝,又久不通音讯,亲人还好吗?会不会因自己而受牵连?一方面深深牵挂亲人,一方面又时刻担心他们的命运,这种牵挂和担心越接近家乡就越强烈,进而形成既急切想见到亲人,又怕见到亲人的矛盾心理。正是因为害怕亲人有什么不测,所以就“不敢问来人”,生怕自己的担心、忧虑和模糊的不祥预感因“问”而得到证实。“情怯”的心理和“不敢问”的神态不仅仅写出了对亲人的思念、担心,还写出了诗人此时强自抑制的急切愿望和由此造成的精神痛苦。这样的语言是真切、富于情致和耐人咀嚼的,含义极为丰富。
  3、情感——节制含蓄
  讲究含蓄,用意十分,下语三分,是中国古代诗文创作的主要特点。
  归有光的《项脊轩志》是一篇情感真挚的抒情散文。文中很少直接抒情,而是将复杂丰富的感情蕴藏在平淡的写景写人里,运用明净流畅的语言,平静而不露声色地叙写往事,字里行间,却处处渗透着作者浓浓的思想感情。言近旨远,词浅意深,寓丰富于单纯,于平淡中见浓郁,可谓深得白描抒情节制含蓄之致。这里既有读书其中、偃仰啸歌、自我陶醉的喜,也有深感家道衰落、分崩离析、难以自抑的悲;既有对疼爱子女、问饥问寒的先母的深情的追思,也有对关爱孙子、勉其上进的先祖母的愧疚;既有自己功业未就、志未得伸的无奈,也有爱妻早逝、情无所寄的伤痛。全文氤氲着一种浓厚的悲哀,读来令人动容。
  首先是融情于景。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寓情于景是一切文学艺术常用的手法,而《项脊轩志》的写景抒情却有独到之处。第一段描绘万籁有声、小鸟相亲、明月珊珊、桂影弄姿的书斋环境,是那样清幽恬静;写自己偃仰啸歌、冥然兀坐的生活情趣,是那样悠然自得。这些充满诗情画意的描绘,包含着作者对项脊轩的无比深挚的眷恋之情。结尾的描写:“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真是睹物伤怀,物是人非,没有一个字言及思念,而思念之情却诚挚动人。似乎枇杷树长得愈繁茂,作者的伤痛就愈沉重。
  我们再来看看作者是如何写人的。文章写母亲、祖母和亡妻三人,笔墨不多,但能通过日常琐事的细微之处传神写照,表达情感。写母亲的往事,通过老妪的回忆,抓住扣门扉、问饥寒两个细节,就把慈母疼爱儿女之情写得那么深切感人。对祖母,着重描述了她的三句话和有关动作,就生动地再现了她对孙儿关切、期待又有勉励的复杂心理。写亡妻,也是信手拈来几个生活片段,轻描淡写,便表现了夫妻之间亲密、和谐的脉脉温情,写得含蓄而又深沉。
  4、风格——自然平淡
  徐增说:“诗贵自然。”梅尧臣说:“作诗无古今,唯造平淡难。”古人把自然平淡看作是诗歌创作的很高的境界,并以此作为评论和欣赏诗歌的重要标准。
  司空图这样描写“自然”的特征:“俯拾即是,不取诸邻”,“真与不夺,强得易贫”。说明自然的特点是随手拈来,不费力气,不加雕琢。亦即诗歌虽对客观物象进行了艺术加工却不见加工的痕迹,仍然保持了形象的自然形态的美的本色。
  平淡的审美要求,首先是情感表现的平淡。诗人本来要表达浓烈的喜怒哀乐之情,但不用感情色彩很强烈的语言来袒露,而是把这种情感深藏在平淡的语言中。平淡的审美要求,除了情感的收敛和深藏之外,还指形象的色彩感的平淡。
  最能表现自然平淡风格的是陶渊明的诗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其自然平淡的代表。
  朱自清在散文《背影》中,想努力表现的就是父亲的背影。为突出这一点,“背影”两字还做了文章的标题。在我们的生活中,父亲的背影对儿子来说,是再熟悉不过的。但这次他记的却不是平常常见的,而是特定场合,使他极为感动的那个背影,那个终生难忘的背影。为此他选择了白描手法,用写实的笔触,写了当时父亲的体态,穿着打扮,更着力描写了买橘子时过铁路的情形:
  “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清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而“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
  这段文字乍读很平淡,色彩素朴,甚至有些拙讷,但细细品味,却情真意浓,蕴藏着一股深情。没有一处过多的形容、修饰、陪衬之类的语言,只是白描,只是实实在在地把当时的情形展示出来,就表现了深深的父爱,也写出了作者的感动。大朴正是大巧的表现,正所谓于平淡中见神奇。这就是白描的力量。
  
  4
  
  白描是神秘的省略号,言有尽而意无穷;白描是动人的《韶乐》,余音绕梁,三月不知肉味;白描是陈年的老酒,味道醇厚,耐人品味;白描是黑白照片,在单调的黑白二色里深藏着多少人间至情;白描是庄子的“道”,于有限中孕育着无限……好一个说不尽道不完的白描!
  
  李锡林,中学语文教师,现居湖北襄樊。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