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9期

高师现代汉语教学与中学语文教学的脱节现象

作者:李卫中




  
  (二)现代汉语课的教学模式
  邢福义、汪国胜在《现代汉语课程改革的思路和目标》一文中曾指出:目前的现代汉语教学缺乏启发性和实践性,“在教学方法上,往往重课堂讲授,满足于一般知识的介绍,缺少课堂讨论和双边活动,没有着力启发学生去思考和发现问题;而且不大注重语言实际和研究实践,不是积极引导学生去观察和分析现代汉语共同语和方言的种种事实,帮助学生提高语言‘运用’和‘研究’能力。由于学生总是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缺乏作为语言课必不可少的实践环节,因而学的都是一些死的知识,并未转化为实际能力”。从这段论述中可以看出,高师现代汉语课的教学模式基本上还是现代教育的模式,教学过程是:“情景——问题——假设——推论——验证”,教师灌输的知识较多,学生缺乏求知的主动性。
  另外,高等师范院校的现代汉语教学,还担负着一个重要的使命:提高未来的中学教师的语言教学能力和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但是目前的现代汉语教学与现实的需求脱节,学生学了现代汉语课程后,语言素养并没有明显提高,尤其是作为教师运用语言的技能没有明显提高,这与现代汉语教学中重书面语轻口语有关,目前的现代汉语教学只重视书面语的教学,忽视了口语是未来教师传授知识的主要形式,“学而不能用”就与中学语文的教学形成脱节。
  高师的现代汉语教学和中学语文教学在教学过程方面形成的脱节现象,其实还是与两种教育理念的影响有关。
  
  四、脱节现象的对策——现代汉语的教学改革中吸收一些后现代的教学理念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高师的现代汉语教学与中学语文教学的脱节现象的根源在于两种教育理念的影响,我们认为使二者衔接起来的关键,就是在高师的现代汉语教学中吸收进一些后现代的教育理念。按照西方后现代理论家的说法,我们已经进入了后现代时代,进入后现代语境,意味着不要从先验设定的框架出发,而要从具体实际和丰富的现象本身出发去理解事物。后现代的教育理念为我们反思高师的现代汉语教学改革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启示。
  
  (一)后现代语境下现代汉语的教学应注重内容的丰富性
  后现代的课程理论注重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关联性,这为我们现代汉语教学内容的改革提供了一种参照。多尔在《后现代课程观》中提出了设计后现代课程的4R标准,其中之一就是丰富性。丰富性指课程的深度、意义的层次、多种可能性或多重解释,他认为课程应具有适量的不确定性、无效性、模糊性、不平衡性、耗散性与生动的经验。后现代语境下的知识不是确定不变的客观真理,而是不断更新扩展的过程,充满了不确定性。
  现代汉语教学内容的改革中注重丰富性主要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1、不断补充新的内容
  现代社会日新月异,不断向前发展,语言也处在发展变化中。新词新语新的语法格式不断涌现。但是在现代汉语教学中,由于规范化、程序化的教学运作规则,教材的内容不能立刻反映出这些新的语言现象,显得相对滞后。这就要求我们参照后现代的“课程的不确定性”的观念,树立课程是动态发展的观点,不断补充一些新的教学内容。如:以前“副十名”是一种不规范的语法格式,但是在现代社会中,部分“副十名”现象已逐渐被人们所接受。网络语言、手机短信语言、校园歇后语等也慢慢在社会语用中占据一定的地位,我们在现代汉语教学中也应该去关注一下它们的发展情况。已经有一些学者注意到了现代汉语教学内容的改革,蒋冀骋、刘晓南在《汉语言文字学课程教学内容与教材改革研究的调查报告》一文中曾指出:“我们设想新的汉语言文字学教材要包含四个单元:文字单元、语音单元、词汇单元、语法与修辞单元。每个单元的编写,采取贯通古今汉语体系的办法,消除陈旧过时以及原古代汉语、现代汉语分离时重复的内容,增加有利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内容、理论知识传授与语文能力培养并行。”
  2、书面语教学与口语教学的齐头并进
  语言有两种形式:口头表现为听与说,书面语言表现为读与写,完整的语言教学应该是口语教学与书面语教学齐头并进。然而在以往的现代汉语教学中,教学内容大多是围绕书面语进行的。现代社会中人与人的交流日益增多,口语交际正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而且高师学生毕业走上中学语文的教学岗位后,口语是传授知识的主要方式。所以,现代汉语教学中也应该增加一些口语教学的内容,从而逐步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二)后现代语境下的现代汉语教学应注重内容的关联性
  多尔在《后现代课程观》中提出的设计后现代课程的4R标准还有“关联性”。“关联性”主要体现在教育和文化方面。教育联系指课程中的联系即赋予课程以丰富的模块或网络,文化联系指课程之外的文化或宇宙观联系。一个人语言能力的高低往往取决于他对两个问题的把握,其一是语言本身的结构,其二是语言背景的文化因素。后现代语境下现代汉语的教学要充分注意到教学内容的内外关联。
  首先,要注意到语言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关联。语言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不断变化的系统,语音、词汇、语法之间相互影响,其中一个要素的变化会引起另一个的改变。
  其次,要注意到语言与外部因素的联系。“语言是诗,或者说,语言的性质中深蕴着诗的性质,即独特的、有机的、整体性的,深含着情感价值”。语言不是一个孤立的现象,它与使用它的人、社会、文化、心理等都有密切的联系,语言的性质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维特根斯坦也曾揭示过语言的这种诗性智慧与工具性作用的合二为一的矛盾。他说,他从一边走过来语言清晰如画,而从另一边走过来,又不知所终所往。语言与文化是共生的,互为表里,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和呈现,文化是语言的基底和内涵。所以,在现代汉语的教学中,要充分注意到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千丝万缕的联系。很多学者也都注意到了这一点,周一农在《词汇的文化蕴涵》一书中曾指出:“从一定意义上说,与文化共舞是词汇发展中一条重要的旋律线,因此,当我们给学生传授语言知识并训练语言技能时,必须要把与之相关的文化因素结合起来,尤其是词汇教学,教师更应该向学生讲清词语的文化意义,做到既教语言,又教文化,以便学生在更深的层次上来理解文化,从而提高他们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三)后现代语境下的现代汉语教学过程应注重学生的自主建构
  如前所述,后现代教育理念认为:教学过程是学生主动学习和建构的过程,课堂不仅仅是系统传授知识的场所,而且也是学生实践的场所。后现代教育更重视的是教学过程而非结果。
  长期以来,由于对母语学习的特点认识不足,在现代汉语的教学过程中,往往偏重于理论和知识的“灌输”,忽视了指导学生用语言规则指导语言实践,忽视了学生自主建构、自主体验的过程。
  参照后现代的关于教学过程的观念,现代汉语教学过程的改革不仅要关注结果性知识的传授,更要多考虑有关的过程与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能够积极进行对话的心理环境和教学氛围,引导学生学习知识时学会自主建构、积极体验。“体验,直观地说,即心灵在场。它是主体此在的历时性的知、情、意、行的亲历、体认与验证。它是一种活动,更是一个过程”(沈健语)汉语意合的特征为现代汉语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自主体验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汉民族在认识事物时倾向于运用具象思维、整体思维,这些思维方式对语言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形成了汉语语法结构的“形象性”“意合”特点,许多修辞方式也都是靠意合而形成的。所以,在现代汉语的教学过程中,语言结构的细微分析是必要的,而引导学生依靠语境去意会语言的整体内容也是非常必要的。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指出:“一切语言通过实践比通过规则去学来得容易。”我们可以把一些规则性的东西融入到生动的情境中去学,寓理论于实践应用之中。规则是死的,而大量的生活中的语言材料却是活生生的。在教学过程中,除了知识的静态“灌输”,还要创设一些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建构,独立思考。如可以让学生到视听媒体、校园及社会中搜集最新流行语、网络语言、广告语言等的实例,然后进行讨论,最后概括出规律性的东西,做到“学、练、研”结合,这也是一个自主探索知识的过程,正如古人所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当然,“学生自主建构的前提是必须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依据这些已有知识,再结合自身的经验与个性进行同化和顺应,才能开拓认知的新领域”。
  综上所述,高等师范院校担负着为中学培养师资的重任,中学语文的《新课程标准》是深受后现代教育理念影响的。因此,在后现代语境中思考高等师范院校现代汉语课程的改革,并把后现代的教育理念运用到教学中去,使高师的现代汉语教学与中学语文教学衔接起来,这应当是一种有益的尝试。
  
  李卫中,高校教师,现居河南平顶山。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