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9期

高师现代汉语教学与中学语文教学的脱节现象

作者:李卫中




  当中学语文教学改革在深受后现代课程理论影响的《新课程标准》指导下如火如荼地进行时,高等师范院校的现代汉语教学却依然故我,波澜不惊,为讲究“系统性”、“科学性”而“躲进小楼成一统”。开设现代汉语这门课程就是为了提高学生在听、读、说、写等语言实践活动中理解、分析和运用自己母语的能力,为他们将来从事语文教学工作和现代汉语的研究工作打好基础。但是目前的现状是学生学了这门课之后收效不大,毕业后所学的现代汉语知识到中学教学时派上用场的不多,学生不能很快适应中学的语文教学,高师现代汉语教学与中学语文教学出现了脱节现象。这种现象也引起了一些学者的关注。蒋冀骋、刘晓南在《汉语言文字学课程教学内容与教材改革研究的调查报告》一文中曾指出:“目前大学汉语教学与中学语文教学有些脱节”。贺义廉在《中学语言教育与高师汉语课程改革研究》中也曾提出:“承担着培养现代教育科学型中学语文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的高等师范院校的汉语课程,与中学语文教育严重脱节”。目前学者们已关注到这种脱节现象,但对其形成的根源及对策分析较少,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入。
  
  一、脱节现象的根源——徘徊在现代与后现代主义之间
  
  我们认为造成高师现代汉语教学与中学语文教学脱节现象的根源,是两种教育理念的不同指导。
  
  (一)后现代主义教育理念与中学语文教学
  “后现代主义”最早出现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美国,慢慢扩展到欧洲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后来波及全世界影响至今。“后现代主义”是一种以怀疑、否定为思想特征并力图超越现实性的文化思潮,这种思潮很快蔓延到人类文明的各个方面。教育不可避免地受到它的冲击,出现了后现代主义的教育理念及众多的课程流派。后现代主义教育理念的特征是“提倡多元化视角”“对非理性的提升”“具有批判反思精神”。后现代课程理论流派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美国教育家小威廉姆·E·多尔(Willian·E·Doll)的建构性后现代课程观。他在《后现代课程观》中提出了设计后现代课程的4R标准,即丰富性(Rich)、回归性(Recursive)、关联性(Relation)、严密性(Rigorous)。熊明川在《后现代课程语境下的语文课堂构建》一文中解释了4R标准的主要内涵:“丰富性指课程的深度、意义的层次、多种可能性或多重解释”,“回归性是指人类将思想回转到自身的能力”,“关联性即联系,主要体现在教育和文化方面”,“严密性指不确定性和解释性的组合。”
  后现代的教育理念为我们的教育改革提供了一种新的视界。目前中学语文的《新课程标准》吸收了很多新的教育理念。其中,后现代主义课程观对中学语文的课程性质、教育目标、师生关系、学习方式及阅读教学影响都较大。《新课程标准》认为语文课的性质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对文本的多元化解读等,这些都是后现代教育理念影响下的结果。
  
  (二)现代主义教育理念与高师汉语教学
  高师现代汉语教学虽然也在不断改革,但相对中学语文教学来说,受后现代主义的冲击较少,繁重的科研压力、有限的课堂教学时数等因素等都限制了教师在这方面作深入的探索。另外,基础教育的普及性、高等教育的专业性也使得高师汉语教学改革的步伐慢于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目前高师的现代汉语教学仍受现代主义教育理念的影响较多,相信教育规律的确定性和教师在教学中的关键作用,学生只是在老师的引导下被动地获得知识,教学内容缺乏丰富性、关联性、示范性,理论联系实际较少。高等师范院校担负着为中学培养师资 的重任,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态度构成了教师的专业素质,学生在校期间的汉语学习方面人文熏陶的力度不够,缺乏实践性和创新能力,教学理念上基本接受的是现代主义的影响,那么毕业走上中学语文教学岗位后势必会形成反差,感觉在大学中文专业本科所学的汉语知识到中学教学时很少能用上。
  所以我们认为,高师现代汉语教学受现代主义教育理念的影响较多,目前中学语文教学受后现代主义理念的影响较深,这是高师现代汉语教学与中学语文教学出现脱节现象的根源。两种教育理念之间的徘徊、游移,势必形成“学不能致用”的现象。
  
  二、从课程性质与教学内容看脱节现象
  
  (一)《新课程标准》阐述的中学语文的课程性质
  从课程性质来看,中学语文的《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新课程标准》在阐述语文课程的本质时强调,“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著名教育工作者于漪、程红兵在1996年4月15日的“教育园地”专栏上曾指出过:“语文教育不仅应注意语言工具训练,还要贯彻人文教育思想。”叶圣陶先生也曾指出过:“语文这一门课是学习运用语言的本领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其实是一个理想的目标,在目前的中学语文教学的实际操作中,受后现代教育理念的影响较深,淡化工具性的倾向十分明显。
  
  (二)现代汉语课程的设置及目前的教学内容
  中国现代语言学的诞生是以马建忠的《马氏文通》为代表,在这之后,受西方结构主义语言学家索绪尔、布龙菲尔德、乔姆斯基等的相继影响,中国的语言研究表现出愈来愈明显的形式化、抽象化的倾向。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斯大林提出“语言既是交际的工具,也是社会发展的工具和武器”,受当时苏联语言学的影响,我们把现代汉语研究分成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五大板块,之后,又把这种语言分类的方法和语言研究的路子直接用于语言教学,各大专院校中文系开设现代汉语课程至今。长期以来,我们的现代汉语教学中受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影响较深,过分注重系统性、科学性,注重语言的工具性,而忽视了语言各要素、各部分之间的密切联系,忽视了与语言密切相关的人、社会、文化等人文因素。
  诚然,当代语言学研究的内容已经拓宽,篇章语用学、文化语言学、社会语言学、认知语言学等都已经开始把静态与动态结合起来,多角度、多侧面地研究语言。但是,这些新的研究成果并没有及时地在我们的现代汉语教材及教学中反映出来。
  所以,在高校的汉语教学中淡化人文性的倾向比较明显。高师的现代汉语教学和中学语文教学在工具性和人文性的两端游离,形成了二者的脱节现象。这其实还是与两种教育理念的影响有关,后现代的课程理论注重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关联性,“关联性”主要体现在教育和文化方面,中学语文教学明显更注重了这一方面。
  
  三、从教学过程、课程设计看脱节现象
  
  后现代教育理念认为:教学过程是学生主动学习和建构的过程,是由“阐释”到“理解”再到“建构”。课堂不仅仅是系统传授知识的场所,而且也是学生实践的场所。后现代教育更重视的是教学过程而非结果,后现代的课程范式强调的是动态生成的过程,强调交互性、参与性与自主性,认为课程依靠教师是一个不断展开的过程。中学语文教学目前受这种思想的影响较多。
  
  (一)《新课程标准》阐述的中学语文的教学范式
  《新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且在“课程目标的设计思路”中提出:“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纬度设计。三个方面互相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只是给出知识和结论,而且要阐明教材是如何得出这一结论,是怎样得出的。《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这种教学范式与后现代的教学理念是吻合的。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