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0期

语文新课的导语设计

作者:吴细云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的环节,一开始就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教学导入如同桥梁,联系着旧知与新知;如同序幕,预示着后面的高潮和结局;如同路标,引导着学生的思维方向。一个精彩的导入,可以起到先声夺人的效果,预示着整节课的成功。
  那么,该如何设计导语呢?下面笔者结合10余年的教学实践积累、观摩以及同事间的探讨研究所得,就新课标下语文新课的导语设计问题谈谈自己的做法,以抛砖引玉。
  
  一、标题解析奔主题
  
  俗话说:擒贼先擒王。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包含丰富的信息,是学生解读文本的一把钥匙。生动新颖的标题能促使读者急于接近作品;简洁凝练的标题能揭示文章的主旨;而隽永含蓄的标题能启发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对文本的深入思索。
  心理学认为,刺激物的新异性是引起不随意注意的最重要的原因,教师在导入新课时,若能妙改标题,以形成刺激物的相对新异性,定能引起学生高度注意,使之兴趣盎然。
  一位老师上苏教版教材必修3“号角,为你长鸣”专题“底层的光芒”板块中的《老王》一文,她从标题入手,引导学生思考:是否能将“老王”改为“王老”?通过辨析,学生获得共识:“老王”的称呼更亲切,更符合三轮车夫的身份,更能体现编者“底层的光芒”板块设计意图。标题的解读为课堂引导学生认识与评价老王的形象做了很好的铺垫。
  又如鉴赏惠特曼的诗《啊,船长,我的船长哟!》(“殉道者之歌”板块),可引导学生关注标题:学生迅速地从两个叹词和一个感叹号中明确,这是一首情感非常丰富的抒情诗;从“船长、我的船长”读出此诗的主要描写对象是“船长”,“船长”与“我”有着非同寻常的关系,从而抓住了本诗的学习重点:品评船长的形象,体味蕴涵于诗歌之中的强烈而复杂的情感,可谓一箭双雕。
  同样,教学《登泰山记》,笔者从《登泰山记》文章的标题引入,引导学生捕捉标题的重要信息。通过读标题,学生很快明确:这是一篇游记,重在写泰山的景色。把握了游记这一文体后,笔者因势利导,进行追问:既然是游记,那么,学习本文,首先要把握作者游踪,请找出作者的登山路径。通过引导,学生迅速明确了文章的描写对象、文体特征和主要内容。往后学生在碰到类似文体的文章时,就能轻车熟路游刃有余了。
  
  二、逸闻谜语生妙趣
  
  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瑞士教育学家皮亚杰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大教育家孔子也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求知的前提,学习的动机,成才的起点。语文老师该怎样在导入环节集中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采用逸闻、谜语、故事等手段导入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3)“寻觅文言津梁”专题“融会贯通”板块,要求学生能借助工具书为浅易文言文加注,并准确“断句”。显然,准确“断句”是获取文言津梁的前提和基础,如何化枯燥为有趣?笔者观摩了一节别开生面的课。执教者的导语设计给人留下特别深刻的记忆。他用三句俗语导入:
  (1)养猪大如山老鼠只只死
  (2)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3)无鸡鸭也可无鱼肉也可青菜一碟足矣
  不同的断句表达了完全不同的意思,这既展示了标点的魅力,也让学生意识到标点虽小作用却很大的事实,学生学习兴趣盎然。
  特级教师钱梦龙有一次上观摩课,因为所上的不是自己的班级,他给学生出个谜语,谜面是“虽然发了财,夜夜想成才”(打一个人名),这样一下子就拉近了老师与学生的距离,幽默风趣的引入换来的是一阵欢笑,几多温馨。
  
  三、诗句铺路设佳境
  
  中学生比较钟爱诗歌,用古今诗文名句导入新课,有时会使课堂变成一个巨大的情感场,对课堂气氛的渲染,会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教学《故都的秋》,可这样导入:
  老师:古往今来,文人骚客对“秋天”似乎特别情有独钟,有的把“秋天”写得绚丽多彩,有的把“秋天”写得萧瑟悲凉,请同学们搜索一下大脑,我们学过的有关描写秋天的诗句有哪些?
  学生:
  枯滕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杜甫《登高》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刘禹锡《秋词》
  老师:是的,描绘秋天的诗句非常多,除了大家上面提到的这些之外,比较典型的还有如: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王勃《滕王阁序》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白居易《琵琶行》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
  ——柳永《雨霖铃》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王实甫《西厢记》
  那么,郁达夫笔下的秋天又是怎样一番模样呢?
  灵动的诗句为课堂创设了一种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美的情境,叩开学生的心灵,可使学生或悄然动容,或神思飞越,或跃跃欲试,或期待盼望,从而很快进入“共振”的境界。
  这种导入设计特别适合诗歌与散文文体的教学。
  
  四、情感渲染造氛围
  
  文章不是无情物。我们的课文许多是文情并茂的,但是心智不太成熟、阅历比较单纯的学生往往不能一下子就能有所领悟,尤其是对那些内蕴较深或因时代、环境的不同而易形成思想距离的课文。怎样才能让学生更快地披文以入情、动情以入境呢?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教学李清照的《声声慢》,课堂开始,伴随优美的旋律,老师深情而忧伤地唱起《月满西楼》这首歌,这为课堂奠定了一个情感基调,由此自然引出词作者李清照,同时也为课堂的推进——让学生尝试比较作者写于不同时期同是表达“愁情”词作的异同点作了很好的铺垫。课堂中,老师动情的歌唱,为课堂创设了一种情境,表达了一种情感,营造了一种氛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充分感受美好的意境、体验美好的情感、陶冶美好的情操的同时升华了心灵的境界。
  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灵魂。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当情感的血液在知识的肌体中欢腾跳跃的时候,知识才会融入人的精神世界。”“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白居易这段论述启示我们,语文教学要善于运用“言”和“声”以显情感人,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五、运用对比促探究
  
  比较即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同类事物辨别异同或高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比较的导入方式被广泛地运用。如《变形记》可这样导入:“文言短篇小说《促织》讲的是主人公成名因儿子魂化蟋蟀而发家致富的荒诞故事,它揭示了怎样的主旨?曹雪芹有诗云: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无独有偶,奥地利作家卡夫卡也给读者构建了一个人异化为虫的荒诞故事,他又想借助这样的故事告诉人们什么呢?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变形记》。
  比较的导入形式很适合文体相同、风格接近的文章。比如学习李清照的《声声慢》可以由她的《一剪梅》引入,通过比较了解作者前后期作品在作品思想内容以及表达情感的强度等方面的异同。学习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可以联系他的悼亡之作《江城子》,让学生在了解作者词作豪放风格的同时也领略其婉约柔情的一面。比如学生学习了《游褒禅山记》,教师在教学《石钟山记》时便可以以前者为比较对象进行比较导入,通过对照,引导学生归纳说理性游记散文的特点和学习方法。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