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1期

古诗文诵读教学探微

作者:吴华月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诵读习惯,提高古诗文阅读的能力
  
  1、读思结合的习惯。
  我要求学生边读边思考边会意。一是读中辨义,体味词的语境义。二是读中析句,体味作者匠心;三是读中质疑,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四是读中会意。“会意”就是领会古诗文没有明白表示的意思。因为古典诗文语言是跳跃式的,加上作者在字词上有精雕细刻的传统,“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这就需要反复阅读课文,联系前后语句,结合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以自己的生活体验加上合理的想象补充语句间的跳跃间隙,在整体上掌握文章的基本内容,领会文章的主旨。又要在此基础上抓住关键字词,研读感悟,体会那些关键句子的表现力,体味文章的艺术魅力,达到有所借鉴,有所得益。
  2、读品结合的习惯。
  读古诗文的最高层次,就是要求学生学会品味,学会赏析。通俗地说,就是要学一点“评头品足”的功夫,它是提高欣赏品位和审美能力的最好途径。它要求通过作品的文学语言把握艺术形象,具体认识形象所反映的社会生活的面貌和本质,体会作者蕴涵其中的思想感情,品味作品的艺术技巧,从而获得欢欣愉悦。这是一种心智互动的活动。在古诗文教学中,我要求学生边诵读边抓住对文章主旨或特别有表现力的句子或关键词语,通过换一换(用同义或近义词语)、调一调(调整原文的词序、句序)、联一联(联系前后词语或段落)、增一增删一删(增删原文的词语或句)等方式,让学生比较、推敲、品味语言使用的妙处,进一步体味文本的要义,深一层感受文本的风格艺术。同时,我还让学生找出对古诗文中感受最深或最欣赏的词语、句子或段落进行鉴赏性品读,从而形成语感。譬如,学习杜甫的《登高》,学生可以任选一个角度赏析,或品味诗中字词“清”“白”“急”的妙处,或评品“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画面,或体味“猿啸哀”“鸟飞回”的伤感与凄凉。其中,有学生这样赏析:“整幅画面是黯淡的,它照出诗人心中凄凉。特别是‘猿啸衰’和‘鸟飞回’”这两个细节,跟诗人素有的伤时感情联系起来看,简直就是包括诗人在内的千万个流离失所者的写照。这样,学生调动主观情感,认真读,用心品,不再局限于诗本身的思想和内容,开始寻找诗的新的生命。
  3、读写结合的习惯。
  在古诗文的教学过程中,我比较注重让学生进行改写、仿写和话题式写作的训练。《邶风·静女》在学生改写的文体中出现了许多“现代版”,远古与当代的距离在学生们的感受中拉近了,人性中最美好、最纯真的感情——爱情,得到了凸现。在《梁祝》音乐背景下,一起走进《孔雀东南飞(并序)》的世界,讨论完课文中的重点难点之后,要求学生对原材料进行剪辑,加入合理的想象进行改写。学生用心去感受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情感命运,写出了容易触动心灵的内容,净化了自己的灵魂,捕捉到了人性中真善美的东西。通过这种训练,可以把感受到的意蕴美化为自己的情感体验,成为具体可感的形象或上升到一种思想高度。读促进了写,而写反过来又加深了读。
  三年来的探索与实践证明:诵读教学提高了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
  
  吴华月,湖北省语文特级教师,现居湖北恩施。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