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1期

古诗文诵读教学探微

作者:吴华月




  从2003年开始,我在两个班的语文教学中,牢固树立“读本位”的思想,尝试古诗文诵读教学法,并用科学的方法指导学生诵读,通过三年的探索和实践,古诗文诵读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激发学生诵读兴趣,调动学生诵读的积极性
  
  1、营造诵读氛围。
  一讲。讲诵读的好处。我告诉学生,诵读能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叶圣陶先生就曾经说过:“吟诵的时候,对于讨究所得不仅理智了解,而且亲切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和理法化而为读者的东西。”诵读可以提高写作水平。许多文学大师都认为“劳于读书,逸于作文”。而且诵读有益健康。放声朗读,清胸通肺,可使人神清气爽。讲名人诵读的事例。如白居易曾“昼课赋、夜读书……以至口舌成疮”,韩愈日记数千言,“口不绝吟于六世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篇”。鲁迅小时候能把一年中念过的尺把高的书从头到尾背下来;郭沫若八岁能熟背《唐诗三百首》;巴金少年时代能背好几本书,其中包括《古文观止》。讲诵读教学法的地位。我告诉学生,诵读教学法不是古诗文教学的“旁门左道”,而是我国语文教学传统的有效方法,且在理论与实践上接近于物理学家杨振宁博士的“渗透式学习法”——即在没有完全弄懂的情况下以体会式的方法学习。
  二辩。组织同学们通过辩论区分“诵读”与“死记硬背”两个概念。使学生明确“死记硬背”是对知识没有理解,也不要求去充分领会,更不管是否灵活运用,硬性规定死记。读时,对内容置之不顾,为背诵而背诵。而诵读则是要求多读、熟读,在读的过程中加深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这样既得之于口,又铭之于心,从而达到闭目成诵,记忆深刻,牢固掌握,运用自如的境地。通过辩论,使学生消除对诵读的逆反心理,并认识到通过诵读向大脑输入信息,储存知识财富,是学语文的基础,没有这一基础,一切都将成为空中楼阁。
  三立。即立规矩。我规定语文早自习必须大声朗读课文;每节语文课前科代表必须组织全班同学诵读一首古诗词;每个学生必须有感情地诵读完教材上的所有课文(包括《语文读本》),教室前面张贴了“学生诵读进程一览表”,定期小结;我还建立了检查制度,成立了“诵读检查小组”,每周对全班同学诵读情况检查一次。通过这些途径,点燃了学生求知欲望的火花,从而变“要我读”为“我要读”。
  2、鼓励学生竞争。通过各种竞赛形式,使学生处于兴奋、精神集中而又兴味盎然的状态。竞赛有时侧重于读:看谁读得流畅,质量高。背诵竞赛的形式也力求多种多样。如定时背,看谁用的时间最少;抽签背,看能否抽到哪篇就背哪篇;小组(男、女生)打擂,在限定的范围内出题背诵,然后评出胜者。并坚持“诵读之最”月评比,给予奖励。
  3、精选诵读方式。千遍一律的诵读,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我注重根据教学需要,选用恰当的诵读方式。较难的课文,我就采用领读、范读的方式;人物对话较多的课文,我就采用让学生分角色读;诗词歌赋,我就让学生齐读,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品评课文时,我就让学生诵读与默读相结合……力求学生对古诗文内容及思想感情的把握,对艺术特点的认识。
  
  二、注重诵读方法的指导,提高学生诵读的质量
  
  金代元好问在《论诗》绝句中曾经写道:“鸳鸯绣出从君看,莫把金针度与人。”我们语文老师所做的工作应反其道而行之,“把金针度与人”,不仅使学生明确诵读重要,而且应加强诵读方法的指导。
  1、指导学生读出韵味。古诗文是我国古代文献资料所使用的一种基本的书面语言形式,三千多年的时空距离,造成其与现代学生的隔膜,学生学古诗文就像与陌生人交朋友,只有拆除那道隔断千里的心理防线,才能让学生走近古诗文,学好古诗文。古诗文往往一字多义,不易理解,但它语言高度凝练,讲究声韵和谐,讲究朗朗上口,只要多读就一定会读出它的韵味。读,首先要读准字音,读懂词义;其次,要读准节奏,读出语气;再次,要读出意蕴。如学习《咏雪》,先让学生对照注释初读,解决字音词义的问题,再让学生边读边划出句子节奏,然后学生找出朗读时要变化的语气(如“大雪纷纷何所似”要读出疑问的语气,“未若柳絮因风起”要读出神气的语气等)。学生很快进入角色,一个个读得摇头晃脑,一副有滋有味的样子。当然,这只是初步感受古诗文韵味的魅力,是读的最低层次。
  2、指导学生读出情味。叶圣陶先生说:“令学生吟诵,要使他们看作一种享受,而不看作一种负担……一遍比一遍读来入调,一遍比一遍体会亲切……而自然达到纯熟的境界。”而只有“读之以情”,学生才会“感之以趣”,才会达到叶老所说的把吟诵“看作一种享受”的境界。我告诉学生,语气中的“语”,指有声语言,“气”指朗读时的气息状态,即语言流露出来的气韵。这当中,不但有语意,而且有情思;不但音随意转,气随情动,而且因情用气,以情带声。这样,一段文字读出来,既有外在声音,又有内在的思想感情。学生诵读古诗文时,常犯的错误是不善于把握句子的感情,有“语”而无“气”,我就引导学生从句中品“情”。“情”品准了,我再引导学生根据“情”的表达需要,选择不同的语气去读。如:“爱”的感情应读得“气徐声柔”;“憎”的感情应读得“气中声硬”;“悲”的感情应读得“气沉声缓”;“喜”的感情应读得“气满声高”;“惧”的感情应读得“气提声凝”;“怒”的感情应读得“气重声粗”……
  3、指导学生读出意味。文言诗词是最袖珍、最精练的文学样式,它往往借助意象来渲染一种氛围,借助跳跃的诗行来表达一种意境。其和谐的音韵,或铿锵,或缠婉,或迭沓,或明快,或含蓄;只有读到了位,才能把眼前的方块文字,转化成一幅幅鲜活生动的画面。如杜甫的《登高》被称之为“古今七言律诗第一”,写的是诗人年老多病,独自登台的所见所感。其中的情感不读不足以品味。因此在学习时以读带讲。“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要读得悲壮、雄浑,“萧萧”与“滚滚”要适当延长。“无边”与“萧萧”组合在一起,飒飒有声,如泣如诉,加上滚滚而来的长江咆哮不止,读来脑海中必然浮现一幅壮阔的画面,自己读的声音就是落木江水之声;一种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悲苦之感怎不顿生心底!
  4、指导学生读出美味。对于古诗词或优美的文言文,让学生反复涵咏,不仅要读出作品的内容美、语言美,还要读出作品的形象美、韵律美、意境美、情趣美来,并内化为自己的语言素养。如《琵琶行(并序)》中“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一段,是对音乐的描摹。“大弦”以下四句要急读,要有欢快情调;“间关”两句速度要放慢,读得流畅;“冰泉”以“裂帛”戛然而止。诗句本身的音韵就把音乐的粗重、轻细、流利婉转、激越雄壮表露无余;音乐与诗文妙绝天成,诗文本身就是一首音乐在流淌。读到情深处,自己的感觉便可以和作者的想象力一起飞翔,心灵得到舒展,美便悄然在心中栖息。
  5、指导学生读出余味。“余音绕梁,三日不绝”是好的音乐带给人的感觉。读古诗文也能读出这种味道。“读之者尽而有余,久而更新。”古诗文要多读,还要不断创新。用翻译解说内容,用描述再现意境,用抒情表达感受,用吟诵沟通情感,这些都是读古诗文值得一试的好方法。然而要读出余味,还需要在课的尾声再掀起一个高潮,让学生在精彩纷呈之中回味无穷。我在上完古诗文后,要么让学生用一幅对联概括内容,要么用一句简洁哲理的话表达读后的感觉,要么用名言警句赏析作品风格,要么让学生续写文后的内容……学生参与踊跃,情绪高涨,常常妙语连珠,令人惊讶。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