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2期

关于高中语文诗词教学的思考

作者:方胜芳




  诗词是中华文明的优秀遗产,是我们的精神食粮。它往往篇幅短小,语言精练、形象生动、意蕴幽远。诗词具有审美教育功能,在学生人格的塑造、情感的陶冶、语文能力的培养、文化素养的形成等诸多方面,起着不可估量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在大力提倡创新教育的今天,社会向我们培养的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诗词的教学,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学生一般意义上的掌握,还应该充分利用诗歌这一形式,不失一切时机,努力着眼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有较高素质、适应未来需要的优秀人才;才能提高全民的诗词鉴赏能力,提高国民整体的文学素养。
  
  一、高中语文诗词教学透视
  
  新浪网上曾经发布了这样一条消息:一名记者在江苏一所中学采访时看到一位语文教师在讲诗歌,就随机作了一次调查。调查的结果是:全班喜欢诗词的只有两个同学;喜欢散文的有十几个同学;当问到喜欢小说的同学时,全班同学都举起了手。据学生反映,一般一个班50多人,特别喜欢诗词的不过四五个,喜欢小说的几乎是全部。可见,当代学生中普遍存在这样一个现象:宁可读小说散文,也不读诗词。到底是什么原因让这些在诗词的国度里长大的孩子这样不喜欢诗词呢?我想可能主要有以下原因。
  1、社会环境的影响。
  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人们面对一个物质化的世界变得越来越实际了,迎合小市民心理的通俗文学作品越来越走红,吸引了相当一部分青年读者,诗词渐渐处于被遗忘的角落。就出版界的消息看,诗词是一种滞销货,一部大致还可以的小说就可以卖钱,印出来后一年当中可以再版三版。一部好诗集尽管很好,但诗人必须自己掏印刷费,多少年以后还可以很容易地买到第一版。这样一来,适合中学生阅读的好诗词也就越来越少了。
  2、诗词教学模式陈旧。
  学生对诗词的阅读仅仅局限于教材,而教材在诗词的编选上重古典诗词而轻新诗,重思想教育而轻审美教育。这些不仅容易造成学生阅读视野的偏狭,也会使不少学生对诗词产生厌恶情绪。在诗词的教学中,许多教师仍采用“释题——解释字词——串讲诗句——总结思想”的陈旧模式,讲诗总是从字、词、句到主题思想的概括,注重应试技能技巧的训练而轻审美鉴赏能力的培养。在这种情况下,完整和谐的诗词被生吞活剥,逐刀肢解,诗意荡然无存。诗人舒婷在听完一个中学语文老师分析她的《致橡树》后说,老师的讲解“像一把手术刀,把我的诗弄得支离破碎”,“把‘我’剁成肉酱,包成了各种各样的饺子,喂给了学生”。诗人写诗往往一气呵成,老师一点点解剖,说成有这样的讲究、那样的雕琢,难怪诗人会这样来嘲讽讲课的老师。
  3、高考作文拒绝诗词。
  也许是由于很多人认为诗歌的评判自由度很大,会给高考作文评分带来困难,所以“除诗歌外,其他文体不限”这样的字眼多次出现在高考作文的要求里。即使作文命题中要求“体裁不限”,在实际评分过程中,一些优秀诗词作文也会因“不得少于800字”或者“诗歌不得少于四十行”这样的硬性规定而被“打入冷宫”。还有一些阅卷教师怕承担责任,打保险分,写诗词的考生的境遇就可想而知了。所以许多教师在辅导学生高考作文时不提倡学生写诗词,甚至规定学生高考作文不准写诗词。诗词是“中国文学中的文学”,作为我国第一考的高考,拒绝诗词,违背了语文教学的真正意义,违背了中国重视诗教的文化传统,不利于诗词艺术的繁荣发展;由此还扼杀了部分考生的特长,对选拔人才极不公平。
  
  二、高中语文诗词教学策略
  
  当前的诗词课堂教学,一部分教师根据新课程标准下的高考试卷上出现的诗词试题的题型而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让学生会背会写就算完成了教学任务。对于如何品味、如何鉴赏,则是一带而过;或者到了高三复习时让学生机械地记一些鉴赏专业术语和鉴赏一般程式。诗词鉴赏是一项高雅的活动,应该是感受理解与理性评判相结合。在诗词的鉴赏教学中,教师应当以使学生获得审美愉悦为目的,引导学生进入到诗词的美妙天地。理性评判应该建立在感性体悟的基础之上。学生真切体会了诗词意境后,教师可适当地点拨,然后尽可能由学生自己作出理性评判。
  1、从分析诗词意象入手,明确课堂教学思路。
  叶圣陶先生在《语文教学二十韵》中曾经指出,“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能够引导学生把一篇文章的思路摸清楚,就是最好的语文老师”。显然,在他看来,阅读理解要从理清思路入手。诗词的阅读教学也是如此。但是诗词又不同于小说、散文、戏剧等文体,一般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语言有跳跃性,表意比较含蓄。学生在感受上最容易触摸的恐怕只有诗词中的意象了。意象是诗词的基本单位,是意和象融会的复合体,是作者主观的心意和客观的物象相凝聚的具象表现。意象是诗歌的灵魂,只有对意象有了清晰而深刻的认识,我们才能对诗歌意境有深刻的理解。分析诗词要从分析意象入手。教师可根据诗词结构脉络或者感情思路设计一系列问题,让学生在思考问题的基础上领略诗词的意境。
  在理解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时,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我设计了一个问题:“诗歌的第二、三、四、五节重点写了哪些意象?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这些意象所在小节描写的画面。”学生稍微思考就可以回答。这四节写得很美,分别主要写了金柳、水草、清潭、星辉四种意象。我接着追问:为什么写得这么美?大家讨论后觉得,这四种意象代表了徐志摩的一种理想。我紧接着让学生比较阅读第一节和第六、七节,重点思考:“诗人‘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为什么又‘不能放歌’”?通过这些问题的指引,学生一步步理解了诗人离别康桥时的苍凉和无奈。在此基础上,我补充了一些诗歌的背景材料,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诗歌,在此基础上认识徐志摩。
  2、课外诵读是提高诗词鉴赏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
  古语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可见,诵读对学习诗词非常重要。除了教材上要求背诵的篇目外,教师可利用早读的时间,适当增加一些篇目。在上完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后,我增加了毛泽东的《清平乐·六盘山》《浪淘沙·北戴河》《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卜算子·咏梅》《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等,让学生通过毛泽东不同阶段的诗词,感受一代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壮志豪情。一个阶段背完后,让学生谈谈对这些诗词的感受,在班上交流。从高一到高三,我让学生补充诵读了李白、杜甫、苏轼等名家的主要诗词,做到“诵读一家,了解一家”。不仅仅限于诵读诗词,还要通过一个作者的几首诗词的诵读,了解这个作者的诗词风格。
  背诵是很辛苦的事情,有的学生很快就能背诵,但是很快就忘记了。所以教师除了要激发学生背诵的兴趣外,还要教会学生怎样巩固背诵成果。教师可教给学生一些心理学的知识,让学生明白“遗忘先快后慢”的规律,使学生愉快的学习,科学地记忆。这些对提高学生诗词的诵读效率是很有帮助的。
  3、组织活动,让学生真心爱诗词。
  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适当组织一些活动,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诗词的兴趣。可以主办诗词朗诵会,让学生在诵读之后相互评点。也可以组织一些活动引导学生尝试着写诗词。
  高一新生的语文练习册中有这样一道题:
  仿照下面的《泥土》,创作一首诗。
  不要老把自己看成是金子/那样时刻会有被埋没的痛苦/把自己看成泥土吧/让众人把你踩成一条道路
  我让学生尝试着写,学生多选择了生活中的一些平凡的事物如石子、蜡烛、小草等来写。我先让学生互相交流自己的作品,然后给学生分析了其中的一部分优秀小诗,指出它们的共性:虽然篇幅短小,但都表达了甘愿平凡、低调做人的思想。我进一步告诉学生,只要做有心人,可以把诗歌写得更好。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