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2期

《在烈日和暴雨下》教学片段

作者:李惊梅




  《在烈日和暴雨下》节选自《骆驼祥子》,老舍认为这部作品是“最使他满意的作品”,原因是这部作品“没有什么敷衍的地方”,“思索的时间最长,笔尖上便能滴出血来”,是他“抛开幽默”“正正经经”去写的一部作品。节选部分通过对恶劣自然环境的描写,凭借平易生动、富有京味的语言,真实地表现了祥子痛苦艰难的生存状况,表达了作者对社会底层劳动人民的真挚同情和深刻理解。教材选编在《感悟·品味·欣赏》单元中,单元的教学目标确定为认识小说折射出的社会人生图景,体会作者对小说中塑造人物的态度和情感,品赏作家作品的语言特色。对于这一篇以环境描写出彩、以精妙语言感人的阅读文本,许多教师都选择这样的一种教学模式——找语句、析写法、品妙处,既而联系背景,最后归纳中心。这样处理,虽然有条不紊易于操作,但未免僵化机械,显得匠气有余灵气不足。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要求“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笔者以为,对文本的深入解读体现了教师自身的阅读水平,而基于自身对作品的深入理解,选准切入的角度,引领学生对文本展开深入有效的解读,更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智慧,这也是新课标对教师的要求。因此,为引导学生更彻底地潜入到文字中去,深入感受作品的语言魅力,用心体会作品的主题思想,笔者另辟蹊径,以文中的两个比喻为泉眼,启发学生链接生活,拓展思维空间,深入挖掘,引出汩汩清流,达到了较为活泼、灵动的课堂效果,提高了阅读质量。下面是教学片段的实录:
  师:作者在“烈日”和“暴雨”两部分文字中,各有一个写祥子的比喻,请同学们找出来。
  生:前面是把祥子比作“骡马”,后面比喻成“树叶”。
  师:请你把这两个句子读一读,好吗?
  生:“胃里差不多装满了各样的水……像骡马喝完了水那样,肚子里光光光地响动。”还有一句是“抱着火,烤了一阵,他哆嗦得像风雨中的树叶”。
  师:同学们,作者为什么要将祥子比喻成骡马呢?你认为这个比方恰当吗?
  生1:是恰当的。因为他和骡马有个相似的地方,就是喝完了水,肚子里都会光光光地响。
  生2:我也有过这样的感受,水喝多了,肚子里盛满了水,走路的时候,能听到肚子里的水老是在响。
  师:结合自己的经历来谈,很好。那种感觉好受吗?
  生2:不好受。肚子好像总往下坠。
  师:就是因为这个吗?还有别的什么相似之处吗?
  生3:干渴。第一段中写到“骡马张大了鼻孔”,是因为天气炎热,而祥子之所以要见水就喝,肚子里喝的全是水,也是因为热得难以忍受。
  师:对,炎热、干渴,是许多事物也包括人物在这一天的共同遭遇。我们大家必定也曾经有过类似的感受,你是否想过把自己比成骡马呢?
  生(齐叫):没有。
  师:是没有,还是不愿?
  生(齐叫):当然不愿意。
  师:那么,作者想必也是不愿将祥子比成骡马的,可为什么仍要将祥子比成骡马呢?有什么深层的含义呢?
  生4:骡马是给人拉东西的,祥子是拉车的,都是靠力气干活的。这是两者之间的共同点。
  生5:开始我也觉得,这个比喻是否有些对祥子鄙视的意思呢?现在想想,是有道理的,在这么热的天气里还要出去拉车,说明他的生活状况很艰难。祥子为生活所迫,不得不冒着酷热去干活,完全没有自主选择的权利,这点也跟骡马非得干活一样。也就是说,他们都是没有自由的。
  生6:我不赞同你的说法。毕竟,祥子是个身强力壮的青年,他是有思想有感情的人,怎么能说成骡马一样的呢?
  生5:这不是个比喻嘛!
  生6:可是,现在还是有人干力气活,比如街上就有很多踏三轮车的人,我们能不能这么比喻他们呢?
  师:哈,你的话有些道理。哪位同学能回答这个问题呢?
  生5:还是我说吧,现在的三轮车夫跟祥子是不同的,他们的生活背景不一样,虽然也是靠蹬车谋生,他们还不至于像祥子那样,不干活就没得吃,书上不是有这么一句吗?“拉车的人们,只要今天还不至于挨饿,就懒得去张罗买卖”,祥子在那个时候就像骡马一样,不干活就不能生存。
  生7:是的,那时的车夫怎么能跟现在的车夫比呢?那个时代里的祥子是没有尊严没有地位的,是任人驱使的,这一点跟骡马一样。
  师:何以见得“是没有尊严没有地位的,是任人驱使的”呢?
  生7:我看过《骆驼祥子》这本小说的,祥子前两辆车都被抢走了,他根本就是一个被压迫的劳动人民的形象。
  师:你说得不错。那么在本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祥子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呢?大家再读一读书,看看有什么发现。
  生8:课文第二部分里写了暴雨中祥子和坐车人的对话,可以看出祥子完全没有把握自己行动的权利,坐车人不允许停下来,他就不能停下来,只能听从坐车人的使唤。
  生9:课文第二段里有这样一句话:“见井就奔过去,赶不上新汲的水,就跟驴马同在水槽里灌一大气”,从这一句可以看出,不仅祥子,所有车夫都是没有所谓的尊严的,不然怎么能喝驴马喝的水呢?这就是暗示着,祥子过的是驴马一样的生活。
  师:你非常细心,而且善于揣摩,说得真好。
  生10:我注意到作者在将祥子比喻成骡马前,这么写道:“胃里差不多装满了各样的水”,祥子究竟喝了哪些水呢?我找了一下,有一瓢凉水——在家里喝的,有两壶热茶——在茶馆里喝的,还有跟驴马同在水槽里喝的,这些足以说明祥子的状况是很不幸的。为什么呢,因为他根本没能吃些什么来填饱自己的肚子,就是光喝水,其实喝水喝得再多,又能有什么力气呢?尽管如此,祥子还得在烈日和暴雨下拉车,可见他的遭遇是多么的不幸,他的社会地位是多么的低下。
  师:你说得太好了。祥子喝下这么多的水,并不能填饱肚子增添力气,可还是只能喝水。你从这个角度去感悟,真的不错,老师也没有想到这一点。我想补充一句,对于祥子来说,能喝的水,不能喝的水,他都喝了;干净的水,不干净的水,甚至是驴马喝的水,他也喝了。这就是骡马一样的祥子。好,单从水的角度,我们同学就品味出这么多的东西,不简单。那么大家是否理解作者为何要将祥子比喻成骡马了吗?
  生11:我觉得并不是作者要将祥子比喻成骡马,而是这个社会使祥子成为了骡马。
  生12:作者将祥子比喻成了骡马,正是为了说明这个社会的黑暗和不公平。
  生13:这个比喻让我有一种心酸的感觉,作者在写的时候也一定是内心充满了辛酸和怜悯的。
  师:对的,老舍自己说过,他的笔尖上便能滴出血来,他是饱蘸着对劳动人民“真挚同情和深刻理解”来写的。同学们也许不知道,在小说前面的内容中,老舍对祥子也有一个比喻,我念给大家听一下——“像一棵树,坚壮,沉默,而有生气”,那时的祥子健康富有活力,好比一棵蓬勃坚实的大树,可是现在祥子成了一头骡马,老舍先生在下笔的时候,心头一定是滴血的。
  生14:这样结合起来想,更可见是这样的一个社会毁了祥子,让祥子从生机勃勃的大树变成了任人宰割的骡马,真是一个吃人害人的社会。
  生15:这个比喻并不是对祥子的轻视和侮辱,恰恰相反,让我读出了作者对祥子的深切同情和对这个黑暗社会的憎恶。
  师:同学们说得都很好。那么,最后作者将祥子比作“风雨中的树叶” 应该不难理解了吧?哪位同学说说。
  生16:遭受风雨袭击之后的祥子冻得直抖,像风雨中的树叶一样瑟瑟抖动。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