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3期

主体性语文教学的美育追求

作者:田泽生




  “现代教育,正走向主体教育”,“语文教学的根本是要倡导主体性教学”。主体性教学强调并尊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把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作为根本目标。审美主体性是人的主体性的重要方面,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审美主体性,主要是指培养和发展审美自觉、审美创造以及审美超越等审美主体性素质,这既是主体性语文教学审美教育的主要目的与任务,也是主体性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的重要方法与途径。
  
  一、审美自觉
  
  主体性语文教学把培养学生自觉的审美品质作为审美教育的首要追求。自觉是在认识感悟基础上的一种情感倾向,是审美得以实现的前提。审美自觉是指对审美对象的自觉意识和自觉态度,主要包括审美追求自觉和审美鉴赏自觉两个方面。
  审美追求自觉。主体性心理结构包括智力结构、意志结构和审美结构。人除了具有本能的需要和理性的需要之外,还具有审美需要,它是理性与感性和谐统一的,既合乎人性又合乎德性的最理想的需要。这种需要能克服前两者的局限达到人性需要的理想境界。莫里斯认为,艺术的崇高目的在于给人以审美愉悦的同时,有助于恢复人类的尊严和提升人类的精神境界,从而使粗俗变成文雅,使丑陋转向优美,使压抑化为自由,使幸福取代苦难。人作为主体积极认识和改造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根本目的是为了超越现实而走向理想的自由王国,而这一超越的实现还有赖于审美羽翼的丰满与飞翔。审美教育是人类文明的重要尺度,未来社会更崇尚对美的发现和创造,“对美的追求是人作为主体的重要价值追求”。审美是人类对世界的一种特殊体验,在这种体验活动过程中调动经验、情感、思维等方面因素对审美对象进行接收、分析、比较、综合、欣赏,进而表现出感动、领悟、愉悦和超越。审美活动即审美主体自觉而能动的心理活动,从审美过程的心理活动机制来看,语文教学的审美教育也必须注重培养学生自觉的审美意识,自觉的审美追求。“美”是什么?美是一种能引起情感愉悦的价值,美是真与善的集中体现和有机统一,美是最高的人生境界,美是自由,美是生活,美又无所不在。教育和引导学生自觉追求美,就是要帮助学生意识到学习工作生活处处需要美,时时注意把实用目标、科学规律和审美要求结合起来,善于用审美的眼光观察社会和事物,用审美的态度对待生活和人生,把对美的自觉追求作为自己的一种态度,一种习惯,一种生活。语文蕴涵着丰富的美育因素,诸如社会生活美,自然风光美,思想情感美,人物形象美等,但作为语文教学的审美教育,尤其应注重把握语文本身的美学性质和特点,引导学生自觉亲近语言文字,感知体验言语之美,在文本言语的艺术符号中感受到生活的五彩缤纷,情感的喜怒哀乐,始终坚持把培养学生自觉的言语审美意识作为审美教育的一个基本而重要的内容。
  审美鉴赏自觉。自觉鉴赏美,既是审美态度,又是审美能力,是人的审美主体性的重要内核。客观世界和现实生活当中,美与丑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存在的,但并非美的东西人人都能感到美,并非丑的东西人人都觉得丑,有的甚至把两者颠倒。这种审美差异是审美情趣和审美标准不同造成的,也反映出了审美鉴赏自觉方面的问题。自觉鉴赏美是审美主体对所感知、联想和想象的美的事物自觉进行鉴别和评价的审美品质与能力。它主要“包括对审美对象的美丑的识别,还包括对审美对象的审美性质的深刻理解,还包括对审美对象的类型、形态的领悟与鉴别的程度,并能给予审美评价”。要达到自觉鉴赏美,需要一定的美学知识、文化素养和审美经验,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具有积极、健康、高尚的审美趣味。趣味是人的心灵味觉,趣味作为一种审美心理现象的表现,是指人的带有情感色彩的意向活动,是一个人的主体特征的深层表现,是由一个人的生活环境、文化修养、心理气质所决定的。一个人的欣赏趣味最能表现出他对作品的偏好和选择,当他对某作品发生兴趣,他的审美注意就表现出特别的指向和集中。因此,审美鉴赏要达到自觉的程度,必须重视审美主体趣味的培养。审美趣味具有强烈的主观性和个性体。在教学中,我们则要注意引导学生培养具有个性的审美趣味,让学生的审美主体人格得到充分发展。审美趣味既有审美偏爱,也包含着审美标准,它同时也具有社会性和客观性,教学中要把握培养趣味个性与共性的辩证关系。梁启超曾指出:“人生在幼年青年期,趣味最浓的,成天价乱碰乱迸,若不引他到高等趣味的路上,他们便非流入下等趣味不可。”学生审美趣味的取向与发展,需要积极的教育和引导。我们要把这作为语文审美教育的一个重要目的和内容,在教学中要注重组织和指导学生广泛阅读涉猎,对古今中外一些重要作家进行了解和评价,对不同体裁和不同风格的作品多做欣赏比较,积极培养学生富有个性又健康高尚的审美趣味,提高他们的审美自觉素养,不断增强其审美鉴赏能力。
  
  二、审美创造
  
  主体性语文教学的审美教育,把审美创造力的培养作为重要目标。创造美是人的审美心理、审美理想对象化的实践,语文教学中学生审美创造的体验和审美创造能力的培养,又主要通过阅读和表达两大方面的教学实践活动得以实现。
  阅读审美创造。阅读是接受,是吸收,是理解,是积淀,它是语文学习的主要方面,而审美教育之下的阅读既是美的欣赏,又是美的创造。阅读教学应该是引领学生在美的天地里倘徉,让审美创造能力得到培养。朱光潜先生指出:“世间并没有天生自在、俯拾即是的美,凡是美都要经过心灵的创造。”艺术作品的内容不能像从一个水罐倒进另一个水罐的水那样,从艺术作品转移到欣赏者的头脑中,它要由欣赏者来再造和再现。接受美学认为,读者的阅读接受并非消极被动的,而是体现读者能动性的“阐释性接受”。对于接受主体来说,任何文学文本都具有未定性,它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具有结构上的“空白”,召唤欣赏者以创造性想象去填补。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艺术的呈现和发挥,需要阅读的审美创造。作品文本呈现给读者的是一连串的语言文字组成的简化的图式和僵硬的语符,作者创造的形象和意蕴就完全隐藏或附丽于这个语符之中,读者要想通过文本感受艺术形象,就必须用自己炽热的情感和有血有肉的经验去融化语符,填充图式,重构形象,使作者的经验、情感由凝固的物化状态,重新变为流动的观念形态。这个融化、重构的过程就是审美主体的创造过程。文学语言是能带给人更多的联想和想象的语言,语言符号和形象意义之间往往具有“一”与“多”、“简”与“繁”、“实”与“虚”的关系,模糊性和多义性又是其主要审美特征,这也决定了阅读中审美创造的必要性和提供了创造空间的广阔性。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实现审美创造呢?根本的途径是鼓励和引导学生进行审美想象。康德说:“审美意象所指的是由想象力所形成的一种形象显现。”夏丏尊和叶圣陶说:“文章是无形的东西,只是白纸上的黑字,我们读了这白纸上的黑字,所以会感到悲欢,觉得人物如画者,全是想象的结果。”在阅读中要将言语符号意象化,要感受和体验作品中形象及其所传达的情感与意义,唯有展开积极而丰富的想象。想象是审美主体的情感体验,想象是审美主体创造性的自我发挥,想象是作品审美价值得以实现的桥梁。学生对作品的阅读,由于自身的情感、经验或所取角度的不同,对作品的体验和感受也会不同,对此要积极评价,要坚持鼓励和引导学生对作品的个性化解读,从而促进阅读教学中审美创造能力的培养。
  表达审美创造。语言表达主要有写作和说话两个方面,表达能力训练是语文教学中培养审美创造能力的主要途径。语言是具有无穷魅力的美的源泉,就看我们是否能创造性地运用它。晋朝的李密一篇《陈情表》,感动了晋武帝,准许他“辞不就职”;南朝的丘迟,在梁与北魏两军对峙,一场恶战一触即发之时,写出《与陈伯之书》这样一封劝降信,陈伯之读信后,竟然带领八千士兵归降于梁。从审美的角度来看,就是言辞表达的情理之美所发挥的巨大作用。语言表达之美是什么?滔滔雄辩,口若悬河是美;幽默冷峻,张弛有致是美;开门见山,明快晓畅是美;迂回委婉,曲径通幽也是美……语言表达之美真可谓千姿百态,美不胜收。语言表达交际又是伴随着人类的生存生活而发生发展,具有发生的即时性和形态的变化性,因此,语言表达也就最富于灵活性,要追求最佳的表达效果关键也在于言语生成表达的创造性。在表达训练中培养审美创造能力,首先是要激发动机和兴趣。“天底下只有一个方法可以影响人,就是提到他们的需要,并且让他们知道怎么去获得。”需要是动机兴趣之源,要引导学生充分认识表达贵在审美创造,通过开展演讲、访谈、辩论、作文自荐与互评等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让他们体验这种需要得到满足而产生的愉悦,激发创造的欲望和自觉性。其次,在阅读教学中,要用审美的眼光去分析文章的内容和写作特点,让学生从中领悟表现美、创造美的一些规律和方法。另外,还要积极鼓励和引导学生力求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在写作内容上要注重奉行回归生活世界的理念,主张学生在广阔而真实的生活世界表现自我,抒发真情实感,写出自己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思考与感悟;在表达方式上也要坚持不拘一格,注重培养个性,直至形成独特的风格,使审美创造不断达到更高的水平。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