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3期

《道士塔》的两重性

作者:崔 雁




  掩卷一想,王道士是历史罪人,也是民族悲剧的替罪羊,正如作者所言:“完全可以把愤怒的洪水向他倾泻。但是,他太卑微,太渺小,太愚昧,最大的倾泻也只是对牛弹琴,换来一个漠然的表情,让他这具无知的躯体全然肩起这笔文化重债,连我们也会觉得无聊。”
  从字里行间,我们可窥见,王道士对道教是很虔诚敬业鞠躬尽瘁的,而对敦煌文献却是愚昧无知贪婪妄为的。作者给予王道士的形象刻画和道德评价是:在民族悲剧中,王道士只是一个小丑,真正的罪魁祸首是那个封建王朝和那群贪官污吏。但是,不能因是民族的悲剧,王朝的腐败,而开脱个人的罪孽,王道士仍然被钉在了历史耻辱柱上。
  作者对斯坦因也是正反都描写的。作者写到他的冒险精神:“他们愿意变卖自己的全部家产,充作偷运一两件文物回去的路费。他们愿意吃苦,愿意冒着葬身沙漠的危险,甚至作好了被打、被杀的准备,朝这个刚刚打开的洞窟赶来。”写到他的欺骗性:“道士也曾有过犹豫,怕这样会得罪了神。解除这种犹豫十分简单,那个斯坦因就哄他说,自己十分崇拜唐僧,这次是倒溯着唐僧的脚印,从印度到中国取经来了。好,既然是洋唐僧,那就取走吧,王道士爽快地打开了门。这里不用任何外交辞令,只需要几句现编的童话。一箱子,又一箱子,一大车,又一大车。都装好了,扎紧了,吁——,车队出发了。”然后写到斯坦因的学术成功和辉煌:“斯坦因他们回到国内,受到了热烈的欢迎。他们的学术报告和探险报告,时时激起如雷的掌声。他们在叙述中常常提到古怪的王道士,让外国听众感到,从这么一个蠢人手中抢救出这笔遗产,是多么重要。他们不断暗示,是他们的长途跋涉,使敦煌文献从黑暗走向光明。”
  读到这些文字,我们可以看出斯坦因的两重身份——文物盗贼和考古学者,可以认清斯坦因的真实嘴脸,那就是披着考古学者的外衣,干着骗取文物的罪恶勾当。毫不讳言,斯坦因等汉学家在研究敦煌学上有所建树,声名显赫,但是他们显赫的声名和辉煌的学术成果中,有中华民族的累累伤痕和斑斑血迹,更有文化强盗的凿凿劣迹和滔滔罪行!
  只有讲清了人物形象和道德评价上的两重性,才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文章的主旨,准确把握人物的形象,以免让学生产生认识上的偏差、思想上的混乱,为王道士鸣冤叫屈,为斯坦因歌功颂德。
  综上所述,在教学中,我们应充分注意《道士塔》的诸多两重性。正是这些两重性使《道士塔》文风灿然,笔锋犀利,情感跌宕,耐人咀嚼。也正是这些两重性,引发了争议和腹诽。但是,我们也应看到,现在的中学生已不是过去那种只习惯欣赏“一味歌颂”和“一味批判”的文章的学生,他们思维活跃,观点新锐,接受力强,悟性快捷,只要教师讲得深,讲得透,他们是会正确欣赏《道士塔》的。
  
  崔雁,湖北省语文特级教师,现居湖北武汉。本文编校:老猛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