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4期

诗书传雅韵 美感摇曳生

作者:靳立鸿




  
  学生的阅读潜能仿佛一座富矿,藏之幽谷,无人可识,尚待鉴宝者开发,需要独具眼力者挖掘。我们应做学生阅读潜能的开发者,指导学生有选择地阅读,开启他们的智慧宝库。我们应该把学生置于一种开放、动态、多元的阅读环境,为他们提供诸多获取知识的渠道,推动他们去发现,去挖掘,构建知识系统,营造精神家园。有效的阅读指导,能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打开幽闭的心智之门,于作品阅读中参悟人格,在语言品味中挖掘诗意。
  注重文学作品的人文因素,挖掘作品包蕴的主旨美。笛卡尔说:“人是一根能思维的芦苇。”这句话深刻揭示了人类与万物的本质区别在于人有思想,有灵魂。思想支配行动,它在每个人的生命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内在的思想意识左右着人的言行举止。文学名著是人类思想的重要载体,或者说作家正是由于想把自己的思想观点倾诉出来,才通过创作文学作品,形象地呈献给读者的。
  名著蕴涵着宏富博大的思想,往往是人类探索自然奥秘和揭示客观真理的感悟凝结,或是人生经验的反思总结,或是对世俗浊流的审视批判。这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值得我们继承并加以阐发。我们不能囿于平面解读或“快餐式阅读”,应纵向剖切,读出作品的厚重和深刻。历史类作品弘扬着爱国惠民的主旋律,歌颂我们民族的砥柱中坚。战争类作品发掘人们心灵深处涵蓄的对真善美的追求,讴歌保家卫国的正义之举。爱情类作品畅想和谐美满的幸福生活,也痛斥扼杀甜蜜爱情的邪恶势力。武侠类作品宣传匡扶正义,惩恶扬善,扶危济困的善举义行。这些作品陪伴着学生成长——成长的不只是身体,更重要的是思想。因为随着思想的逐渐积淀而臻于厚实,也会使他们的人生逐渐变得充实起来。读《狂人日记》,能够读出鲁迅对吃人的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的诅咒。读巴金的《随想录》,可以读出他那种勇于直面现实,敢于自我解剖的精神。读《白痴》,能够看到陀思妥耶夫斯基对社会发展冲击人性的思考和对金钱万恶的控诉。读《安娜·卡列尼娜》,能够让人体会到“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的解剖力度。读《老人与海》,能够让人勇敢地面对失败,明白人的精神和意志不能在厄运面前屈服,因为“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这些深邃的思想像太阳的光辉照彻我们的心灵,使我们如沐春风,受益无穷。
  注重文学作品的情感因素,挖掘作品蕴涵的情感美。苏霍姆林斯基在《教育的艺术》中说:“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和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的全面智力的发展。”情感是文学作品的生命。作家因情为文,披情入境;因情生思,披情入理。学生阅读文学作品,吟咏玩味,自然会情动于中,心领神会。让学生感悟作品中蕴涵的丰富情感,培养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摒除消极萎靡的情绪,可以使学生的性情得到陶冶,灵魂得到净化,使他们从作品中获得真实的个性体验和审美享受。
  首先,通过分析作品塑造的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走近人物,感知人物的情感美。《边城》中描述了湘西淳朴厚道,善良笃信的民风,形象地描写了天保与傩送弟兄俩对翠翠真挚的感情。天保和傩送走马路时对着翠翠唱情歌,弟兄俩都爱翠翠,却没能直接从翠翠那里得到任何爱抑或不爱的信息,但傩送仍然以甜美粗犷的情歌歌唱着对生活的憧憬。老船夫深深爱着孙女,生怕在翠翠身上重现她母亲的悲剧。于是,给翠翠讲夜晚听歌的过程,给翠翠唱傩送那晚唱过的歌,翠翠才从歌词里明白了傩送对自己的情意。作者把翠翠孤独、烦乱、哀怨的情绪和对美好爱情的向往,把爷爷对孙女的体贴关怀之情,甚至甘愿为翠翠的幸福牺牲一切的善良秉性淋漓尽致地展示出来,也把翠翠及其周围人物的情感美揭示了出来。
  其次,通过透视作品富有个性化的对话和细节描写,感知人物的情感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邹忌用家人家事比喻齐之国人国事,字里行间流露出邹忌心忧国事的美好情愫。邹忌体察妻妾朋友对待自己之私情,洞悉国家全局之大义,通过三问三答,设三等奖赏以及纳谏后出现的三种喜人局面等,曲折反映了作者的治世理想。《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蔺相如“引车避匿”的细节,“先国家之急”,不计较个人恩怨的美好情感,不知使多少人倾慕称赞。
  其三,通过具有比喻象征意义的景物描写,渲染环境气氛,曲折表现人物的情感美。《荷花淀》用饱蘸激情的笔墨,描写水生嫂月下编席的情景,寄寓了热爱家乡,热爱和平生活的美好情感。用比喻象征手法描写淀中娇艳的荷花及高高挺立的荷花箭,写景寓情,烘托了抗日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其情可嘉,其义可表。古典诗词常常融情于景,借景抒情,以鲜明的意象传达内心幽微深秘的感情,使感情逐层深化,感人至深。如秦观的《如梦令》词云:“遥夜沉沉如水,风紧驿亭深闭。梦破鼠窥灯,霜送晓寒侵被。无寐,无寐,门外马嘶人起。”这首词短小精悍,用夜色如水、风紧亭闭、梦破鼠窥、霜寒侵被、马嘶人起等意象群传情达意,烘托愁绪,凸现愁情,情感细腻深沉,风格婉约柔媚,语意腾挪辗转,形象鲜明生动,洋溢着恬静清奇的婉约阴柔之美。
  注重文学作品的遣词造句特点,挖掘作品颇具张力的语言美。行走在文字的奇异风景之中,徜徉在诗行的层峦叠嶂之间,我们不难发现文学作品在遣词造句时,特别讲究情到韵至,甚至一字传情。如郑谷改齐己的 “昨夜数枝开”为“昨夜一枝开”(《早梅》),突出了骤然发现早梅的惊喜之情。凡有成就的作家,无不重视选用句式和锤炼词语。而语言文字的巧妙组合,又恰切反映了作者思想感情的丰富性,是为表达主旨服务的。在句式选用上,短句节奏明快,铿锵有力,语句短促,气韵摇曳。如苏洵《六国论》在谈到创业危难时,用短句“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以表达今日轻易送人的痛惜之情。长句节奏舒缓,曼妙含情,曲折达意,韵味别致,如惠特曼的《草叶集》。对称句整饬醒目,平仄押韵,或对比,或反衬,往往融诗情画意哲理于一炉。如《我的空中楼阁》在写小屋时说“左顾有山外青山,右盼有绿野阡陌。适于心灵散步,眼睛旅行,也就是古人说的游目骋怀”,“左顾”“右盼”言视野之广阔,“心灵散步,眼睛旅行”言心目之逍遥,把对小屋的无比喜爱之情形象地表现了出来。更多的场合,长句短句交错运用,整句散句巧妙结合,造成一种回环跌宕、一唱三叹的韵律美。
  在词语选用上,作者大多在动词形容词等词语的锤炼上痛下工夫,做到“语不惊人誓不休”。以锤炼动词为例,“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字,“云横秦岭家何在”中的“横”字,都与作者或壮或喜或悲的感情有关。古人并非钟情这些字,因为这些字静态呈现时并无特异之处,但当它与作者的主观感情和客观物象叠合并赋予它以动感时,这文字撞击作者的心灵并生出火花,便流光溢彩,灵动起来,使作者浮想联翩,情不自禁,发咏为诗,缀句为文,静态的文字便有了生命和灵魂气质。《药》中动词的运用饶有特色,康大叔递人血馒头夺钱时的一连串动作“抢”“扯”“裹”“塞”“抓”“捏”等,表现了作者对康大叔的厌恶憎恨之情。有的作品语言典雅,笔下生花,妙语连珠,以睿智的语言给人带来审美快感,如啜香茗,令人回味无穷,如《围城》。有的作品谐趣横生,幽默健朗,冷峻凄楚,以俏皮的语言使人低回嘘唏,感慨不已,如《茶馆》。总之,指导学生品味文学语言的过程,实际是过滤学生的思想尘滓,净化心灵,纯洁品格的过程。比较中品味语言,反复地咀嚼语言,不失为提高学生鉴赏水平的有效方法之一。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