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4期
《最后一课》教学案例
作者:刘宇虹
1.通过阅读课文,理解小说深刻的思想内涵,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思想的感染。
2.通过感悟课文中关键语句的含义,领会小说巧妙的艺术手法。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小说深刻的思想内涵。
2.难点:感悟课文中关键语句的含义。
教学方法:
运用“三段式阅读法”进行教学,以学生阅读、交流为主,分“自读、共读、用读”三步,在边读边议、质疑答疑的过程中,感悟课文中关键语句的含义,理解小说深刻的思想内涵,领会小说巧妙的艺术手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请想一想,在“最后”一词后面补充一个词语,你能想到什么,能想到多少,说说看。
生1:最后一片树叶。
生2:最后的晚餐
生3:最后的相遇。
生4:最后的时间。
生5:最后的微笑。
生6:最后的眼泪。
生7:最后的冲刺。
生8:最后一次演讲……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老师还想问大家,你们说的“最后……”中的“最后”,它的含义是什么呢?
生1:最难忘。生2:最珍贵。
生3:有点惋惜。生4:有些遗憾。
生5:有些悲伤。生6:印象最深……
师:太好了!同学们知道的词语还真不少呢。接下来,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隧道,回到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到法国阿尔萨斯省的一所小学校,去聆听最难忘的一堂法语课吧。
二、探究阅读:(用三段式阅读法读评课文)
1.自读:(要求:拿起笔来,默读课文,整体感知全文,把感受深的语句或有疑问的地方划出来)
[多媒体显示课文中容易读错的字]
思量(liáng) 踱(du )步 郝叟( s)
字帖(ti ) 强(qi ng)迫 祈(q )祷
2.共读:(说明:自读之后,请学生静静地思考1-2分钟,再开始共读,分两步走)
(1)小组交流:在自读课文的基础上,按四人小组交流读后感受,互相质疑答疑。(教师不可做旁观者,要参与到学生中,哪里需要就成为该小组的成员)
师:同学们,经过你们自己静静的默读以及小组内的讨论交流,我想,一定有不少同学迫不及待地想把自己读完课文后的珍贵感受说给老师和更多的同学听,或许还有一些没有解开的疑问困扰着你,那么,每组选代表发言或是毛遂自荐都可以。
生1:我们小组觉得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
师:说说看,是怎样的感人故事?
生1:普法战争期间,已经被普鲁士兵占领的法国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小镇,接到不准再教法语的通知后,当地的人们怀着沉痛和悲愤的心情,聚集在一所小学校上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故事。
生2:老师,我们组有补充,这个故事是以一个淘气顽皮的小男孩小弗郎士的口吻来讲的,也就是说,这篇课文写的是小弗郎士上最后一堂法语课之前及课中、课后的见闻和感受。
师:怎么样,大家都同意吗?老师觉得他们概括得很精练。
生3:我们小组还想补充一点。这个故事中的人们很热爱他们的语言,也很热爱他们的国家,他们不愿意做亡国奴。
师:嗯,老师也读出这一点了,大家觉得这三位小组代表的发言怎么样?是不是很棒?来,为他们鼓鼓掌!(掌声)把这三位同学的感受合起来就是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眼多媒体显示小说的主要内容?演)
师:其它小组呢?把你们的感受也说给大家听,比如:你最欣赏的地方是哪儿?或者你认为写得最精彩的语句,好,这一组的代表!
生4:我认为小说的结尾非常精彩!在最后一堂法语课结束之际,韩麦尔先生压抑着常人难以想象的悲愤,奋笔写下“法兰西万岁”两个大字,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做了一个手势,如同雕像一般,印象太深了!如果我是当时在场的一员,不管时间过去多久,我都会永远记住这一幕的,我的眼前会经常出现黑板上“法兰西万岁”这两个大字,以及韩麦尔先生那庄重、无畏、深情的形象!
师:(鼓掌)太精彩了!是吧!同学们!不仅看法很有见地,而且使用了一些给我们印象很深的词语,(生笑)如“压抑”、“常人难以想象”等。是啊,这一幕如同电影中的特写镜头,整个画面定格,韩麦尔先生这位恪尽职守、道德高尚的老师在最后的关头用自己闪光的言行给孩子们及镇上的人们以心灵的震撼,一位爱国志士的形象站立在我们面前,让每一个读者强烈地感受到这个人物外在的力度和内心的激情!
生5:(迫不及待)我很敬佩韩麦尔先生。他还说了一句话,我印象特别深,就是“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我们必须把它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师:你又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呢?
生5:我认为法语并非真的是最美的,这表现出韩麦尔先生对祖国语言的热爱与赞扬。这句话中还用了比喻。意思是说对于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们来说,牢记自己祖国的语言,就好像拿着获得解放、通向自由的钥匙一样,好像拿着战斗的武器一样,告诫人们永远不要忘记祖国的语言,民族的语言。
师:理解很深刻。同学们听了有何感想呢?的确,民族语言是一个民族的标志,如果一个民族完全丧失了自己的语言,它就几乎失去了生存的土壤。民族语言还能使民族内部产生凝聚力。人们把一个民族千百年共同生活经历中形成的语言称作“母语”,(生:汉语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母语!)对!每一个人都应该热爱自己的母语,母语对一个民族的文化和性格起到了哺育作用。所以说,对一个民族的军事占领不是真正的占领,只有使语言文化殖民化,才是真正的征服,而这,往往是最困难的。
生6:老师,我们小组有一个疑问,课文第4自然段有一句话:“又出了什么事啦?”这里为什么要用一个“又”?
师:既然你们小组讨论到这个问题,说明你们认真思考过,不妨先说说你们的理解!
生7:(和生6一组)那我说吧!我们只想到因为是动荡的时代,战乱频繁,人心惶惶,经常出事,在此之前也出过事,而且不是好事。课文中也说“最近两年来,一切坏消息都是从那里传来的”。所以小弗郎士一见到许多人围在布告牌前,立即意识到“又出事了”,很自然地用了一个“又”。只是不知道我们想清楚没有?
师:大家觉得呢?其他组同学有没有补充?
生8:除了这个意义外,我觉得这句话在课文开始不久出现,还有一种暗示的作用,或者说,预示了后来发生的事情,就是接到命令:明天起学校不准教法语,改教德语。
生9:(迫不及待)对!我同意他的看法,其实当时布告牌上发布的就是这条消息,只不过小弗郎士快迟到了,来不及看,再说他是一个淘气、顽皮、不关心国家大事的孩子。
生10:(打断生9)不对!(笑声)我只同意你的前半句话,并且我想告诉你在小说中这种暗示下文内容的写法叫做“埋伏笔”。因此,后面小弗郎士来到教室里,上的是最后一堂法语课就很自然了!但是,我反对你说小弗郎士不关心国家大事。
师:这又是为什么呢?摆摆你的理由。
生10:我们看一下课文第21自然段,有这样两处小弗郎士的内心描写: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还有: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我心里想:“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这些字帖上是韩麦尔先生亲手写的圆体字:“法兰西、阿尔萨斯”,标志着“阿尔萨斯”是“法兰西”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小弗郎士眼里,它们挂在铁杆上就像一面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说明他理解了老师的良苦用心,也说明小弗郎士是有爱国心的,当他听到屋顶上鸽子的叫声时,甚至产生了只有小孩子才有的这样的想法,实际上是对敌人的一种讽刺,含有厌恶和反抗的情感,怎么能说他不关心国家大事呢?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