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8期
温总理讲话中古典诗文的语用风格
作者:董 宁
人们都有这样的经验和体会,不少领导人物的精彩报道和感人肺腑的谈话,不少精妙绝伦的文章,在其精彩之处,往往恰到好处地引用古典诗文,使其报告、文章添色增辉,富有深刻的教育意义,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出生于教师世家的总理,从小便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特别是他热爱中国古典文学,经常博览名家诗词,对许多名家诗词都烂熟于心。为了阐明观点,论证事理,表达感情,他除了在自己的著述中能做到旁征博引,信手拈来,就是在日常的谈话中,面对不同的场合,他也能触景生情,脱口背诵出许多中国古代诗文中的名言妙句。他在这方面给我们深刻启示的意义在于:决不把引用古典诗文作为吟风弄月、舞文弄墨的工具而附庸风雅,而是本着毛泽东同志提出的“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原则,借用这些名言妙句,来表达新的时代的内容,密切为社会现实服务。
在中国古典诗词文化的宝库中,历代的优秀作家都以自己凝练、隽永的诗文作品丰富着这座宝库。千百年来他们流传下来的名篇警句,在岁月的长河中经历了大浪淘沙的严格筛选,因此岁久弥新,至今仍具有鲜活的生命和非凡的魅力,值得我们当代人认真地去学习、继承和反复吟咏、玩味。这些作家的作品,无论是在情感方面,哲理方面,还是在思维方式、表达手法等方面,对于当今社会仍有着深刻的感染、启发、借鉴意义。善于运用古典诗文中的这些警策之语、点睛之句,无疑可以起到提升语言内涵、增添思想情感、加强修辞效果和振起全篇文章的作用。
温总理讲话中古典诗文的语用风格,概括起来,具有以下三个鲜明的特点:
一、晓之以理,点点扣人心弦
温总理善于把他对现实社会中出现的问题和解决问题办法的哲学思考,通过引用蕴涵类似思想的古文中的一段话语,或是古典小说中某个人物的一段故事表达出来,这既可以起到对行文、演讲或对话主旨的烘托作用,又可以通过引用古文晓之以理,充分调动读者、听众或采访者开动脑筋,发挥主观能动性,从中体味到无穷的言外之意,从而收到扣人心弦的效果。细细查阅和品味温总理引用的古典诗文,笔者发现他借用最多的往往是古人的一些思想观念,他根据现实社会的需要,巧妙地加以运用并融入新的内涵,用它们来阐述中国共产党和我国政府的对内对外方针政策。
如2003年3月18日在新一届国务院领导的首次中外记者招待会上,温总理自陈履政风格,便引用了《孟子·告子下》中的话“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快乐足以使人死亡。孟子在全篇中以舜帝、傅说、胶鬲、管仲、孙叔敖、百里奚等六人为例证,告诉人要取得“大任”的成功,就必须经受痛苦的磨炼。温总理引用上述8个字的原话是这样说的:“政府现在的全部工作都是在前任的基础上开始的。前人给我们奠定了很好的基础,但是摆在我们面前还有许多困难和问题,还要我们继续进行开创性的工作。要居安思危,有备无患。”在当今社会急剧转型的时代,不少人忌讳、厌恶“忧患”,满脑子想到的只是呼唤和享受“安乐”。总理引用这句话意味深长,一个国家的领导人时时牢记这句话,并将它贯穿于自己的履政实践中,为我们树立了忧国忧民、勤政为民的卓越风范。
又如2004年3月14日在中外记者招待会上,温总理引用《管子·形势解》中“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的一段话,把社会主义比作是“大海”和“高山”。管子是春秋时期齐国著名的政治家,他说的这段话的意思是:“海不拒绝点滴的水,因而能使自己这样浩瀚;山不拒绝一土一石,因而能使自己这样崇高。”这段富有深刻哲理的古训告诫人们,要有大学问,成大器,就要虚怀若谷,好学不倦,博采众长,兼收并蓄;同时告诫治国安邦者,要富国强兵,治国平天下,就要有长远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善于借鉴历史,学习邻邦,师人之长,力戒骄傲自满、故步自封、排他排外,这样才能发展壮大自己。总理用新鲜、生动、摆脱俗套的语言和方式,向世界特别是向西方世界介绍了什么是社会主义,什么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在的中国是什么样的国家,我们正在建设的社会主义之所以充满生机和活力,是因为我们立足国情,大胆推进改革开放,勇于吸收人类一切优秀的文明成果来充实自己的结果。
二、动之以情,字字感人肺腑
英雄有泪不轻弹。真情的流泪,不但不会影响领导人的形象,反而更加增进人民对领导人的热爱,也赢得了民心、民意。有人情味的干部才是好干部,有人情味的领导才可能真正走进百姓的心,才会真心实意地关心民众疾苦,与他们共命运、同呼吸。在中国古典诗文作品中有许多精妙的语言,令人动情,它们如一块块烂漫的云锦,闪耀着作者智慧的光芒,如选择运用恰当,尤其长于抒情达意。温总理是性情中人,访问讲话之中动情之处还曾流下过泪水。鲁迅诗云:“无情未必真豪杰。”面对民生疾苦,情动于衷,自然会发之于外。不压抑自己的情感,正是我们的领导人爱民、亲民、富有人情味的表现。领导人的真情流露,实际上体现了一种坦诚的赤子之心的情怀,展示了领导人作为普通人情感丰富的一面,拉近了领导人与人民大众的距离,同时也使他们的形象变得更加真实、丰满、生动,散发着人格的魅力。从另一方面来说,不忌讳流泪,也是一种人文情怀的表现,它体现了一种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会更加坚定他们以民为本、执政为民的信念。
温总理曾说:“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正因为他拥有这样的真情,所以他在2008年“两会”期间回答记者提问时,非常自然地引用唐代诗人孟郊《游子吟》中“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诗句,来表达新一届领导人淳朴的报国安民之心。在他的心目中,各级领导干部都是人民的公仆,如同“寸草”,而人民则如同“春阳”,两者的关系就像儿子与母亲,骨肉相连,血脉相通。而与责任感、使命感同存的是主见、果断与自信。温总理曾在一次经济学家的座谈会上无比坚定地强调:“我有主心骨,不会动摇”。有了领导人流露真情的人情味,有了“我有主心骨”式的自信,我们的国家就没有迈不过的坎,就没有战胜不了的艰难困苦,就没有富强不起来的理由!
温总理始终把民众的冷暖疾苦挂在心上,访美期间,在哈佛大学商学院发表演讲时,他引用了清代诗人郑板桥《潍县署中呈年伯包大中丞括》中的诗句:“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演讲中,他还说:作为中国的总理,每念及还有3000万农民同胞没有解决温饱,还有2300万领取最低生活保障金的城镇人口,还有6000万需要社会帮助的残疾人,就会忧心如焚,寝食难安。2007年秋天,他在视察陕西灾区深入第一线时,又引用了唐代诗人白居易《新制绫袄成感而有咏》中的诗句:“心中为念农桑苦,耳里如闻饥冻声。”谆谆告诫当地负责人,要大家时时惦记百姓的疾苦,为人民办实事。总之,他的一言一行都凝聚在一个“情”字上,深切地表达了总理对人民的由衷关怀之情。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