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1期
语文课堂阅读的有效性教学新探
作者:叶国炎
踏踏实实地实施新课程是时代的必然要求,是语文教学的必然趋势。为了提高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有效性,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两个层面入手。
一、巧妙预设,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预设就是教师对一堂课的事前准备。如今时代的主流是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然而在我们大谈生成的时候,我们一定也不能忽略了预设,有效的生成需要恰当的预设。高质量的预设有利于教师从整体上把握教学过程,使教学能有序地展开,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活动效率。它是教师发挥组织者作用的重要保证。我认为预设可以从下列方面入手。
(一)注重实效,精心建构
一味追求“时髦式”教学,不是新课改追求的课堂教学。一篇课文怎样教,才能提高效率?不可能有一成不变的固定方法,它要因教材而异,因学生而异。只有认真的研读具体文本,设计出符合语文学科基本规律和学生认知基本规律的教学方案,才可能提高课堂效率。
在进行课堂教学之前,教学方案的设计极为重要。设计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效果。一份好的教学设计实施于课堂教学时,可以使学生枯燥无味的学习变得轻松愉快,在不知不觉中掌握知识,提高语文素养。只有在上课前,认真研读文本,想方设法,反复推敲,大胆创新地设计,才可能在课堂上省时省力完成教学任务。
例如,《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篇课文至少要完成的教学目的:1、了解新闻的特点和结构;2、体会本文语言简明、准确的特点;3、了解渡江战役的经过,接受革命教育。在短短的一课时内,既要教这篇课文本身的内容和形式,又要教有关新闻的一系列基础知识,的确是时间紧、任务重。怎样才能把课文内容的把握和知识训练巧妙的结合呢?我设计了用三种方式表述课文内容的方法:1、用一句话或短语;2、用一小段话;3、用一大段话或几小段话说出这则新闻内容。提出问题后,然后引导学生阅读感知文本,经过思考,学生都能发现用一句话或一个短语,最简洁、最鲜明地表述内容的就是新闻“标题”。用一小段话,简要地、概括的报导内容的,在新闻的开头部分,就是新闻“导语”。用一大段话或几小段话,具体地、翔实报道内容的就是新闻“主体”。通过这样精心设计,不仅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而且把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感知和文体知识的学习合二为一,使教学过程由复杂变得简单,从而提高了教学效率。
(二)去粗取精,有的放矢
设计,既要“深入”,也应该“浅出”,把繁琐复杂的语文教学内容以简单明了的形式呈现给学生,从课文中找准切入口。如教学孙犁的《芦花荡》一课时,我单刀直入,紧扣“老头子”的三“不怕”,让学生以特写镜头式地看到他的好爱面子,过分自信的性格特征。《伟大的悲剧》是一篇非常感人的文章。由于篇幅思想内涵较深,很容易弄得拖沓。教学中我们可以抓住“文眼”——“悲”和“伟大”,悲剧的故事为什么蕴涵“伟大”的话题?引导学生结合课文从不同方面深入研究,与文本进行有效对话。
当然有的知识点思维价值和情感价值比较丰富,这就需要挖深挖透。要根据知识的不同特点来整合思路。叶圣陶先生早就说过:“语文这一门课是学习运用语言的本领的。”聚焦一点,以小见大,让“一滴水珠折射出太阳的光辉”。切莫本末倒置,更不能“缘木求鱼”,丧失语文的本真。正是由于教学设计的简约,提炼教学主线,教师才能抛开束缚,突出文章的重点,这正是所谓的“深入浅出、以少胜多”。“没有去粗取精,哪有标新立异”。整个教学活动,只有通过这样的精心设计,追求课堂教学的简约,才是提高课堂有效性的前提。
(三)还原本真,紧扣学科
语文就要“学语习文”,注意目标确定的语文性,即围绕“三个维度目标”(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来设计教学内容。要扬弃一些关于“非语文”的东西,把多维深刻的语文内容呈现给学生,真正做到“语文姓语”,不要以为“语文课堂是个筐,什么都能往里装”,警惕语文教学“种了人家的田,荒了自家的园”!
比如《奇妙的克隆》不能把目光着眼于何为“克隆”以及它的发展史,否则就成了生物课了;《恐龙无处不在》《被压扁的沙子》也千万不能专注于探究恐龙如何灭绝的原因。教学中尽量排除一些形式的、无休止的、不必要的、闲散的东西,最大限度地追求课堂教学内容的恰当性并使它得到最优化地突出。
二、优化课堂,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开渠引水,画龙点睛
古人云:“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而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活”是切实提高语文教学效益的必要保证。比如教学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文中充斥着“我”父母的拜金主义,不说小小年纪的“我”心灵受到强烈震撼,从另一个层面来说,因落魄而无颜返家的于勒却被兄嫂当作瘟疫一样避开是很凄惨的。于是我在最后总结时特意引来“活水”——歌曲《我想有个家》来作为背景音乐,从而营造一股浓烈的渴望:渴望家的温暖,渴望父母兄嫂之间的亲情,渴望人与人之间的真爱!整个情境让学生得到充分体验的同时,也让他们唏嘘不已。如此情境,学生理解文意挡也挡不住,对拜金主义自私和冷酷,让亲骨肉变成陌路人的悲惨现实理解得更加深刻,这样无疑就提高了课堂效率。
(二)引导点拨,柳暗花明
新课程的实施,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得以调动是提高效率最有力的保证。坚决反对“满堂灌”的行为,更要防止教师的不作为。无论是语言的教学,还是情感价值观的引导,如果教师存在与不存在都一个样,那么,这种“课堂”就往往是低效或无效的。
有种认识叫“教师是教学活动的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