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2期

论语文教学的有效拓展

作者:侯修平

的语言,领略语文的魅力。
  (1)改写句子,启发拓展。《雨霖铃》里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一句,被称为“千古俊句”,但如果仅仅堆砌联想丰富、情感深沉、情景交融之类的词语,这无疑离赏析名句的要求相去甚远。我们可以这样品味:首先改动一词:“今宵酒醒何处?芳草地晓风残月。”然后讨论明确:“芳草”是美好事物的象征,苏轼词有“天涯何处无芳草”之句。这一意象与感伤情人离别的情境难以契合。改句似乎在暗示:刚别心上人,又欲觅新欢。“杨柳岸”就不同了,“柳”谐音“留”,恋人形影挥之难去,凄凄别情注入“杨柳”二字,对恋人依依不舍的眷恋尽在此中。“杨柳岸”是词人想见之景,古典诗词中,“杨柳”的确是有特定内涵的意象。“年年柳色,灞陵伤别”,自灞陵折柳的故事产生以后,杨柳和离别便联系在一起。“客舍青青柳色新”“羌笛何须怨杨柳”“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这都是大家熟知的以柳衬情的名句。“杨柳岸”一词浸透着一种“伤离别”的凄清冷落之情。
  (2)运用联想,进行拓展。欣赏李清照的《醉花阴》“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句,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联想重阳节的诗句,来理解景中寓含的相思之愁、孤独冷清之感。重阳节与家人或朋友相聚一起赏菊饮酒、插茱萸登高的习俗,在古代很盛行。唐代孟浩然的《过故人庄》尾联写道:“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中,表现得更为清楚:“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莱萸少一人。”重阳节到来之时,这自然会使词人联想到往日家人团聚,共度美好时光的欢乐情景,往日欢乐情景与眼前孤独寂寞的情景相对照,更使词人倍增相思之苦;重阳佳节,孤零零地在纱帐中,自然辗转反侧,难以入睡,秋夜凉风袭来,不禁又使词人增加一层冷清之感。
  (3)运用对比,进行拓展。讲解《我的空中楼阁》开头句“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可以引用王观的《卜算子》“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与其比较。
  讲解《药》“老栓也向那边看,却只见一堆人的后背;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可以引用“春江水暖鸭先知”与其比较。
  讲解《药》“路的左边,都埋着死刑和瘐毙的人,右边是穷人的丛冢。两面都已埋到层层叠叠,宛然阔人家里祝寿时的馒头”,可以引用《狂人日记》“吃人的历史”与其比较。
  在教学中适时拓展,可以使学生开阔思路,准确地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课堂也会异彩纷呈。课文是一道风景,充满着天光云影的美丽,但要挖掘它,需要教师独具慧眼,捕捉契机,适时拓展,但愿我们都能领略语文的满目风光。
  侯修平,语文教师,现居湖北安陆。
  
  本文编校:程晓毅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