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2期

把中学语文教材插图用起来

作者:高志刚




  案例四:在教授《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文时,我提示学生看插图(九年级下,P184),要求学生结合本文知识和杜甫生平,对插图展开合理想象,讨论社甫仰室长叹时的心情。
  学生讨论后的答案是这样的:
  生1:他在为自己的屋破又遭夜雨的痛苦境遇而感慨。
  生2:他在企求夜雨早点停歇,漫漫长夜快早些过去。
  生3:因为杜甫是个心系天下苍生的人,此时他应该既是为自己的境遇而悲苦,也为和他一样的穷苦百姓而悲苦。
  生4:杜甫写作该诗时,已是晚年,他或许也在为自己的年老体衰、报国无门而哀叹。
  生5:杜甫从来是个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爱国诗人,当时面临安史之乱,他的仰室长叹不可能为自己,应该是为动荡不安曲唐王朝。
  生6:杜甫流寓成都,时局艰难,长夜难眠,此时的他应该也在为思念家乡亲人而哀伤。
  学生的发言,大大丰厚了文本本身想要表达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主题,使更多的学生开阔了眼界,让学生的思维超越了文本的界限。借助插图,教师为学生提供的这个平台,不是游离文本之外的附加物,而是对课文内容的有机延伸。由插图展开的联想或讨论,升华并拓宽了文章的内涵,也激活、深化了学生的思维,学生真正走进了人物的心灵,语文教学也有了活力和深度。
  5.借助插图,创新文本
  案例五:请结合《钱塘湖春行》一诗的内容和插图(八年级上,P148),用优美的语言把诗歌表现的美景展现出来。
  案例五要求学生对诗歌内容及图画所表现出来的景色和意境重新演绎。这个要求不能简单等同于把诗歌内容翻译出来。这个重新演绎的过程,需要加入修辞手法,融入大量的情感性词语,对于部分语句还要作适合的联想或想象。这个再创造过程,包含了想象力、语言逻辑能力和表达能力的训练。
  案例六:面对蜿蜒的万里长城(八年级上,P1彩图),假如请你为奥运观光的游客作介绍,你该怎么说?
  案例七:请结合《藤野先生》一文的介绍,为悬挂在鲁迅先生纪念馆的藤野先生的图像(九年级下P2彩图)配一段文字。
  说话能力和写作能力是一个不可分的整体。对中学生而言,无论是说话能力还是写作能力的培养要求,已经远不是小学阶段言通句顺的那般简单了。案例六和案例七涉及的文本创新之处,在于把静态的图画变为动态的交流和写作,以此来训练学生在语言、观点、情感及材料等方面的表达和筛选能力。
  总之,一个好的教师,总是试着从各个方面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事实上,插图虽小却大有用处。它不是一根不起眼的鸡肋,而是一碗飘着浓浓香味的鸡汤。只要教师在教学时能像对待文字那样去精心教学,巧妙利用,就能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更有滋味,更富韵味。
  高志刚,语文教师,现居江苏连云港。
  
  本文编校:王玲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