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2期

把中学语文教材插图用起来

作者:高志刚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插图色彩鲜艳、生动活泼,极具吸引力和感染力,能拉近学生与文本、与历史的时空距离。语文老师充分利用和挖掘这一教育资源开展多项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语言、想象等诸多能力,使课堂活力四射,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然而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教材插图使用率却非常低,辅助教学的功效远没有实现。“务实”的老师和学生往往对文本中的插图视而不见,简单的把插图理解为装饰;即使偶有教师注意到插图的使用,也仅仅是蜻蜒点水,浅尝辄止,并没有对插图进行必要的挖掘,更谈不上对插图背后的信息进行有效的拓展。在中学教材中,插图似乎已由“鸡汤”变为一根“鸡肋”。
  1.就教师而言,中学语文老师更看重培养学生的分析与理解能力。他们把过多的精力集中在课文的分析和指导上,因而常常忽视插图的作用。其实对绝大部分中学语文教师而言,还远不是忽视的问题,更多的是轻视的问题。功利化倾向让诸多老师往往是为考点而教学,既然插图本身难作为考点,便谈不上对插图的使用进行研究。另外,多媒体的大量使用,无疑也从形式上替代了插图。
  2.就学生而言,中学生心理趋向成熟,理性逐渐取代感性,莫说是对插图开始不感兴趣,就是色彩缤纷的网络对其都不能产生太大的反应。插图在学生眼里成了一页可有可无的点缀品。这种变化很正常,但也反映出中学生兴趣转移的极端性。他们企图用轻视或拒绝过去来体现成熟和理性。而这恰恰暴露了中学生的不成熟心理。
  3.就插图本身而言,中学语文教材的插图多为黑白两色的粗线条勾勒图,远不如小学教材丰富多彩。这也许是编者本身已经注意到中学生的心理和兴趣变化,所以不再使用高投入的彩图,但这无形中也便降低了插图的地位,给老师和学生对插图的忽略使用提供了视觉依据。当然,插图本身仅是客观因素,如何充分利用好插图资源,关键还在老师和学生。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既然插图是教材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教师便不可忽视这一教学资源。鲁迅先生曾说:“书籍的画,原意是在装饰书籍,增加读者的兴趣的,但那力量,能补助文字之所不及,所以是一种宣传画。”一语中的,文本中的插图对于延伸文字内容大有裨益,对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那么,中学阶段,究竟从哪些方面挖掘插图资源并进行适合中学课堂的教学?
  1.借助插图,导入文本
  案例一:在教授《给我的孩子们》一文时,我这样导入:“请同学们先观察一下书中的两幅插图(九年级下,P133、134),一幅是孩子把父母的扇子当车轱辘,一幅是孩子把父母的鞋拿去给板凳‘穿’。幼稚的我们总会有许多新鲜的想法和做法,充实了我们的童年,也快乐了我们的父母。同学们结合这图画,说说自己的童年趣事。”
  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两幅插图让学生感同身受,迅速勾起自己对童年的记忆。这堂课从一开始,学生们便积极发言,气氛非常活跃。巧借插图,导入新课,拉近了学生与文本、与生活的距离,既调动了学生的情感和表达的欲望,又为学生的说话搭建了平台。
  2.借助插图,链接文本
  案例二:《岳阳楼记》第2-4段是描写洞庭湖美景的段落。
  师:请同学们欣赏插图(九年级上,p4彩图),描述一下你所看到的景色。
  生:远处的山脉若隐若现,湖面广阔无垠,有点点白帆驶过,眼前的岳阳楼坐拥在一片翠绿之中。
  师:这幅图展现的景色如果用文章中的语言来描述,是哪几句?湖面上的白帆是什么船?湖中有鱼吗?
  生1: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
  生2: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渔歌互答,此乐何极。
  师:能不能用四字短语来表现眼前的这幅图?
  生1:烟波浩渺、湖光山色、山水相拥。
  生2:百舸争流、水天一色、绿水青山。
  师:看到这幅图景,同学们有什么感受?同学们还知道描写洞庭湖的其他诗句吗?
  生:……
  由欣赏图片而引出一系列的问题,顺其自然的把图和文链接到了一起。学生在老师的链接提问中把握了文本的内容,领略了春和景明时的洞庭美景,进入了文章创设的意境:同时,问题拓展还训练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和感受能力。插图是静止的,无声的,但作为课文内容的体现,只要教师链接得当,课文插图就“括”起来了。而同时,“活”起来的插图又会帮助学生更深刻的理解文本内容。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3.借助插图,活化文本
  案例三:《背影》一文的插图(八年级上,P95)是穿着长袍的父亲正在铁路边努力攀爬站台,表现的是为儿子买橘子的情节,这也是该文感人至深的地方。在带领学生阅读父亲攀爬站台情节后,我提出了这样的疑问:
  师:为什么文章要选择父亲攀爬站台这个情节作为插图?说说看过之后的感想?
  生1:父亲为儿子如此辛苦的买橘子,表现了父子情深。
  生2:父亲虽然年老体衰,行动不便,但为了儿子,他冒着危险给儿子买橘子,儿子终身难忘,也是最让读者感动的地方。
  生3:我觉得只能表现父亲对儿子的爱,看不出儿子对父亲的关心。父亲既然年纪那么大了,儿子为什么不阻止父亲至少也该提醒一下父亲过铁路时要小心,而儿子此时却还想着流泪被别人看见。
  生4:我觉得父亲的做法也欠妥。他的爱子之情可以理解,但穿越铁路,攀爬站台这一行为是不允许的,在今天更是违法的。
  生5:我觉得文章贵在真实,虽然父亲攀爬铁路的行为有待商讨,即使在今天看来是不对的,那也是真实的。真实的力量最感人。
  师:同学们的回答都很好,思考的角度非常广。看待同一件事情,我们往往能得出不一样的结论,这就告诉我们,生活中许多事情,我们要学会换位思考,要能够多角度的分析问题。但是,就本文而言,老师还是觉得父亲的一系列动作描写,更真实饱满的表现了一位爱子情深的父亲形象。
  这个借助插图而引出的问题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思维空前活跃,在辩论、讨论中把握了文本的主题,也学会了辩证的看待问题,理解更有深度和广度,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观点,真正把“探究、质疑”型学习理念落到了实处。学生信文本又不唯文本,学会了批判地接受。而对于教师而言,在活化问题的同时,又注意文本的价值取向,放得开又收得拢,教师在课堂中“主导”的作用得到发挥,吸引住学生的同时,又把学生活化成一个个有自己思考的个性学生。
  4.借助插图,升华文本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