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2期

《游褒禅山记》传统文化教学探微

作者:彭乐心 谢军蓉

见了他们这种思想火花的闪烁。
  “深思慎取”是该游记对传统文人思想的集中体现。
  文中“深思”,首先体现在作者治学的认真上。“华为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质疑山的命名,并在现有条件下进行客观合理的推测,这是一种严谨的治学态度。其次,作者游洞后,并未就此作罢,而能去反思自己的行为,“三省乎己”,及时客观地总结经验教训。这是对自己的严格要求,是一种积极负责的人生态度。
  这里的“深思”,反映了传统的“内美”思想,是“修身”理想的具体体现。他们在个人生活问题上,不是去怨天尤人,推脱于客观原因,而是反观自身,走向自我内心深处的反省,通过内省达到内美,提高自我修养。这种内省内美型的传统个人修为方式,今天,同样值得我们“深思”。
  面对人生,面对生活,作者“深思”之后,便是“慎取”。“尽吾志也,可以无悔矣”,是“慎取”的具体表现。
  首先是人生目标的“慎取”。作者认为,洞景之中,有“奇伟、瑰怪、非常之观”。人生亦如此,也有灿烂的前景,有事业成功的壮观。作者强调“吾志”当存“险远”,要选择远大的人生目标,要有所作为,有所贡献,而不是目光短浅,随波逐流。“随以止”的结果,只能成为平庸的“众”人,会悔之晚矣。这种志存高远的理想,正吻合了传统儒家的个人理想。
  其次是行为过程的“慎取”。作者认为,“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入之愈深,其觅愈奇”。强调见“奇”,就要“人”,要“尽”,不是“随”,不是等,而是迎难而进,积极行动。即使途中有险阻,有艰难,也不可半途而废,而仍要有勇气,有信心,有毅力,有克服困难的眼力,坚持不懈,去尽力而为之。只有这样,才能欣赏到“险峰”的“无限风光”。这也吻合了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是传统的文人心态。
  再次是奋斗结果的“慎取”。作者认为,在实现理想的途中,会有艰险,或“力不足”,或“无物以相之”。但只要“尽吾志”了,也就“无悔”了。奋斗了,努力过,达到目的,当然理想,实在达不到目的,也能坦然面对,无悔于心,无愧于人。王安石的人生高峰,当是其在朝为相,他为推动国家进步发展,力排保守势力的阻挠,坚决推行改革变法新政,尽管后来失败了,但在他却是“尽志”而“不悔”的。因为他用自己的行动,勇敢地践行了自己的理想,经历了一次生命的挑战,挑战了自我,体现了人的价值。这样的失败,哪怕是牺牲生命,也是有意义的,正如“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把有限的生命延续成了无限的精神,而精神是不朽的。
  王安石这样说,也这样做了。他的治学,深思严谨;他的人生,理想远大,奋斗执着;他的为政,尽忠为国,无畏无悔。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重视个人修养的提高,追求人格完善的同时,又力求个人价值的最大化,即把国家民生当作己任,将个人目标与社会理想有机结合,力求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以此来显现个人的价值;为了实现这种社会化的个人价值,又能义无反顾,去奋斗牺牲。这是一种对个人生命和社会发展的高度责任意识,是传统文化思想的“修身”与“治国”理想紧密结合的具体实践。今天,我们该树立怎样的人生观、价值观,值得我们“深思慎取”。
  《游褒禅山记》看似一篇简短的散文,其中却隐含了丰富的文化内容。引导学生解析字词句,了解古今汉语语言习惯,认识语言运用规律,这是求真;借助形象思维,引导学生找寻物象,赏析意境,探索物外之意。象外之境,真正理解作品,这是审美;引导学生认识作者,志存高远,将个人理想社会化,实现个人理想的同时,也为社会创造财富,这是向善。追求真善美,是我们民族的优良文化传统。在教学中,随文就篇,精选切入点,质疑、讨论、探索,“细雨湿衣看不见”似的渗透传统文化教育。让学生自然地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逐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自觉地传承和发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并最终实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目标。
  彭乐心,谢军蓉,语文教师,现居湖北京山。
  
  本文编校:剑男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