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2期

语文教学中的语感与文感

作者:胡义华

“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阅读及阅读教学就不能收到应有的效果,对文本的感知能力即阅读能力也不可能真正形成。
  第三,要遵循“多元有界”的文本解读原则。解读文本的思维空间无比广阔,读者可以在“文本——作者——世界——自我”四个空间自由驰骋,多元解读。但“多元解读不是无限的,而是有限的。不是无界的,而是有界的,这个‘界’就是文本语境。就是文本的客观意义。在肯定文本解读的主观差异性的同时必须坚持文本解读的客观统一性”。脱离文本语境胡思乱想绝不是科学的解读文本的方法,不可能“提高阅读质量”。教学中,老师应引导学生在思考“文本究竟说了什么”这个问题上多下功夫,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有理有据的思维习惯。
  第四,要有一定的速度。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感悟,并不是要求学生“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必须讲求速度,以期形成“敏锐的文感”。而怎样的速度才算“敏锐”,目前还没有统一的标准。我们可借鉴高考语文答题速度作为参考。
  大小现代文阅读速度每分钟平均75字(文言文57字)。按这个要求,我们的学生高三毕业时应该在45分钟的课堂上从整体上把握3400字文章的主要内容,清楚地知道“文本究竟说了什么”。
  第五,要注意文本的类型。“不同类型文本的阅读指导应该有所侧重”。散文、小说、诗歌、剧本、传记、访谈、新闻稿、论说文、应用文……各有各的体裁特点、布局方法或表意规律。掌握这些特点、方法或规律有助于学生迅速从整体上把握文本的思想内容,提高阅读效率。因而该讲的文体知识一定本着“精要”“有用”的原则讲解到位,只是不能繁杂。我们也不应再在文体教学要不要淡化这个问题上争论不休。
  第六,要重视对名家名篇的背诵。据说,著名作家巴金十二三岁时,就背会几部书了,其中包括《古文观止》。后来他谈到自己的散文创作时说:现在有200多篇文章储蓄在我的脑子里面了。虽然我对其中的任何一篇都没有好好地研究过,但是这么具体的东西至少可以使我明白所谓“文章”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可以使我明白文章并非神秘不可思议,它也是有条有理、顺着我们思路连上来的。这说明适当的背诵与“观其大略”的泛读一样,也可以促进学生文感的形成。
  第七,要兼顾语感的培养。语感既然是文感形成的基础或前提之一,那么培养文感的同时就必须兼顾语感的培养。该正的音要正,该记的词要记,该品味的句子要仔细品味。文言文及文学作品尤应如此。但培养语感不是阅读文章的唯一任务,也不是中学阅读教学的主要目标。在中学阶段,培养语感应该为培养文感服务;要始终把握文感为主语感为辅、年级越高越要突出文感这样一个方向。
  胡义华,语文教师,现居江苏淮安。
  
  本文编校:洪鸣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