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2期

语文学习往事谈

作者:胡明扬




  
  诗词歌赋不仅是陶冶性情而已
  
  后来我们全家迁至上海,我上了中学。由于私塾教育的影响,我醉心于古典诗词歌赋,别的功课都不放在心上。我还在附近浦东大楼的中华职业教学社办的冠宇国文专修学校上夜校,每周两个晚上,每次两课时,每周有一次作文,当然规定是文言文。晚上的时间我都拿来阅读和背诵古诗词和古文选,《唐诗三百首》和《古文观止》基本上都背熟了,同时也学着乱写。1941年我是一个初中二年级的学生,16岁的孩子,写了这么一首旧体诗:
  狂风急雨不胜寒,万里关山泪不干。
  千里相思难入梦,何时重睹月婵娟。
  这首诗稚嫩粗疏,还有一个“娟”字出韵,但是却表达了一个中国少年在敌伪统治下渴望自由的心情。可见,旧体诗也一样可以表达现代人的思想。旧体诗的好处是容易背诵、记忆,因而容易保存。如果是长篇大论的文章,在那个年代不容易隐藏,时间长了,也早就忘了。但是写旧体诗受平仄和格律的限制,常常要苦思冥想地换字,这就迫使我不得不经常动员全部同义的词汇来应付,但这样也锻炼了我的写作能力。
  当时家庭经济条件不好,不能买书就借书来抄,所以不少时间就花在抄书上。买一些毛边纸,用毛笔抄写,抄完了自己用线装订。抄书对于学习来说有很多好处,尽管花时间。
  
  做读书笔记好处说不完
  
  到了高中我的兴趣开始转向现代文学。我从浦东大楼的图书馆每天借一本书,一天看完,明天再换一本。我从五四时期的作品读起,胡适、鲁迅、郭沫若、郁达夫、冰心、卢隐、巴金、丁玲、沈从文、曹禺等。接着我的兴趣更广泛了,开始阅读翻译作品,特别是俄国小说的翻译作品。不久我又开始阅读各种文学史,甚至逻辑学、伦理学、哲学等杂书,包括艾思奇的《大众哲学》,还有数理逻辑。数理逻辑当然看不懂,不过还是借来看了。现代作品不存在背诵问题,我开始了另一种读书法,就是做读书笔记。我的办法是看完一本书,把书放在一边,凭记忆写一篇五百字左右的读书笔记,把主要的内容记下来,记不住的时候就翻一翻手头的书。我在中学时代一共写了一百多篇这样的读书笔记。开始时仅仅是为了“立此存照”,没有别的目的,可是笔记做多了,我发现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大大提高了,概括提炼的能力提高了,以后看书看得更快了,一看就能抓住要点,甚至看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也加强了。现在回想起来,这一时期的杂学和做笔记的锻炼对我的语文学习影响最大。读了中国的和外国的不少小说、散文和诗歌,使我对社会和人生有了更多的了解,也就是从阅读中获得了不少间接的生活经验;杂学则扩大了我的知识面;而五四时期的作品和俄国革命前的文学作品可以说为我最终走上革命道路打下了思想基础。
  学习语文的传统办法就是多读,多写,也就是实践,实践,再实践,因为毕竟学的是母语;如果把重点放在语文知识上,就像学骑自行车而大学摩擦和平衡的物理学理论,那恐怕是永远学不会的。相反,多摔几跤,多骑几次也就慢慢会了。
  我自己是这样学习语文的,效果如何,路子对不对,自己说了不算数,还要他人来检验、评说。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