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期

校园文学月报

作者:佚名




  校长寄语:
  
  亲爱的同学:拿起你的笔,写下你的笑、你的忧、你的苦、你的乐……让生活在这里定格,让心灵在这里碰撞,让激情在这里飞扬,让一切爱好文学的人都能在这里找到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小草文学》会因有你的文章而更加精彩,小草文学社的未来会因你的存在而成为一个文字灿烂荟萃的地方。
  ——校长 王志勇
  
  素质教育的摇篮文学新秀的绿洲
  ——江苏徐州一中小草文学社
  
  作为学校素质教育窗口的小草文学社成立于1984年,现有在校社员318人,王志勇任顾问,张颖震任指导教师,陈焕文任社长。
  小草文学社本着“为人、为文、为情,以心为文,兼怀天下”的宗旨,始终如一地追求青春的价值,追求至上至美,不断完善自我,超越自我,战胜自我。
  二十多年来,小草文学社培养了一批批酷爱文学的少年,他们从此与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在全国中学生文学社团评比中,小草文学社多次被评为优秀文学社团,徐州一中也多次被评为全国中学生文学社团活动示范单位。
  世纪之交,小草文学社在网络上也找到了一片属于它的绿地(http://xc21.126.com),我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片绿色将更加充盈。
  
  就是那一只蝴蝶
  小草文学社李辰遥
  
  一只巴西丛林里的蝴蝶挥舞一下翅膀,便可以在德克萨斯州引起一场飓风。1960年洛伦兹的“蝴蝶效应”使整个世界对这柔弱的生灵有了崭新的认识。在时隔四十余年的今天,当我们仰望浩无疆界的苍穹时,当我们在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面前感到无所适从时,当我们面对自己的渺小而心中忐忑时,当我们试图逃避时间和空间的浩荡缥缈时,我们的心中可曾飞过那只让世界为之动容的蝴蝶呢?
  其实,你就是那只蝴蝶,你的举手投足都足以在历史的轮盘上镌下属于你的不朽的传奇。
  或许有人又要抱怨这些太过玄虚,毕竟渺小的我们又如何能拥有撼动河山的臂膀呢?可是我们的确拥有这种力量,我们就是上帝,可以让天下因我们而卓尔不群。屈原的“吾将上下而求索”,是楚辞的韵律在历史的殿堂中绕梁不绝;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使宋时的明月分外豁亮而多情;李白的“直挂云帆济沧海”,为绸缎般的大唐河山平添了几分剑锋上的豪情与杯盏中的无垠;谭嗣同的“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给大清佝偻的躯干撑起几根铮铮铁骨。就形体上来说,他们和我们一样也只是渺小的一个人,但他们却把自己镶进了一个时代,一个王朝。
  挺起胸膛,笑面奔泻的历史洪流,让湍急的洪流在自己身上撞起滔天的浪头。或许礁石会因为渺小而被世人所淡忘,但他溅起的浪头将永远被天地所铭记。
  难道还有人敢说我们渺小吗?还有人会断言我们只会成为时光滩涂上的沙砾吗?不会,决不会。所以,不必为我们形体上的渺小而犹豫不决,更不必为我们在自然界面前的卑微而自暴自弃。只要我们昂起头,挺起胸,雄赳赳气昂昂地在世上走一遭,用高昂的头颅和坚定的臂膀勇敢地面对世界,接受一切挑战,我们就定能在生命的泥泞中留下自己的脚印,而我们身后,也有无数和我们一样伟大的生命在奋然前行,这种宏大与不朽,必将撼动整个苍穹。
  请别忘记你就是那只蝴蝶,你的翅膀下,是广袤而开朗的天地!
  【指导教师语】
  《就是那一只蝴蝶》是一个少年拿云心事的淋漓展现,面对“蝴蝶效应”这一话题,作者看到了渺小生命的伟大之处,并且对生命的力量做了热情的充满诗意的诠释。字里行间流露的是楚辞的韵律,剑锋的豪情,英雄的慷慨之气,让人的精神为之振奋。
  (王 红)
  
  读书笔记一则
  ——读《狂人日记》
  小草文学社李 夏
  
  对于鲁迅,我们还能说什么?我们还需要说什么?他那艰涩的文章,或许有人不喜欢;但对于这个人,却都保持着绝对崇高的敬意。
  他是我们的民族魂。
  每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之前,都会先出现思想解放运动。文艺复兴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兴起;启蒙运动拉开了资本主义大革命的帷幕;而新文化运动,则为当时黑暗的社会带来了一丝燃尽愚昧的星星之火。我们站在历史面前,看到鲁迅那干瘦干瘦的身躯扛着新文化运动的大旗艰难地前进,于是便不由自主地肃然起敬:这才是时代的弄潮儿,走在历史前方的真的猛士。
  他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脊梁。
  作为脊梁,便要责无旁贷地扛住闸门,以放跑未吃过人的孩子。但我时常怀疑这干瘦干瘦的老人能支撑多久呢?佛说:扛不动,就放下。那么多强壮的人活在衣冠冢里,徒做示众的材料和看客,为什么偏偏是他要肩负这责任?然而他还是扛住了,在恶意和同情的诸多目光中,至死。然后化为碑,在时间的流逝中,让所有人铭记、感动,并致以崇敬。
  【指导教师语】
  本文以简洁、自然又饱含理性的语言记录了作者读书时的思考,对鲁迅充满敬意,文字背后绽放着作者思想的光辉。
  (孙 蕾)
  
  哭 墙 之 恸
  小草文学社李静雅
  
  历史上的成败固不可追怀,毕竟是一层喟叹一层灰了,但耻辱呢?
  今年的中秋节,本不该再有声声炮竹,但我看见了什么?鲜花的充斥,充斥得不留下一丝苍白的追思;笑容的飞扬,飞扬得消逝了一滴隐约的哭泣。今年的秋蛰喑哑,今年的秋月愁楚,当一切喧嚣沉息时,能为那74年前的国魂祭以哀思的,怕只有那一觞清泪,一壶浊酒,哀而近伤,啜而欲泣的秋月了吧。
  民族之辱,真的可以淡然成这样了吗?
  不可以!
  一个民族的沉重对于一个人来说固然背负不起,但又能放得下吗?
  国愤是泣血的十字架,萦绕着千年的哀魂。它是“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荒芜,是“神州病骨似秋草,六朝古道啼血鸟”的凄恻,更是“壮士一去不复返”的悲凉,更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的慷慨,是耻辱和耻辱中的铮铮。
  一个民族的耻辱,一个民族的愤怒,使每一条静默的路变得斑驳,每一条染血的河变得肃穆,每一座藏魂的山变得苍黄……
  即使是太平盛世,即使是歌舞升平,难道就可以漠视柏林集中营的哭诉,南京雨花台的呜咽了吗?不!我们活着,活在前人遗赠的土地上,不是为了吃食,不是为了工作,不是为了挥霍生命的琼浆,是为了做一个真正的人。一个真正的人,起码要活得庄重,活得尊严,活得骄傲。他的庄重和尊严,正是源于对血雨腥风的心恸,对惨绝人寰的惊悸,对国耻的珍重和记忆,他是骄傲的,正是因为他有着一个梦想,一个神圣的渴望,一个历经千年的呼唤……
  但是,面对日益陌生的土地,我还能说什么,还能制止什么呢?我无法否认这或许就是历史“前进”的一种方式,但是一百年后,当我们也成为了历史,如果后人这样评价我们:“曾经有一群人,他们是迷惘的一代,他们没有梦想,没有激情,没有伟岸。”那我们如今还何颜活着?
  9月18日是今年的中秋节,听说那天南京的哭墙边落寞地伫立着一群遇难者亲属,那天的哭墙也许哽咽了吧,它哽咽的原因,或许并不仅在于74年前的旧事。
  我希望,希望有一刻,漫天的白菊会怒放在累累白骨之中。
  我希望有一刻,千年的亡灵能在肃静中安息。
  我希望有一刻,夜月朦朦,在哭墙下,素昧平生的你我在溶溶烛光下促膝,让心伤迸裂,让心恸溶入泣泪而喷薄入大海,摆脱自我的存在,在呐喊中得以永生。
  那时的哭墙,也许不会再哭泣。
  【指导教师语】
  2005年的中秋节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中秋,阴历的八月十五巧合了阳历的9月18日,是再次体验家庭的温暖,感受美好的节日氛围和沉醉于和平的幸福生活,还是铭记苦难,悼念英魂,这两难的选择折磨着每一个向往和平的有良知的中国人,李静雅同学抓住现实的矛盾,引起人的深思,是这篇文章最成功的地方。同时,她那饱含深情的文字也极富感染力,很好地做到了情理交融。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