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期
2007年高考备考攻略(二)
作者:沈永生
D.慰藉心灵:
「解析三」
题目要求概括作答,一定要从全篇着眼。也不要把这四者看成原地踏步,每一小点都是一个表述的角度。也不要把“升华生活”与“补偿精神”,“记录时代”与“慰藉心灵”归并,要不然就只有两项。四项都考虑可以,但没有必要都答出来,题目只要求答出三项,阅卷时只取三点评分。要是多做了,又不够准确,反倒吃力不讨好。
他放弃了原有的生活,历时六年,去体会别样的生命感受,将自己的血肉之躯融于长江山水的精魂之中;生活得到了升华。在拍摄长江的过程中,他与山民江人同甘共苦,体会长江百折不回的精神和浩荡的胸襟;弥补了精神境界的不足。在我们即将失去长江的时候,他用相机对长江进行抢救性拍摄,积累了大量珍贵的图片;记录了濒临灭绝的长江。他用相机为人们留下了三峡之魂,实现了对长江进行文化抢救的期待。
当然,只答到点子上还不够,想到了,答对了,与答好了是两回事。许多同学错误地认为,主观题答到大意就可以;平时训练也只对一对参考答案的大意,特别看看关键词就无事:这是浅要求,万不得已的做法。语言组织很重要,意思正确,语言通顺,才给满分。所以,下笔前最好充分酝酿,不打草稿也要打个腹稿,否则本该到手的分会白白减半。
参考答案:A.历时六年,体会别样的生命感受,将自己的血肉之躯融于长江山水的精魂之中。B.在拍摄长江的过程中,体会长江百折不回的精神和浩荡的胸襟。C.在我们即将失去长江的时候,郑云峰用相机对长江进行了抢救性的拍摄。D.用相机为人们留下了三峡之魂,实现了对长江进行文化抢救的期待。
四.作者将郑云峰称为“长江代言人”,作为长江的代言人,郑云峰也许会代表长江向今天的人们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四」
今天,“形象代言”是一种时尚,各种广告没有不找代言人的。顾名思义,代言人要代言。代言就要注意场合,特别是身份,所言是代,身不由己,说的不是自己,是你背后的那个群体、那个团队、那个产品等。
首先,称其为“长江代言人”,所说的内容应与文章的主旨有关,与长江的精神有关。其次,还要考虑说话的对象,是向“今天的人们”来说,一是“人们”,二是“今天的人们”,所以要说大众的话,反映时代呼声。例如环保、古迹、资源开发、持续发展、人文关怀、历史责任等,都可以结合起来说。第三,是语言要正确、通顺,前面已经讲到;这里还要特别提醒大家注意,要有真情实感。许多同学盯作文的发展等级习惯了,下笔就是创新。创新当然是好事,但要考虑考场这个特定场合,花三两分钟时间,用三五十个字来表述,求新还不如求真切实可行。不能为了取巧而做作,要是花了心思,耗了时间,还只光有花架子就会白白失分。
参考答案:具体答案略。
■备考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注意:1~3小题必做,4~6小题选做其中一小题)
打造文化,一个多么糊涂的说法
冯骥才
一个气势豪迈的词儿正在流行起来,这个词儿叫做:打造文化。常常从媒体上得知,某某地方要打造某某文化了。这文化并非子虚乌有,多指当地有特色的文化。这自然叫人奇怪了,已经有的文化还需要打造吗?前不久,听说西部某地居然要打造“大唐文化”。听了一惊,口气大得没边儿。人家“大唐文化”早在一千年前就辉煌于世界了,用得着你来打造?你打造得了吗?
毋庸讳言,这些口号多是一些政府部门喊出来的。这种打造是政府行为。其本意往往还是好的,为了弘扬和振兴当地的文化。应该说,使用某些行政手段,是可以营造一些文化氛围、取得某些文化效应的。但这种“打造”还是造不出文化来。打造这个词儿的本意是制造。优良的工业产品和商品,通过努力是可以打造出来的。文化却不能,因为文化从来不是人为地打造出来的。温文尔雅的吴越文化是打造出来的吗?美国人阳刚十足的牛仔文化是打造出来的吗?巴黎和维也纳的城市文化是打造出来的吗?苗族女子灿烂的服饰文化是打造出来的吗?谁打造的?
文化是时间和心灵酿造出来的;是一代代人共同的精神创造的成果,是自然积淀而成的。你可以奋战一年打造出一座五星级酒店,甚至打造出一个豪华的剧场,却无法制造一种文化。正像我们说,使一个人富起来是容易的,使一个人有文化——哪怕是有点文化气质可就难了。换句话说,物质的东西可以打造,精神文化的东西——是不能用打造这个词儿的。难道可以用搞工业的方式来进行文化建设?
坦率地说,打造文化叫得这么响,其中有一个明显的经济目的——发展旅游。因为,人们已经愈来愈清楚:文化才是最直接和最重要的旅游资源。一切文化都是个性化的。文化的独特性愈强,旅游价值就愈高。文化是老祖宗不经意之间留给后人的一个永远的“经济增长点”。那么在各地大打旅游牌的市场竞争中,怎样使自己的文化更响亮、抢眼、冒尖、夺人?一句话,看来就得靠“打造”了。
很清楚了,这里所谓的打造文化其本质是对原有文化的一种资源整合,一种商业包装,一种市场化改造。当今有句话不是说得更明白吗——要把某某文化打造成一种品牌。品牌是商业称谓。文化是没有品牌的。中国文化史从来没有把鲁迅或齐白石当做过“品牌”。鲁迅和齐白石也不是打造出来的。当下的打造文化者也并不想再打造出一个鲁迅或齐白石,却想把鲁迅和齐白石当做一种旅游品牌“做大做强”。所以伴随着这种商业化的“文化打造”,总是要大办一场大哄大嗡的文化节来进行市场推广。这种打造和真正的文化建设完全是两码事。
进而说,如果用市场的要求来打造历史文化,一定要对历史文化大动商业手术。凡是具有趣味性和刺激性、吸引与诱惑人的、可以大做文章的,便拉到前台,用不上的则搁置一旁。在市场霸权的时代,一切原有的文化都注定地要被市场重新选择。市场拒绝深层的文化,只要外表光怪陆离的一层。文化的浅薄化是市场化的必然。此外,市场还要根据自己的需要,对原有文化进行再造。涂脂抹粉,添油加醋,插科打诨,必不可少。这也是各个旅游景点充斥着胡编乱造的“伪民间故事”的真正缘故;与此同时,便是无数宝贵的口头文学遗产消失不存。再有,就是假造的景点和重建的“古迹”。这儿添加一个花里胡哨的牌坊,那儿立起来一个钢筋水泥的“老庙”,再造出一条由于老街拆光了而拿来充当古董的仿古“明清街”。街两边的房子像穿上款式一样的戏装那样呆头呆脑地龙套似地站着——文化便被打造成了。
这里边有文化吗?真实的历史文化在哪儿呢?打造出来的到底是什么“文化”?伪文化?非文化?谁来鉴别和认定?反正前来“一日游”的游客们只要看出点新鲜再吃点特色小吃就行,没人认真。也许那些对当地文化一无所知的洋人们会举着大拇指连声称好,凑巧被在场的记者拍张照片登在转天报纸的头版上,再写上一句“图片说明”:东方文化醉倒西方客。
打造文化,一个多么糊涂的说法和粗鄙的做法!
(选摘自《文汇报》,2006年11月07日)
1.第1段中列举“打造‘大唐文化’”的例子,有什么作用?
2.第2段中,作者说“打造文化”是政府行为,这一说法可以从哪些方面来理解?
3.“用市场的要求来打造历史文化”,有哪些弊端?
4.认真阅读第2段中画线的句子,请从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两个方面作简短赏析。
5.简析第6段中画线句子的妙处。
6.第7段中,如果去掉描写外国游客的那一句,表达效果会有怎样的不同?
■参考答案
1.A.说明一种社会现象:“打造文化”一词正在流行起来;或者,常常从媒体上得知,某某地方要打造某某文化了。B.提出一种观点:已经有的文化不需要打造;“大唐文化”早在一千年前就辉煌于世界了,用不着你来打造,你也打造不了。
2.A.这些口号多是一些政府部门喊出来的。B.其本意往往还是好的,为了弘扬和振兴当地的文化。应该说,使用某些行政手段,是可以营造一些文化氛围、取得某些文化效应的。C.有明显的经济目的——发展旅游。比方并不想再打造出一个鲁迅或齐白石,却想把鲁迅和齐白石当做一种旅游品牌“做大做强”。D.本质是对原有文化的一种资源整合,一种商业包装,一种市场化改造。
3.A.要对历史文化大动商业手术。拒绝深层的文化,文化浅薄化。B.还要根据自己的需要,对原有文化进行再造。因而各个旅游景点充斥着胡编乱造的“伪民间故事”;无数宝贵的口头文学遗产消失不存。C.再有,假造景点和重建“古迹”。
4.运用了排比、反问的修辞手法,列举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化;表明精神文化的东西不能用“打造”这个词,一切文化都是个性化的;语意更充分,很有气势,增强了说服力。
5.运用了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说明,千篇一律地假造的景点和重建的“古迹”,不可能是真正的文化,没有鲜活的文化味。
6.这一句跟上一句(写国内游客的)一样,都揭露了“文化浅薄化”的社会现实,但不是简单地重复。如果去掉,就不容易使人想到,“文化浅薄化”不只是中国人的事,也是世界性问题;“文化浅薄化”也因为媒体炒作在推波助澜,有些人做事习惯以洋人的喜好为标准。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