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6期
灵魂之巢的构筑者:冯骥才
作者:刘正华
其实我最清晰和最深刻的足迹,应是书桌下边,水泥的地面上那两个被自己的双足磨成的浅坑。我的时光只有被安顿在这里,它才不会消失,而被我转化成一个个独异又鲜活的生命,以及一行行永不褪色的文字。然而我一年里把多少时光抛入尘嚣,或是支付给种种一闪即逝的虚幻的社会场景。甚至有时属于自己的时光反成了别人的恩赐。检阅一下自己创造的人物吧,掂量他们的寿命有多长。艺术家的生命是用他艺术的生命计量的。每个艺术家都有可能达到永恒,放弃掉的只能是自己。是不是?
迎面那宋代天王瞪着我,等我回答。
我无言以对,尴尬到了自感狼狈。
忽然,电来了,灯光大亮,事物通明,恍如更换天地。刚才那片幽阔深远的思想世界顿时不在,唯有烛火空自燃烧,显得多余。再看那宋代的天王像,在灯光里仿佛换了一个神气,不再那样咄咄逼人了。
我也不用回答他,因为我已经回答自己了。
超级链接
◆趣说散文
冯骥才曾经有过一段议论散文的话,说得风趣、形象又深刻。他是这么说的:
一位年轻朋友问我,何为散文?怎样区分散文与小说和诗歌?
我开玩笑打比方说:
一个人平平常常走在路上──就像散文。
一个人忽然被推到水里──就成了小说。
一个人给大地弹到月亮里──那是诗歌。
散文,就是写平常生活中那些最值得写下来的东西。不使劲,不刻意,不矫情,不营造,更无须“绞尽脑汁”。散文最终只是写一点感觉、一点情境、一点滋味罢了。当然这“一点”往往令人深切难忘。
在艺术中,深刻的都不是制造出来的。
散文生发出来时,也挺特别,也不像小说和诗歌。小说是想出来的,诗歌是蹦出来的;小说是大脑紧张劳作的结果,诗歌却好似根本没用大脑,那些千古绝句,都如天外来客,不期而至地撞上心头。
那么散文呢?
它好像天上的云,不知由何而来,不知何时生成。你的生活,你的心,如同澄澈的蓝天。你一仰头,呵呵,一些散文片段仿佛片片白云,已然浮现出来了。
我喜欢这样说散文:它是悟出来的。
◆个人评价
对于自己性格秉性,冯骥才是这样描述的:一个感情色彩很浓的人,很容易被外界触动。做起事来却很有韧性,也有激情。而在平常生活里,冯骥才谦逊、为人亲和,总是就着对方的角度想问题,从来没有什么名人的架子,周围的老少熟人常亲切地叫他大冯,冯骥才也很乐意地答应着。在名为《头一次描绘自己》的自画像中,冯骥才特别写下了几个字:“忘掉这个人的长相,记住他做的事。”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