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6期
2008年高考备考攻略(十八)
作者:汪茂吾
散文阅读属于文学类作品的阅读。“阅读文学作品注重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2008年全国高考语文大纲》)
备考攻略
从《2008年全国高考语文大纲》中的规定可以看出,散文的阅读思路应在内容的理解和手法的表现上下工夫。
明白了高考的要求,我们就可以在散文阅读中对症下药。
对症下药——方法技巧展示
根据散文所表现的题材,可分为叙事散文(包括历史散文,如翦伯赞的《内蒙访古》)、写景散文、咏物散文和哲理散文。散文阅读要掌握各类散文的特点,对症下药。
1.叙事类散文阅读。这类散文以写人记事为主,其所记之事往往有这样几个特点:一是所记之事比较平凡,讲究以小见大;二是叙事过程中,很少有单一、完整、曲折的故事情节,常以若干零碎、琐屑之事或物来反映一个主题,充分体现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三是取材真实,表达真情实感。
这类散文阅读,应抓住文中所写的人、物和事的特点,来揣摩作者所要表达的主旨。注意:这类散文的主旨,往往是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如:
在大西北我曾捡回一枚戈壁石。谁也无法谈出它的年龄,谁也无法估出它的身价。它体不盈握,状若鹅卵,但通体的赤红中沁着几缕淡淡的乳白,红白相间的石纹如涌动的江潮。记得那天就是这石纹吸引了我,从此我们再没分离。月光溶溶地罩着它,珠圆玉润般生辉,沉鱼落雁般美丽。多少夜我与它默默对视,静谧中总听见一个声音在呼喊我。那声音从不可知的地方飘来,又消散在不可知的地方。每每从沉思中醒来,心湖里便又涨潮似的涌动一层情思。
(《总想为你唱支歌》节选,2007年高考全国卷Ⅰ)
【试题要求】指出文中所写到的“戈壁石”对表现文章主旨的作用。
【分析】抓特点。“戈壁石”的特点是美丽、昂贵、诱人,作者通过这些描写,表现大西北的美丽,强化人们对大西北的热爱,从而突出到大西北去的主旨。可见,抓住被描写事物的特点,就能准确地理解作品的主旨。
2.写景类散文阅读。这类散文阅读,除了要注意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及其特点和描写的顺序(一般以空间顺序居多)外,重点是把握融注于景中的作者的思想情感(借景所抒的情)、态度和使用的表现手法,以及对文中重点语句的理解。这样,方能读懂读透文章的主旨。如:
那是70年代末的一个暮冬,我到崂山顶峰的驻军观察哨采访。大雪后的崂山,峰若玉雕,石似晶铸。我与哨长扶石踏雪,拽枝腾挪,来到一向阳处的山坳。这时,我猛然发现,向阳的竹林边,竟有柔草如茵,毛茸茸,青翠翠,密匝匝,在这银色的世界里,织出了一小片绿毯。
哨长在这绿毯边沿旁的一巨石前,小心翼翼地用双手扒开雪层,并唤我过去观看。当我走至巨石下,呈现在面前的竟是一片美妍的小花。小花一株株、一簇簇,攒攒挤挤,比肩争头。这些小花仅比米粒儿稍大,白的、紫的、蓝的、红的、黄的,五颜六色,星星点点。看到如此众多的小生命,坚忍不拔而又蓬蓬勃勃地活在这雪地里,我的眼睛被染得灿烂起来。我惊异地看着这些小生命,它们也仿佛睁着深情的眼睛凝望着我……这些米粒般大小的生命,像是在告谕我:希冀、渴望、追恋、向往,是一切生命的本质。即使天冷了宇宙的一切都冷了,它们也会顽强地举起美的萌芽,决不肯把生命的篷帆轻易陷落。
(《雪野里的精灵》节选,2007年高考天津卷)
【试题要求】①文章把小花称作“雪野里的精灵”,意在表现小花的哪些特点?②对画线句进行赏析。
【分析】①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显然作者的思想情感,是要通过小花,这个“雪野里的精灵”来表现。既然这样,作者就一定要在文中明确写出这个精灵的特点。只要纵观全文,找到答题区域,从中找到能体现小草特点的关键词或关键句,加以提炼即可。答案:美丽,纤弱,顽强,不怕困难,充满活力。
②是对文章表现手法的赏析,一般从两方面作答:一是运用了何种手法,二是这种手法的作用,并联系出现这种手法的上下文语境作答。答案:运用拟人手法,突出小生命顽强的生命力,以及“我”见到这些小生命时的惊喜与感动之情。
3.咏物类散文阅读。这类散文最鲜明的特点是托物言志,即借某个事物来表明某种意愿,抒发某种情感。所托之物大都被赋予象征意义,阅读时要把握象征这种写作手法。有的作品,象征意义是直接点明的,如茅盾的《白杨礼赞》,直接点出白杨树“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有的作品,象征意义含而不露,如巴金的《灯》,以“灯”为象征物,通过现实、回忆、联想,写灯给人照明、指路,从而使人感到希望和光明,作者以此给人们点燃心中希望之灯,含蓄地表达了对抗战必胜的信念。对这类含而不露的作品主题的理解,应尽可能地多了解一些写作背景,如作者的生平、思想倾向、写作时间等。但必须注意联系背景不等于对号入座,不能把象征意义理解得太具体、太狭窄。这类散文蕴意含蓄,要尽可能理解其深层含义。
4.哲理类散文阅读。这类散文通过人、情、物、事的描写和叙述,表达作者对生活的感悟,富有一定的哲理,从而给读者以有益的启迪。阅读中,应着重体会文中所写的人、情、物、事所蕴含的哲理。如:
天坛的意境美,可以归纳为:高、圆、清。
“高”是天的一种特性。天坛的建筑是连续性的逐渐上升的完整体,从南北中轴线上看,南端的圜丘高5.18米,皇穹宇高19.2米,祈年殿上升到38米,成为中轴线的高峰。故宫太和殿是永乐以前全城最高的建筑,是帝王的象征,而祈年殿比太和殿还高出3米,成为天帝的象征。
“圆”不仅指外形,而且是一种哲学境界。在中国古代美学中,圆代表着生命流转,蕴含着宇宙万物,体现了一种“天行健”的思想以及祥和的精神。
“清”是天的一种特征,也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美学范畴,体现一种人格精神或艺术境界,例如清新、清真、清淡、清妙等。“清”由“青”而来,通常我们称天是“青天”“蓝天”“苍天”。天坛的基本色调整体是青色,不论是天空还是琉璃瓦都属于青色。“青”是祥和、安宁的象征,也体现了一种空灵的美。
(《天坛之美》节选,2006年高考北京卷)
这篇哲理散文,通过天坛的大量圆形建筑表现了中国古人生生不息的宇宙观。
总之,阅读散文要把握线索,因为线索是散文形散神聚的必要条件,是贯穿整个作品情节发展的脉络。线索可以是人、物、事,可以是作者的情感,还可以是时间、空间。此外,注意体会意境。重点是把握“神”,方法有寻找文眼,品味抒情;抒情方式有:直抒胸臆,托物言志,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等。意境是文学作品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作者的思想情感交融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把握意境,能产生身临其境之感,读者的情感和思想也会受到感染。
学以致用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4题。
米芾的石丈
杨锦明
①去无为访友,入米公祠。亭楼水石有江南韵味,碑刻画轴藏书香之气。这些看后并没让我停住匆促的脚步,唯有那块石头,那块被米芾称为瘦、皱、漏、透的太湖石,却让我观摩了很久。
②早在北宋年间,百姓号称的米南宫——米芾,在他新任无为州监军,来州署刚上任时就发现这块大石头立于院内,顿时心中大喜,跪下便拜。后来他称此石为“石丈”,天天处理公务或挥笔前,都先对这块奇异的太湖石作揖或跪拜。因他成天醉于品石、赏石,故被人话为“米癫拜石”。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