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3期

外籍教师在我园

作者:秦仕娟




  《幼儿园工作规程》指出的“促进每个幼儿在不同水平上的发展”这一思想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得到进一步扩展和深化,“以幼儿发展为本”是《纲要》的一个突出特征,也是现代幼儿教育必须确立的一个重要的教育理念。那么,在幼儿园教育实践中,应该如何理解和贯彻“以幼儿发展为本”?这个问题从我园的外籍教师的身上或许能得到一些启示。
  我园2002年9月和加拿大有关机构合作,开办了国际班,一个苹果班(以英语第一个字母简称A班),一个香蕉班(简称B班)和一个樱桃班(简称C班)。
  三年多来,我们从美国和加拿大聘请了10名外籍教师,他们和孩子们全天在一起生活、游戏。由于中西方在儿童观上的差异,在外教、中方教师、家长之间经常发生一些观念上的碰撞。
  
  从“学到了什么”到“玩得高兴吗”
  
  国际班刚开班时,大部分的家长都认为,自己投入这么大,就是专门让孩子来跟外籍教师学英语的,所以每次来接孩子回家时,总免不了问:“今天学了什么,说给妈妈听听。”这让孩子难以回答,家长便到活动室里观察,看到的也不像别的班那样在有组织地进行活动,而是外教在和孩子“玩”,且孩子们“没规矩”,有的坐在外教身上,有的用手套住外教的脖子……外教也没有一点“师道尊严”。家长很担心这样下去孩子学不到什么,就对幼儿园和外教颇有意见。面对家长的反映,我们也非常着急,就常到班级看外教的教学活动。的确,我们看不到像我们中国教师组织的那样的教学活动,所见的几乎都是外教在和孩子们玩,孩子们很开心,在和外教的互动中,时不时会听到孩子们蹦出的英语单词。我们了解情况后,在每周的中外教师教学研讨中,与外教进行交流,并把家长的担忧婉转地告诉外教。外教却不以为然地说:“我知道,每次我看到有些家长来接孩子时,表情很不开心。我问助教,助教告诉我说孩子的妈妈在检查孩子的学习情况。我不理解中国的父母,不明白他们想要孩子做什么,他们为什么不会笑,我们加拿大的父母见到孩子时都会问,‘你今天高兴吗’。我在组织教学活动时,希望的是听到孩子不断的笑声,看到孩子快乐的样子,当然我也希望在孩子快乐的过程中能逐渐听懂我的话。”
  在两周后的家长会上,外教迈克专门就这个问题和家长一起探讨,特地向国际班的家长介绍了加拿大父母的教育观念。经过一段时间的沟通与磨合,家长渐渐地改变了自己的观念。一天,A班助教欣喜地告诉我:“卡特的妈妈来接他时问你今天高兴吗,孩子马上回答说,高兴呀,然后跑到活动室地板上的彩色方格里跳了起来,还唱着今天所学的外语歌呢!”现在不少家长说,原来的担心是多余的,孩子不但英语口语水平进步很快,而且性格也变了,敢于大胆表现自己,有爱心,会关心爸爸妈妈了。
  
  孩子是需要尊重的
  
  上世纪90年代初,在幼教界就曾对“尊重孩子”开展过讨论,有些幼儿园还为此进行过这方面的课题研究,如“蹲下和孩子讲话”等等。后来,我从外教身上,真正领略到他们是如何尊重孩子的。
  外教迈克身材高大,1.80米以上的个子。他和孩子讲话时都是单腿跪在地上,助教忍不住问迈克,干嘛这样。迈克笑着说:“因为我太高了,孩子们都很矮,我的头必须和他们在一条线上,他们需要尊重,我可不想做一个不礼貌的人。”从他的这番话中,我深深体会到,他已将蹲下和孩子讲话内化成一种自然的行为,而不是为了刻意显示尊重。幼儿园每年都要举办“圣诞Party”活动,为了让这个活动既能体现出西方的节日气氛,又能对三个班的教学成果进行展示,我们精心策划,三个班的老师和孩子们都紧张地忙碌着。由于活动是由迈克和一位小朋友共同用英语主持,因此迈克在完成班级工作的情况下还要和我们一起彩排、串台词,他非常配合我们的工作。可在演出的前一天,迈克却生气了。那是因为小主持人的串词说得不太流利,她妈妈很着急,不断地要求孩子重复练习。我们也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就跟迈克说要他辅导一下孩子。可迈克对我们说:“够了,停下来吧!孩子真的累了,她只有5岁啊。”说完,转身搀着孩子的手就走了,把我们所有的人都丢在一边不理。
  这次活动,由于准备充分,办得非常成功,有的家长握着我的手激动地说:“这个活动办得太好了,非常感谢你们。”我们沉浸在这样的赞扬声中,可外教是如何看待这次活动的呢?与迈克配班的助教在笔记中写道:“圣诞晚会结束后第二天,我很兴奋地跑去问迈克,昨天晚上的圣诞Party开心吗?而迈克的回答并不是我预想的‘Yes,of course’,他很严肃地告诉我,‘孩子们太累了,这不是我想要的圣诞节,孩子们有权利玩,这是他们的权利,我希望下一个圣诞节,可以改变这种现象。’迈克认为,圣诞节应该是所有的孩子最开心的时候,他们为了排练节目太辛苦了,每天都练得很累,希望下一次他们可以渡过一个真正的圣诞节。”
  
  在过程中体会快乐
  
  在活动中是重过程还是重结果呢?单纯重过程而没有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就会有未能“传道授业解惑”的疑惑,而如果重结果,就难免将孩子当成一个接受器。我们也许会说,既要重过程也要重结果。但在实际工作中,却很难将两者有机地统一起来。比如,学习一首儿歌,虽然老师通过各种手段想让孩子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儿歌,但往往还会因有的孩子不能很好背诵儿歌,而采取延长时间、反复练习的方法让孩子会背诵。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除了教师的教育观念以外,更大程度上是受评价标准的制约,这个评价标准来自于家长也来自于教育部门。因此多年来,我们一直很困惑,但外教则不管这些,他们在教孩子舞蹈时,不在意孩子的动作到不到位;在教孩子绘画时不在意孩子画得像不像。比如教师讲一个故事,孩子根据自己对故事的理解,有的能画三四幅,有的只能画单幅,太阳可能是各种形状的,色彩也是丰富多彩的,富有创意和想象力,在创作的过程中,他们窃窃私语,不断交流各自的看法,孩子们在这样的活动中一点也感觉不到累。一天,迈克教幼儿认识水中的动物,当说到海狮的时候,孩子们就是理解不了。中方助教就准备用汉语解释给孩子们听,迈克却阻止并说由他来解释。只见迈克当即跪下,手臂和膝盖同时笨拙地向前移动,头部模仿海狮左右移动,孩子们当即叫喊起来:“是海狮,是海狮!”这时有的孩子也开始跪在地上模仿迈克,一个、两个……不一会儿班上就成了海狮馆。有一天,我看到阿兰妮带着小班的孩子在户外做游戏,她按下自己左肩“按纽”,再按一下右肩“按钮”,张开双臂,对孩子说“I can fly!”于是孩子们都张开自己的双臂和阿兰妮一起在躁场上一边飞奔一边大声地说“I can fly!I can fly!”。在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