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5期

学前教育机构性质衍变的深层价值取向解析及意义

作者:杜燕红

当然,这种定位与把握并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而是与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紧密相联的。我们把学前教育机构作为文明社会的论坛,是力图把对学前教育机构的分析置于社会、文化、经济以及哲学等的大背景下,强调儿童与成人在这个论坛上共同参与具有社会、文化、经济、政治意义的主题活动,使得学前教育机构具有文化、社会、政治以及经济上的意义,具有保持社会凝聚力的文化象征意义,从而进一步提升学前教育的价值。
  2.转变参与者的角色定位。把学前教育机构作为文明社会的论坛,需要我们对参与其中的各方主体的角色进行重新定位。作为儿童,他们不再仅仅是受教育者、是孤立的、自我中心的,而是一个有潜力的、有能力的,是主动的、富有竞争性地参与着社会生活和创造文化的,是与成人和其他儿童相关联的,享有一个公民应该享有的权利和义务的社会成员。儿童不仅参与决定和建构自己的生活方式,并且作为社会的一员,也参与决定和建构他人和自己赖以生存的环境。作为家长,亦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顾客或消费者,家长也是文明社会论坛的一员,是儿童教育的合作伙伴。这种转向肯定了家长在教育儿童方面是主动的、有能力的、得到认可的和必须承担责任的,家长作为整个社会关系的一员,应不断地和儿童、教师沟通、交流、互动,共同建构知识和社会文化。而作为教师,他们也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者、临时的父母,或者是以所谓的教育者、“权威”自居,他们应是知识和文化的共同建构者,应是一个有效环境的提供者、一个研究和思考者、一个具有反思意识的实践者,他们应该通过观察、记录、对话、批判性思考等方式不断地倾听儿童、深入理解儿童,并随时以新问题、新材料等对儿童提出新的挑战,帮助儿童探索利用多种不同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认识和内心的感受。
  3.注重以关系为基础。论坛的核心就在于以关系为基础,强调在关系中建构。为此,儿童之间、儿童与家长之间、儿童与教师之间、儿童与社会之间等都被看成是教育系统的中心。当儿童处在关系之中,教育的基础——交往就成为学习的关键,在交往中儿童学会对话、协商、解决冲突,在交往中儿童成为一个积极的内化者,而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由此,“说教的教育”在重视关系与交往中转变成“聆听的教育”,成人逐步学会聆听儿童的观点、问题和回答,摒除成人“合理的”价值判断,从而学会理解儿童。
  4.打破机构的模式化。把学前教育机构当作是文明社会的论坛,就是要改变传统的、封闭式的、模式化的管理,建设一个开放的、没有围墙的学前教育,吸引更多人关注、参与学前教育事业,在这样的开放机构中,势必要注重差异和多元,尊重不同人的声音,并把这种差异、多元化和多样性作为教育的丰富资源,促使不同主体、不同层次的对话与沟通,共同建构知识和文化。同时,学前教育机构应具有多种形式,满足不同的需要和选择,打破统一性、标准化,探索一条多元化、个性化的教育之路。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