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4期
陈静怡博客选载
作者:佚名
这两星期,因为小陆老师出差、小倪老是病假,在星星班和彩云班分别代了两次班。和孩子们在一起做的最多的事情就是玩游戏。因为脱离一线工作已经很多年了,自己的孩子也很大了,所以有点不知道现在的孩子流行玩什么了。忽然想起自己小时候喜欢的游戏,何不和孩子们一起玩,看看他们是否喜欢?
一、侧翻。那天带星星班的孩子在操场上自由活动,一个男孩乘我不注意就是一个侧翻。这在平时,老师是绝对不容许的,因为太不安全了,孩子们在一起的密度很大,不小心踢着哪个孩子是了不得的事情。可是他这一翻,把我的童心给激活了,想想我们小时候哪个孩子不是到处翻跟头、下腰、倒立……玩得不亦乐乎?于是我招呼孩子们围拢过来,“今天我们就来侧翻!”孩子们有点惊讶,看看我不像开玩笑,一个个乐了。“会侧翻的请举手!”唰的一下举起的手还不少,于是一个个上来试试。有几个还翻得有模有样的,能连着翻,只是比我们那时差远了,腿没伸直。几个女孩也来了劲,举手想上来试试,可是上来做的不是侧翻而是翻个跟头,引起了男孩子们的哄笑,可眼里还是快乐和满足。当然结束时,作为老师我还是郑重地叮咛,老师不在的时候,地面很硬的时候,人多的时候切不可玩这样的游戏。虽然只是短短几分钟,孩子们的喜悦溢于言表。是啊,这样的活动对现在的孩子实在是太少太少。当孩子越来越聪明的时候,失去如侧翻这样的运动,对他们是幸还是不幸?
二、“老狼老狼几点钟?”这个游戏,幼儿园的孩子几乎都会玩,原以为彩云班的孩子们也会,谁知竟然不会。讲解了游戏玩法之后,我做“老狼”,孩子们做“小动物”开始了游戏。喜欢冒险的孩子紧紧跟着“老狼”,那些胆小的、很有心计的孩子远远落在后面,还一副随时往后跑的样子,看了让人觉得好笑。和孩子们玩这样的游戏真好,一副孩子王的模样,想想小时候玩这样的游戏,做老狼的必定是一呼百应的孩子头,我这么大年纪还和孩子们玩这样的游戏,是不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孩子们似乎也很喜欢玩,“老狼老狼几点钟?”的叫声震天响。第二天我到彩云班,孩子们问我的第一句话就是:睡好觉还玩“老狼老狼几点钟”好吗?
孩子们喜欢游戏,这是他们的天性,有时间和他们一起玩玩我们小时候的游戏孩子们也会很喜欢,因为无论什么时候童心是相通的。而我们可以找回童年的快乐,让自己变得年轻起来。
智慧在于细微之处藏于朴实之间 2006年5月16日
昨天听了张丹老师执教的美术活动“美丽的插花”,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美丽的插花”是一个非常普通、朴实,没有任何修饰的常规教育活动,我想老师追求的是一种真实的教育状态。这样的状态,对老师而言,将教育回归到自然,老师不再是蹩脚的导演;对幼儿而言,将学习融于生活,孩子不再是兴奋的演员。我想这是教育的大智慧,是一种“大智若愚”的良好状态。
教育的智慧是灵动的,照本宣科最多只会表现设计师的巧妙,永远没有令人叹服的智慧。
我们每一位老师都追求做智慧的老师,在这追求的过程中,我们离智慧越来越近。剖析“美丽的插花”几个细小之处,反思我们的教育行为,让我们走进智慧。
一、当一个孩子说他看到的蒲公英不能吹时,老师敏锐地发现他善于观察,并给予了表扬。但是,老师同样也感到,这个问题不是今天活动的主题,于是老师说了一大堆解释的话,以“让我们到网上去寻找答案”结束。老师的行为虽然没错,但是可以做得更好。如果老师说:你看到的蒲公英为什么不能吹呢?下课一起去找能吹的蒲公英。给孩子一个疑问比答案更重要,让孩子学会学习的方法比学习本身重要。
二、当一个比较胆小内向的孩子不敢发言时,老师凑近孩子,让孩子悄悄地告诉老师,孩子很愿意地说给了老师听。这样的做法很好,注意了个体的差异。但是,我们也可以做得更好,如果老师再向前走一步,激励孩子:“你说得很棒,但是很多人没有听见,如果你能大声再说一遍,那就更好了。”我想这对孩子的发展更加有益。我们注重孩子的差异,是为了缩小差异,而不是保持差异。
三、孩子在作画的过程中,提出许多问题:“老师,我能用××颜色画吗?”“花瓶旁边能画小人吗?”等等。我发现老师一般都给予了肯定、支持性的回答,因而这些孩子作画自由、大胆,表现出良好的创作状态。但是,我觉得美的教育是一种需要悟的教育,老师立即给予孩子肯定,孩子就没有了悟的机会。如果老师再一次给孩子思考的机会,我想孩子的创作会更有个性。“你为什么要用这个颜色,这样好看吗?”“不会写名字,想个什么办法能让别人知道是你的画呢?”“你为什么在旁边画小人呢?你觉得合适吗?”让孩子们逐渐明白,自己该怎么做,而且清楚为什么这么做。当然也许没有答案,但是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让孩子学习思考。
早上起来,匆匆几笔,与大家讨论。
名教师的捷径? 2006年6月8日
上周五参加了苏州市名校长的第二次例会,聆听了上海教科院顾泠沅教授的讲座“校本研修的行动与诠释”,其中谈到了名教师的培养与成长,他举了一个典型案例我觉得很有意思。
上海有位小学语文特级教师,专家在整理她的教育生涯和成功经验时,得出她之所以成为特级教师的结论竟是:一篇课文,三次备课,坚持三年,必成名师。而对三次备课的注解是:第一次备课—摆进自我,不看任何参考书和文献,按自己见解准备方案;第二次备课—广泛涉猎,分类处理各种资料,修改方案;第三次备课,边教边改,在设想与上课的不同细节中,区别顺利和困难之处,课后再备课(反思)。看似很简单,但是往深处一想,确实不平凡:
1.每一篇课文都备课三次,我们也许评优课能做到,也许观摩课能做到,但是每一课都这样,而且日复一日,就未必能做到了。教授说这样做是教师成长的捷径,在我看来,恐怕不是捷径,而是一条充满荆棘之路。
2.次备课;第一次老师关注的是自我,自己的已有经验;第二次关注的是文献材料,别人的成果经验,寻找自己与别人的差距;第三次则关注的是现实,学生的反应,寻找设计与现实的差距,找到最佳的方法。我们的老师往往首先关注的是别人的东西,重点放在第二次备课,缺省了第一次自我的备课,使备课更多的是借鉴嫁接,照搬照抄,没有自己的创造与想象,也使第三次的备课(反思)缺少了深度。没有了自我的备课,缺少了原创,也许我们省力了,但是离名师就远了。
这只是一个案例,未必人人适用,但是她的成功,对于我们还是有启发意义的。要做一名优秀教师,在教育教学上应当有自己的东西,善于借鉴别人的经验,不断审视自己的工作,才能使自己更出色。
孩子,感谢你! 2006年6月13日
桌上静静地躺着一张明信片,这是我昨天收到的。除了元旦、春节,一般是不会有明信片的,所以对它特别有兴趣。赶紧看寄信人:费烨琳?不认识!再看那认真、稚拙的签名,我一下想到了是贝贝班的孩子。
看名字应该是个女孩子,可是我却没有一点印象。好怀念以前孩子不多的时候,差不多认识全园每一个孩子。
感谢你,费烨琳,如果你有小名,该是叫琳琳吧?非常喜欢你给我的明信片,这张明信片反面有你的国画作品,还有你可爱的签字。通过这张明信片,你把你在幼儿园的快乐也带给了我。虽然我还不认识你,但是你给我的快乐就像这明信片一样我会珍藏。
记得在“同在蓝天下携手共成长”六一演出时我给孩子们的话,我再想说一次:孩子们,教你们的老师感谢你们,因为你们,老师的心永远年轻;养育你们的父母感谢你们,因为你们,而怀有未来和希望;这世界感谢你们,因为你们,这世界充满了美好和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