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4期

游戏材料投放的层次性策略

作者:刘 萍




  如何选择和投放既能满足幼儿兴趣与需要,又能与幼儿的发展相适宜的游戏材料,是不少教师感到困惑的问题。研究中我们发现,教师通过提供不同层次的游戏材料,既能提高指导游戏的效果,又能保证幼儿在游戏中发挥自主性,还能提高幼儿学习能力。
  
  1.不同年龄段材料的层次性
  
  每个幼儿的发展速度是不同的,教师在材料的投放上可细分为多个小层次。以角色游戏为例:对于小班幼儿来说,对玩具的需求是形状选择,目的性不强。因此要提供能引起幼儿对生活回忆的成品玩具,如对刚入园不久的幼儿(第一层次),在娃娃家要提供小床、炉子、篮子、小桶各1个、碗2只、杯子2个、勺2只等逼真性要求较高的材料,且一个娃娃家材料数量不易太多;之后(第二层次),开始逐步提供可切割的木制食品(面包、苹果、蔬菜,一切就开),这些成品材料会使幼儿很快进入游戏中,生成烧菜、喂饭等情节。在娃娃的选择上,体积大的软布动物和娃娃会比体积小的更受欢迎;一段时间后(第三层次),可提供小颗粒状的材料(木珠、雪花片、小插图块):再后来(第四层次),可投放油泥(白色、彩色)等半成品材料制作的娃娃家、餐厅中的各种饭菜。小班在材料种类上不能太多,但相同品种的物品数量要充足。到了中班。教师需不断在幼儿熟悉的环境中加入新材料(第五层次),如娃娃家里放上电话,幼儿就会打电话邀请人来做客;放上小阳伞,妈妈会在出门时为宝宝打伞。这些材料会对幼儿产生持续不断的吸引力,促使幼儿产生新的玩法,发展新的情节,随之桶和盆、乐器、海绵、布等材料亦开始成为(第六层次)幼儿的选择,之后适当提供一些便于幼儿再创造的半成品材料(第七层次)。如油泥、皱纹纸、纸盒、颗粒状的材料等,也可促进游戏情节的发展。到了大班,(第八层次)在半成品的数量、品种上都要有所增加。为了进一步发挥幼儿的想象空间。教师可在此基础上(第九、十层次…)为他们多提供一点半成品材料、废旧物品及建构材料,如蛋糕底盘、点菜单、发型图、白纸、蜡光纸、皱纹纸、纱巾、条布、小方布、各类纸盒等,便于幼儿再创造。
  
  2.同一区域材料的层次性
  
  教师在同一个区域中提供活动材料,以便于不同水平的幼儿按自己的需要进行选择,教师也更好地做到因材施教。
  如在美工区提供给小班幼儿不同类型的纸:如果是画,有动物轮廓边的和没有动物轮廓边的两种纸;如果是撕纸,提供的纸条可由宽变窄,由短变长,由随意撕到沿痕迹撕,由撕面条到撕饼干直至撕小动物,由单一撕到进行粘贴组合撕。能力不同的幼儿可任选一个层次来练习,这样既满足幼儿的一般发展需要,又满足了个别幼儿特殊发展的需要,让缺乏自信的幼儿看到成功,让已成功的幼儿不断看到新的方向。
  
  3.同一活动中材料的层次性
  
  同一年龄段的幼儿因能力和发展水平的不同,在同一个活动中所需要的材料也不同,我们对此做了精心的分析,从目标要求逐步提高、操作难易程度逐步加大,将操作材料分为几个层次,并制定出投放材料的时机和步骤。以小班生活区“夹夹子”活动为例:
  层次一:夹子若干,手帕若干,固定好的绳子三到四根(玩法:将手帕夹到绳子上,晾起来。)层次二:颜色不同,形状、大小相同的小夹子若干;水果图片若干,每个图片只有一种颜色,并且一种夹子的颜色一致(玩法:幼儿按照不同的颜色,把水果上夹上夹子。)层次三:(层次二的材料都要有)颜色、形状与层次二的夹子相同。但更大的夹子若干;大的水果图片若干(玩法:幼儿按照颜色和大小的不同,将夹子夹在相应的物品上。)层次四:在层次二和三的基础上,增加一些有间隔排序的图片(玩法:幼儿按照图片上颜色间隔的规律,将夹子间隔夹在图片的周围,如太阳身上的光芒是按照一定的颜色规律进行间隔排序的。)层次五:在层次二、三、四的基础上,增加一些有关数量的图片。例如:一个盘子,上面是不同数量的水果。(玩法:幼儿根据水果数量的多少夹夹子,夹子数量要与水果数量相同。)
  
  4.不同区域材料的层次性
  
  一般来说,某一个目标可以通过若干材料的共同作用来实现,一种材料也能够为达成多项目标服务。我们将幼儿发展目标与这些材料的教育功能对应起来,让不同水平的幼儿按自己的需要选择喜爱的区域活动。如为了让幼儿通过体验发现不同材料在“等分”时,是有不同方法的,我们分别在科学区、数学区、美工区等准备了可供幼儿使用计数、丈量、秤量、折叠、切割等不同方法进行操作的材料,让幼儿在想、做、试、比之后理解等分的含义,理解事物多样化。 此外,材料投放的层次性还体现在为幼儿准备的材料,是随着幼儿操作、探索过程的发展而变化的,我们是这样做的:
  
  (1)材料的逐步增添
  活动区材料应处于不断的变化中,不要一开始就把所有的材料都提供出来,应该在游戏发展过程中,给幼儿一定的时间去寻找、发现和获取新的游戏材料,以保持他们对游戏的兴趣。教师可定期在游戏区投放新的材料,形成新的刺激点。吸引幼儿参与到游戏中去。同时,教师投放材料时不能只投不取,未拿走的破旧材料,会导致材料变化不明显,难以引发幼儿的认知兴趣和操作动机。
  
  (2)材料的数量要适宜
  许多幼儿园对材料提出了量化的要求,于是有的教师片面认为材料越多越好,导致幼儿忙于摆放物品,满足于摆弄操作材料,而减少了幼儿之间的交往活动,甚至不交往。如某班超市游戏中摆放的一种矿泉水瓶多达二十几个,而其他生活物品又太少。不能满足幼儿游戏的需要。游戏应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过多的材料不仅难以发挥应有的效益,还干扰幼儿的游戏,影响了幼儿在交往、创造等方面的发展。但过少的材料又导致幼儿争抢玩具或各抱一堆玩具互相观望。因此材料的数量要适宜。
  
  (3)新旧材料之间应保持一定的比例
  我们研究发现,如果新旧材料数量相等,幼儿互相交换材料的现象较多,创造性行为不多;如果新材料比旧材料多一倍,幼儿就会忽视旧材料,而将兴趣放在了对新材料的摆弄、操作上:如果新旧材料比例在1:10以上,幼儿容易产生争抢或忽视新材料的现象;当新旧材料比例在1:2或1:3时,材料的使用效益最大,幼儿容易创造性地使用新材料。
  
  (4)成品和半成品材料比例应恰当
  成品与半成品材料的数量比例要与幼儿的年龄特点相适应。小班,成品的数量要比较多,半成品相对较少:而年龄渐大的幼儿,成品的数量要逐渐减少,但成品种类可逐步增多,半成品数量加大。但要注意的是即使到了大班,角色游戏中的成品材料数量也不要少于三分之一。当然,这个比例并不是不变的。可根据幼儿在游戏中的行为和想法的改变,教师做适当的调整。当成品的材料比较多的时候,幼儿的行为多集中在交往行为上;当半成品的材料多一些的时候,幼儿的注意力更加集中在动手操作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