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4期
语言教学的“瘦身”秘诀
作者:王小英
一、瘦“整合”之身
我曾目睹过一位老师执教的语言教学活动《春雨》。为了引起孩子们的兴趣,那位老师费了许多心思。采用了多媒体课件演示的教学方法。课件制作得相当精细。在活动即将结束时,教师问:“小朋友,春天美吗?”“美!”孩子们理所当然地异口同声。“那么,我们就把美丽的春天画下来吧。”于是,孩子们齐刷刷地拿出蜡笔开始创作,老师则边巡视边指导。一翻折腾后,孩子们的作品成形了。无非是些太阳、红花、绿草罢了。
以多媒体辅助教学固然值得推荐,但多媒体课件过于直观的视觉冲击,不仅使孩子们“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思维时空渐趋狭窄,而且还影响了孩子们文本言语的发展。在学习此诗歌时,教师完全可以带领孩子们到大自然中去寻找春天,让他们置身于美妙的大自然中去理解诗歌、感受诗歌的意境,然后再尝试着创编诗歌。也就是说。组织活动时教师要根据活动内容。针对实际情况考虑是否需要课件辅助教学。如果只是为实现现代化教学而采用课件,那么这样的教学真是有点得不偿失。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虽然提出在组织活动时要注重各领域内容的整合,注重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但不是这种凑合式的整合。这种脱离了文本。淡化了领域间应有的界限,而一味地注重教学方法的多样化、一味地进行活动延伸的“整合”,实在令人担忧。
二、瘦“主体”之身
《乌鸦和狐狸》是大家熟悉的故事,孩子们也知道乌鸦几次上了狐狸的当。在教学中,老师为了凸现孩子的主体地位,总喜欢问:“你喜欢故事中的谁?乌鸦怎样才能不上狐狸的当?”等问题。这种问题并不难,孩子们马上就能说出自己的想法:有的说,乌鸦看见狐狸马上飞走,就不会上当了;有的说,乌鸦应快点把肉吃掉,狐狸就不骗它了;也有的说,乌鸦不要开口说话,肉就不会掉了……孩子们是那么争先恐后地回答问题,整个活动的气氛似乎达到了高潮。可惜的是老师没有加以点评。更没有加以追问。只是一味地迎合孩子浮于表面的肤浅感受。
在这样的活动中,孩子们的积极性虽然很高,老师似乎在竭力“烘托”孩子们的主体地位。但孩子们到底有没有享受到主体的快乐,有没有理解文本还是一个问号。更何况,活动中的教师太缺乏主见,完全处于被动的应付地位。根本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主导作用。
我们强调孩子的自主性,但不等于放任孩子,不等于对孩子百依百顺。老师需要在活动中穿针引线,当好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的角色。也就是说,在教学中老师既要心中装着孩子,追随孩子的兴趣,又要把握好尺度,不能过份主导,也不能削弱主导;不能压抑主体,也不能放任主体,主导与主体二者之间要配合默契、和谐发展。
三、瘦“合作”之身
教改以后,合作交流已成为一种时尚。在教学活动中,我们经常能看到孩子们三三两两进行合作交流的身影,老师则来回穿梭于孩子们之间。一段时间后,老师就组织孩子们集中交流。从表面上看,孩子们都能积极参与、充分讨论,老师也能放下架子与孩子们进行零距离的接触。而实际上在孩子们合作交流时,老师早已利用来回巡视的机会,将自己所希望的答案有意识地暗示给孩子们了。
这样的合作貌似探讨,其实是在重复昨天的故事。在语言教学活动中,合作交流的确十分必要,但在合作交流前,教师一定要提出明确的讨论要求,充分激活孩子们已有的生活知识经验,还要关注孩子们合作学习的进展情况,及时掌握并挖掘教学资源,适时地指导。从而让孩子真正走进文本、感悟文本。
我们都在用心地教学,都渴望在语言教学中获得成功。但在实践中,我们一定要清除那些浮华的东西,根据孩子们的实际水平,以“为了每位孩子的发展”为出发点,走“实践——反思——实践”的发展之路。实事求是地给我们的语言教学活动“减肥瘦身”。惟有如此,我们才能把“以人为本”的理念真正落实到教学中。我们的孩子才能真正享受到语言学习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