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5期

荣誉与责任同在

作者:王海英

估过程中导致幼儿园在硬件上盲目比拼。程晓明主编还认为,示范园不可能什么都能示范,什么都好。目前,我省示范园的评估标准有198条,其实示范园不可能条条突出,因此要扬其所长。为此,他建议可在示范园的后面加一个定语,标明其特色,如课程特色、教师在岗培训特色、管理特色等,让兄弟园在学习时知道学什么。
  
  4.评的目的在于“以评促发展”,而非利益驱动。
  在讨论中,南京市第一幼儿园陆娴敏园长总结说,现在的示范园评级至少有三种动机:内涵发展、提高收费、吸引家长,而据她估计,以收费为评级动机的幼儿园不在少数。为此,孔起英老师认为,应端正示范园评价中的幼儿园动机,评级的目的是“以评促发展”,通过评的过程来带动幼儿园在教育教学、日常管理、环境等方面的提高。
  教育厅副巡视员张仁也认为,示范园不是“造”出来的,现在不少示范园人造的痕迹太多,教育需要积淀。
  
  (二)分歧的部分。
  
  在要不要继续评示范园这个问题上,大家的意见有些分歧,在评价的目的、取向、标准和结果的预期上也存在着一些分歧,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评价的取向:选拔精英还是面向大众?
  从举办示范园的初始出发点来看,政府主要是为了确立一个如何办幼儿园的标准,指出办园的努力方向,使学前教育走上正轨,继而推动学前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然而,由于目前示范园与收费、与政府的投入结合在一起,这就使得示范园制度在执行过程中有太多的利益纠缠,越来越背离政府办示范园的初衷。对此,程晓明主编认为,国家办示范园的初衷与我们现实中的示范园是背道而驰的。示范幼儿园应是一个标准园,类似陶行知所说的平民化取向的幼儿园,是给平民办的幼儿园,是保证所有幼儿都能接受教育的最基本标准的幼儿园,而不是办一个洋化的、豪华的幼儿园。因此,政府的投入导向应该面向标准园,关注一般园。
  而张晖、陆娴敏则认为,示范园应是精英化的,一些地区所出现的市示范和省示范一起挂牌的现象是对示范园评定制度的极大嘲弄,是“评估加速度”的表现,这些非正常现象在无形中弱化了示范园的精英形象。
  
  2.评价的目的:锦上添花还是雪中送炭?
  虞永平认为江苏省所实行的幼儿园收费制度是政府推进教育公平、减轻百姓负担的一项有力措施。同时他还介绍了南京市对农村薄弱幼儿园的扶贫计划,这些都是政府关注弱者、关注草根阶层的一种正义表现。在讨论中,袁宗金也提出在示范园制度实施过程中要采用罗尔斯的“弱势补偿原则”,使那些条件相对差的幼儿园能获得优先发展权,避免名园愈名愈富,差园越弱越穷。
  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示范园的评级活动不是为了锦上添花,而应指向雪中送炭,把那些还不符合“标准园”的那部分幼儿园甄别出来,加大政府的投入,从而从制度层面推进教育公平。虞永平在发言中还特别强调对于江苏省那么多的未注册的幼儿园应采取相应的政策加以引导与扶持。对此,教育厅副巡视员张仁用管理学上的木桶效应对这个道理加以了说明,她认为衡量一个地区学前教育的发展质量,看的应该是它最低的那块板,而不是看它最高的板。因此,在现实的幼儿园发展中,更应通过缩减短板的劣势,实现幼儿园的共同发展。
  
  3.评价的标准:统一标准还是因地制宜?
  在示范园评价制度设计的初期,示范园发挥过非常大的积极作用。然而随着时间的变迁和各地具体情况差异性的加大,原来的评价标准已显得过于单一,未充分考虑到现实中幼儿园存在的多样性与复杂性。因此,孔起英认为,在制定示范园标准的时候可以考虑对不同类型、不同条件的幼儿园采用不同的标准,甚至可以确立一个区域一个标准。
  在讨论中,有人质疑苏北的示范园与南京示范园的巨大差异,并以此来质疑示范园制度的合理性。这种质疑从某种意义上说是用一元的标准来衡量不同地区的幼儿园发展。对此,程晓明主编建议,在新的历史阶段要赋予示范园以新的内涵和新的标准。所以示范园的标准应是动态化的、因时因地而异比较合适。
  
  4.评价的后果:增进公平还是扩大差距?
  虞永平在发言中认为政府对示范性幼儿园的投入不一定会产生不公平。他认为,幼儿园的辐射作用只要发挥了,就会对周边的其他幼儿园发挥作用和影响,因此这种对示范园的投入实际上就是某种意义上的对其他园的投入。他还认为,如果评价不坚持标准,不完善和提升标准,不管评的幼儿园的具体称号叫什么名称,最后的结果一定又是数量巨大、滥竽充数。
  然而,也有不少人认为,这种政府投入的扩展性可能只是一个局部现象,从总体上而言,这种“锦上添花”式的投资模式必然会加剧并扩大社会不公平。
  思想的延续:路,就在脚下
  在围绕示范园的一系列问题的讨论中,或隐或显地反映出某种倾向,使人在讨论结束后仍不能释然。诸多的问题纠缠在一起,这充分反映出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艰巨性与复杂性。在学前教育的发展史上,学前教育本身就很少具有自主性,它不断地受到国企改革、人事制度改革、社会福利制度改革、撤乡并镇、发展义务教育的影响。正如教育厅副巡视员张仁所言:在今天这样一种市场化潮流的席卷下,学前教育在各地首当其冲成为改革的利益受损者,先行承担了改革的成本与代价。在这里我们不禁要问:学前教育,路在何方?
  1.利益分化的时代,谁来关注弱者(学前教育、非示范园)的利益。
  毫无疑问,我们所生存的时代是一个利益主体日益多元、利益诉求不断翻新的时代。在传统计划经济的视野中,国家是唯一的利益主体,然而市场经济的蕴育与成熟使传统“经济人”的假设正日趋变成现实。然而,问题在于,弱者的利益谁来保证?
  在讨论过程中,有园长提到示范园的标定会使达到这个级别的幼儿园老师有荣誉感,在未评上之前老师们的头就是有点抬不起来,尤其是面对自己在示范园工作的老同学时这种感觉会更加明显。在利益分化的时代,示范幼儿园的评选需要整个的制度设计,那就是一方面要优胜劣汰,使示范园具有真正的示范性;另一方面要制定薄弱幼儿园扶持政策,这样政府就可以通过直接和问接两种方式去影响和支持薄弱幼儿园,发挥政府在促进教育公平、维护社会稳定、关心弱者利益中的作用。
  2.政府投入是关键。
  在评与不评的问题上,分歧的焦点在于政府是否重视学前教育,是否保证一定的经费投入。如果评级不是政府进行投入的一个分水岭,而是让公共财政的阳光照耀到每一所幼儿园的话,大家对评与不评的争论就不会变得如此激烈,就会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到评价标准的完善、评价过程的公正和“以评促发展”上。
  然而,现行的示范园评估制度恰恰是决定政府是否投入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幼儿园也明白,一旦上了示范园,不仅可以获得政府投入,还可增加收费,这里面或多或少会有一些利益驱动。陆娴敏说:“如果创示范和收费无关的话还有多少人会来申报?”
  从某种意义说,办示范园的目的是为了消灭示范园。我们相信,江苏作为文化大省、教育大省一定有着非同一般的政治智慧,从而更多地关注、支持和提升学前教育。作为幼教专业人,我们也应尽一份责任,发挥自己的智慧共同推进我省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我们坚信:路,就在脚下。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