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7期
我在反思路上成长
作者:周 霞
或许你要问,故事中的那位老师是谁啊?不错,她就是我。三年来。从初写教学反思无从下笔,到后来的得心应手,我都经历了哪些阶段呢?
阶段一:初写反思——经历三“不”曲
1、不愿写
反思一词,是在园务会上听到的。因为园长布置给我们一个新任务,每半月每人交一篇反思教学的札记。听完后我们都产生了抵触情绪,议论开来,反思是什么新玩意啊?小小的幼儿园有必要反思吗?只要搞好幼儿一日活动,孩子不出安全事故,比什么反思都强,哪儿用得着写这写那,搞形式主义。平时要忙着写教案,准备教具,创设班级环境……一大堆的事情等着要完成,哪儿有时间写这东西。况且。老师反思得再深刻而家长并不知你做的什么,这有用吗?对于反思的具体含义也不清楚,是关于幼儿教育方面的理论吗?是教学的效果考核吗?是教育随笔吗?这一连串的问题让我极不愿写这费神费事的反思。
2、不会写
可是既然是园长布置的任务,当然得完成。于是交“作业”时,我随便写了个题为《快乐的国庆节》的反思,简单地记录了一下活动过程,最后还在结束处写下了我“惟一”的个人见解:“这次国庆节活动我觉得开展得很成功。效果很好。”类似的“粗糙实录”+“简单评价”式反思写了两次,园长就在反思本上批注了这样一句话:“波斯纳说过‘20年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善于从经验反思中吸取教益,否则就不可能有什么改进’,周老师,试试写对自己有启发的事情。”是啊,我这样敷衍了事不仅对不起自己的劳动,而且也并未改善我的教学。于是我开始把“实录+评价”式变为“有感而发”式。这样的改动让我把叙事的份量减得很少,感悟的话语增得很多。于是便有了“教育是什么”的反恩,在这篇反思中我基本都是在谈有关“教育是什么”的大道理,但与我的实践却很少联系。文中对“教育是什么”的理解,虽然都是我的真实感受,却与我的实际教学工作脱节。于是,我又试着换成“总结式”,比如在《数学课后》这篇反思里,我统计出活动中数学题做对的幼儿有多少,一些对一些错的幼儿有多少,全错的幼儿有多少。通过统计我算出了达标和未达标的百分比,但我却并没分析原因是什么,只说在下次活动中要注意未达标的幼儿。如此几次尝试,把我折磨得没了主意。看着我花样百出的反思,园长来找我了。而且还带来了一大叠有关反思的学习资料。园长亲切地说:“我们开展教学反思的目的,不是讲数景,而是质量,最关键的是通过反思提高自己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与园长的交流,我知道了“反思教学”是要求教师在先进的教育理论指导下,不断地对自己的教育实践进行反思,积极探索与解决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努力提升教育实践的合理性,并使自己逐渐成为专家型教师。
3、不敢写
就这样,我不再完成任务似地以文字数量填充反思札记,而是把反思的重点放在如何思上。如:上完活动后感觉很成功,可是成功的地方在哪里?为什么会取得这些成功。我都采取了哪些方法?有了对活动的思考,反思写起来就容易多了,不再是以前的五花八门型。可是,慢慢地我又发现了问题,一学期以来自己完成的都是“成功经验反思”,即只对自己成功的做法进行总结、提炼,而对于“教训反思”我一篇也没涉及。教训反思是什么?它是对不成功的做法所进行的反思,找出问题进行分析再重新概括,进行积极的验证。难道一学期我的活动都是成功的没有失败的?这当然不可能,而且失败的活动还很多。可我为什么不敢写教训反思呢?通过分析我找到了以下两个原因:一是因为自尊心太强,不敢大胆进行自我解剖,不想在园长面前暴露出自己不行,害怕找出缺陷,被园长揪住尾巴;二是并未真正理解反思教学的意义,对为什么要进行反思教学理解不够,对反思的目的不明确。
阶段二:再学反思——遭遇三“困”曲
1、困惑一:找不出病症
如同医生一样,给病人治病得先找准是什么病,病因何在,才能对症下药。面对平常的教学,如何从平常中找出有价值、有意义的问题。却是令我头痛的一件事。
★问题找不准,缺少价值。尽管我在反思中学会了寻找问题,可总是分不清主次,不能准确地发现重要问题。比如在《调皮可爱的男孩子》这篇反思中,我写道:“我班集中教育活动之所以常规差,秩序混乱,是因为我班男孩子太多造成的。”园长在该反思后面写了这样几句话:“周老师,虽然你在找出问题后提出了解决方法——分组进行活动,引导男孩子们讨论建立自己的常规等,可是你找的这个问题并非是活动中真正的问题,课堂教学秩序差会不会是活动设计的问题?会不会是该活动男孩子并不喜欢?会不会活动操作材料不够使得部分孩子没有兴趣而引起的混乱?”如此看来,我看到的只是一个表面问题。
★问题较大,空洞不具体。在找问题时我有时把归因落脚到很大的点上,显得空而大。比如在“蝴蝶的故事”这个活动中,示范如何装饰蝴蝶后,我见奇奇没有按我的要求装饰蝴蝶,便粗鲁地收了她的纸,还批评了她。自尊心很强的奇奇没有哭泣却把头埋在臂弯里一动不动。事后我分析自己不尊重孩子的原因是观念太陈旧,需要转变观念。如何转变教育观念这个问题对我来说似乎哪个方面都应当转变,可又不知从何人手进行转变。
2、困惑二:分析不出病因
有时在活动中我虽然找到了问题,可分析却往往浮于表面,就事论事,就行为论行为,找不到深层次的原因。在最初的反思中,我总是将幼儿或自己的教学行为与教育目标或者自己的期望对照,发现两者之间的差异,从而感受到教学中的“问题”。分析问题原因时我却基本停留在幼儿的行为、我的行为的感受和简单叙述上,不能运用相关的教育理念与理论知识,来解释这种不理想的状态和疑难。
3、困惑三:如何对症下药
艰苦地寻找问题、分析问题之后,如何解决问题也是我心中另一个不解之惑。在反思中我经常不能主动运用理论知识解释教育现象,理论知识的作用在于解释说明教育实践。由于自己学习的理论知识多是陈述性知识,并没转化成真正可操作的程序性知识,所以,当面对问题时,我多采用否定式评价,却提不出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也就是说,当反思进行到这一步时就停止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