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2期

王小英博客选载

作者:佚名




  我,王小英,江湖名:风平浪静,1989年毕业于苏州幼儿师范学校,2001年成了南京师范大学的一名本科毕业生,现效力于吴江市平望中心幼儿园。我有一颗很热的心,一对很冷的跟,一双很勤的手,两条很忙的腿和一种很自由的心情。工作之余,我从积累教学现象、积累自己的感受;积累自己的思考开始,将自己有价值的一粒粒“珍珠”穿起来,努力让它走了出一条美丽的项链。在各种赛事中,我也拥有了一定的收获,我幸运地获得了吴江市的教学能手、吴江市教育科研的学术带头人等称号。我的教育格言是:认真呵护每一朵花,用心倾听花儿盛开的声音。
  我的博客地址:http://blog.sma/com.cn/wangxiaoying5656等待您的光临
  有这样一个故事令我感动:一次,70岁的老人搀扶着96岁的婆婆过马路。当她们走到马路中央时,红灯亮了,此时两位老人吓坏了,不知是进好还是退好。因为路两旁的车马上会一辆接一辆地流动。可令人想不到的是,那些司机们好像商量好似的,大家静静地等着两位老人穿过马路后,车流才开始欢快地流动。
  美丽,就这样在等待中绽放了。
  我曾开展过这样一次公开教学活动。记得那次我是准备参加市级的评优活动,由于是借班上课,我对孩子们的情况不熟悉。在活动中,当我提出了一个问题后,好多小朋友都把手举得高高的。我正要请其中一人回答时,突然发现在角落里冒出一双犹豫不决的小手。他的小脸上写满了不自信,却又充满了期待。此时,我有理由对他一眼掠过,但我没有那么做,而是请那位男孩起来回答。令人想不到的是,男孩站起来后就支支吾吾:“我。我……”其他的孩子开始哄笑,听课的老师替我着急。但我一直笑容满面地看着那位孩子,耐心地等着孩子把话说完。孩子终于艰难地回答完了,但在他的小脸上我看到了兴奋与满足。这个小插曲让活动逊色不少,但我庆幸,我为他等了几分钟。
  老师们为我叫冤,但我为自己的言行叫好,为我的耐心等待鼓掌。是啊!等待是什么?等待是孩子跨越沟坎时老师给予的自信;等待是孩子犯错后老师传递过去的宽容与关爱:等待是孩子迷途时老师指引的明灯……在我们耐心、短暂的等待中,年幼的孩子拥有了自信,进发了智慧,诞生了美丽。既然这样。我们又何乐而不为呢!
  我来自农民的家庭。目睹过农民的劳作。我发现当农夫看到自家的庄稼长势不好时,他们不会把庄稼连根拔起,也不会任其自生自灭,而是根据庄稼本身的特点进行施肥、浇水。因为农夫知道,错过了这个季节也就没有了收获的时节。
  我是教育的农夫,我精心耕作,像对待自己庄稼一样去对待孩子,给他们浇水、培土、除草、施肥,因为我也知道,当我播下了一粒种子,就可能会收获整个季节。
  记得那是一个雪后的早晨,我带着孩子们来到操场上玩雪。孩子们开心极了,操场上到处都留下了一串串银铃般的笑声……追逐中发生了意外,一位小朋友告诉我:“王老师,军军的一只球鞋被人踩掉了。”当我来到军军的面前时,惊呆了:他的那双鞋已经破烂不堪,他连袜子也没有穿,那只赤着的小脚冻得通红。我赶紧解下围巾,心痛地裹住了那只小脚……事后,我得知军军是贫网家庭的孩子。年幼的他已与忧愁牵上了线。为了让他健康成长,我就与他主动交流,可他总是避开我的眼睛,还用敌视的眼神看着我。但我没有泄气。仍旧想方设法与他接触,让同伴与他交流。我还给他“施肥”,在班中为他开展爱心活动。在滋润他的过程中,我还及时地为他“修剪”,帮助他改掉一些坏毛病。渐渐地,笑又回到了军军的脸上。
  我了解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是农夫的生活规律。而作为教育农夫的我,知道我更应为自己养气。为此,我养成r日出而作、日落不息的生活习惯,在夜深人静的时刻,四周宁静而美好,我沏上一杯弥漫着淡香的清茶,或坐在书桌旁或靠在床头。在灯光的笼罩下,手握书卷,呼吸着淡淡的油墨清香,让自己躁动的心归于宁静,静静地沉到书中去。沉到那些美丽的文字或深邃的思想中去……此时,远离尘土喧嚣的我,心中充溢的是满足,那份只有教育农夫才能体会到的快乐。在书海中,我已懂得了平凡与平淡的真谛——功名利禄,物欲横流,依然淡泊如故;花开花落,云卷云舒,自能宠辱不惊。
  作为教育的农夫,我也有自己的梦想,我憧憬自己有光辉的未来。可在追寻中,我发现自己站不了太高,看不到太远,听不到最广泛的声音,感受不到最悠深的呼吸。为此,我彷徨过、迷茫过,但我终究没有放弃。为了梦想,我仍旧不畏艰难;为了梦想,我仍旧义无反顾;为了梦想,我仍旧在用我浅薄的见识把握着一线教育的脉搏,感受着它每一次搏动中的独有韵律。当我发现花圃中蓓蕾和莠草共生时,我会努力去拔除莠草,让蓓蕾迎风怒放:当我发现蓝天中乌云羁绊着鸟的翅膀时,我会尝试拨开云雾。让鸟儿展翅翱翔;当我发现浮躁束缚奋进的心灵时,我会用心释放精神,让心灵轻装前进。
  这就是我的梦,一位教育农夫的追求。
  晨间锻炼时,孩子们正在操场上自由地活动。过了一会儿,一位小朋友扯着贝贝跑过来告状:“王老师。贝贝在拔草。”“我只拔了一棵,别的小朋友也拔的。”贝贝不服气地辩解。我回头一看,果然有好几位孩子蹲在草坪里拔草呢。望着那些耷拉着脑袋的小草,我猛然意识到我活动前的强调不但没起到警示作用,反而提醒了他们。当我的视线再次与弦子们接触时,忽然眼睛一亮:激发孩子的善良之情,先从满足他们的需求开始,干脆让孩子们与小草来个亲密接触。没准能收到好的教育效果。
  我把孩子们带到草坪边,说:“你们看看小草是什么样子的?小草在干什么呀?”听了我的话,孩子们个个蹲在小草在仔细地观察。有的说:“我发现小草穿了一件绿衣裳。”有的说:“我看到小草头上戴了一顶红帽子。”有的说:“我发现小草在做游戏呢。”……我接着问:“那你们知道小草冬天在干什么吗?”“小草在泥土里睡觉呢!”几位孩子抢着说。“是啊,冬天小草在泥土里睡觉。春天来了,它也要出来透透气,那小草钻出泥土后看到了什么?”我的问话还没有说完,孩子们就叽叽喳喳说开了:“小草会看到天上的云。”“小草会听到小鸟唱歌。”“小草会看到我们做游戏。”望着孩子们兴奋的小脸,我知道他们已进人了角色。我马上趁热打铁:“来,我们竖起耳朵听一听。小草在说什么?”这时。小朋友可来劲了,他们屏住呼吸侧着耳朵煞有介事地听着,不一会儿就有了答案:“我听见小草说,外面的景色好美。”“我听见小草说,我要看小朋友做游戏。”“我听见小草说,

[2] [3]